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叁課▪P2

  ..續本文上一頁

  有些人認爲:佛陀沒有出世之前,諸法的本體不是空性,只是在佛陀創造了這樣的空性法門後,萬法的本體才變成了空性。其實並非如此。因爲,佛陀只不過在無量無邊愚癡衆生根本不知道諸法的本體時,才把真理告訴了我們。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記佛陀在這裏對迷惑衆生的開導。

  而菩薩也以智慧隨證一切諸法本來如是存在的真如空性,當完全通達萬法本性,也即大徹大悟時,才對佛陀賜予如來的名稱。爲什麼叫如來呢?因爲諸法的本體是如如不動的如是空性,而佛陀已經通過精勤修行到達這種境界,所以稱爲如來。《大智度論》雲:“如實道來故,名爲如來。”可見,只要到達如實之道,或對此道已經完全了達,就可以叫如來。其實,真正的如來並沒有來和去的執著。《金剛經》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虛雲老和尚在開悟時也說:“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意思是說,就像到了春天時花香四溢、處處秀麗一樣,現前究竟證悟時,山河大地全都是如來。

  大家也清楚,在修法王的上師瑜伽或祈禱蓮花生大士的後得,皆應把所有聲音等顯現當作上師的幻化與加持。而真正有一些修證或修行比較好的人,眼睛所看到的所有景象,皆會觀爲上師的幻變;心裏産生的貪心、嗔心等煩惱,也會看作是上師智慧妙力的遊舞;一切病痛也會當作是上師賜予的加持……若能如此觀想,一切違緣都將消于法界。堪布阿瓊也講:出現違緣、痛苦時,要想這是上師加持讓我消除業障,乃至有吃有穿、無吃無穿,心情快樂、心情痛苦等,都要觀想是上師的加持。但有些人說:“上師!您千萬不要批評我,我好好地幹,您如果批評,從那時起我就不發心了。”其實,對待批評與不批評根本不能如此取舍。不僅如此,就是任何一種外在的顯現,比如大街上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的車馬、人流等,這些全部是佛陀的幻化。如果能安住在這樣的境界中,那就無比善妙。

  以前甯瑪派的很多寺院,在每一次念經結座或回向完後,都要念敏朗大師所造的偈頌,其用意在于提醒大家在這個偈頌的境界中安住。這個偈頌的意義與我剛才所講的一樣,就是一切都是上師和如來的幻化,所以大家皆應安住在這樣的境界中。但這對沒有長期修行的人來講恐怕有一定的困難,可能兩叁天起作用,但過一段時間就忘了,在那時還要不斷吃妙法的藥。

  子二(令行遍智果之事業)分二:一、依于般若成辦二利;二、尤其爲利他說法之理。

  醜一、依于般若成辦二利:

  

依于般若歡喜園,十力導師此行境,

  

盡除衆苦叁惡趣,彼等永無衆生想。

  這裏是說,依靠般若波羅蜜多,能讓無量無邊衆生獲得無比的歡喜,所以般若就像天上的樂園一樣。大家都知道,無數天子天女依靠天上的樂園能生起歡喜之心;同樣,依靠般若,無量無邊衆生也能得到歡喜。不要說佛陀、聲聞阿羅漢等聖者能獲得歡喜,凡夫人在聽聞般若後,生活上也會有很大的改變,也即可以享受天人般的快樂。大家都清楚,在沒有聽聞空性之前,自己對家庭、感情、財富、地位等世間的一切是如何執著,但懂了般若法門後,知道一切都是如夢如幻,沒有實在的意義,只不過衆生執迷不悟,這樣就有能力提醒自己。

  而安住于此,具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的人天導師佛陀的行境是什麼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把佛陀看作一般的世間高尚人,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爲佛陀的智慧,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世俗中依靠發心力和緣起力,一刹那間就能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讓衆生從苦海或惡趣中擺脫出來,獲得暫時、究竟的快樂。雖然如此,佛陀永遠不會像凡夫人一樣有衆生之想。其原因,佛陀是以無緣大悲和恒常、周遍、任運的事業爲有緣衆生講經說法等。

  但我們現在根本不能恒常,只能在兩叁年中講經,當身體不好、弟子跑了等原因出現時就中斷了。也不能周遍,只能在一個小小的經堂爲人說法,別的無量無邊衆生都聽不到;或者說只能爲一個民族、一個種類的衆生說法,比如若非人不懂漢語,就沒辦法溝通。也不能任運,而要依靠勤作,也即需要想盡一切辦法、采取種種方式;現在有些老和尚爲了弟子流過多少淚、出過多少汗?這是不任運的度化方式,很痛苦!

  而佛陀絕對不是這樣,因爲他沒有取舍之想,就像《六祖壇經》所講的一樣:“此心本淨,無可取舍。”的確,在心的本來面目到達清淨時,就再不用取舍了。而依靠這種無取舍、無分別的方法修行,則能很快成佛,就像《經莊嚴論》中所講的一樣:“菩薩無分別,說彼速成佛。”而成佛後,以此方式也能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雖然佛陀在日日夜夜地度化衆生,但卻沒有衆生之想。

  以前有一位法師在外弘法,整個體育場有很多人,他開心得不得了,回來後說:“今天來了很多很多人,我實在太了不起了!”當然,這也許是爲了度化衆生,法師才在衆生面前顯現自己了不起,而這也是開許的。實際上,真正的佛和菩薩並無衆生之想,比如:我今天利益了多少衆生、我今天幫助了多少人。可是我們現在根本不行。前兩天我幫助幾個大學生,天天都用手指來數:今天在那裏有一個,明天在那裏有一個……想起來也很慚愧。雖然自己很想不告訴別人,但有時候也忍不住,偏偏要說出來,不說心裏就很難受。

  的確,凡夫有衆生想,而諸佛卻沒有。《華嚴經》雲:“如來成正覺時,于其身中,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衆生在如來的身體裏成佛,而是說,在如來的境界中所有衆生皆可成佛。雖然如此,諸佛也沒有所度化和能度化的執著,就像《入中論》中以陶師的比喻來說明如來的事業無勤成辦那樣(4)。

  醜二(尤其爲利他說法之理)分二:一、折服非道之理;二、指示正道之理。

  寅一、折服非道之理:

  

如獅棲山無畏懼,震懾群獸發吼聲,

  

人中獅子依般若,懾衆外道發吼聲。

  比喻是這樣的:在世間,當獅子無所畏懼地安住在山林中時,包括豺狼等猛獸在內的群獸皆非常害怕,一旦聽到獅吼聲全都膽戰心驚,更沒任何一個動物敢向它進攻。同樣的道理,具足一切功德、斷除一切過患的人中獅子——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依靠具有甚深意義的般若波羅蜜多,能攝受世間所有外道;當他發出微妙的空性法音時,像群獸般愚昧無知的世間衆生皆沒辦法反抗。

  當然,這並非我們佛教徒自贊毀他,因爲現在如來的教理全都白紙黑字地留在人間,大家可以一一翻閱、研究。自古以來,無數文學家、哲學家等在研究的過程中,都未真正駁倒佛陀的空性教理。以前我講《中觀根本慧論》時跟大家講過:現在世間上包括科學家在內的知識分子,皆應認真學習《中觀根本慧論》之類的空性法門,因爲這樣的理論剖析,任何人都沒辦法超越。

  薩繞哈巴尊者說:“譬如林中獅吼聲,群獸聞之悉喪膽,獅兒聞此皆歡騰;宣說本來無生樂,邪執愚夫皆畏懼,有緣弟子樂而顫。”意思是說,就像林中獅子發出獅吼聲時,所有野獸皆聞之喪膽,而獅兒卻無比歡喜一樣;如來以微妙音聲宣說本來無生的空性法樂時,世間所有持常見、斷見的愚昧凡夫皆心生畏懼,而有緣弟子卻無比歡喜。

  從我們自身經曆來看,以前讀書學世間曆史、哲學等時,始終覺得人類真理並非如此,應該在另外一個地方還存在著更深奧的知識。而當我們來到中觀或般若的樂園中時,才發現誰也沒辦法超越它。以前,我跟世間學問比較不錯的,畢業或工作于清華、北大、哈佛大學等著名學府的很多知識分子共同探討過很多次,在探討的過程中,他們對佛法尤其是空性法門非常欽佩。可見,只要懂得中觀和因明的推理,世間所有服從真理的知識分子都會口服心服,因爲他們根本沒辦法駁斥。當然不懂就另當別論。所以,如來真正的獅吼聲很有必要弘揚。

  的確,有智慧的知識分子很容易接受空性法門,因爲這完全可以用邏輯推理在他們面前證成。如果我們給他們講佛陀的神變不可思議、來世叁惡趣的痛苦等,有信心或有前世因緣的人會相信,而其他人就不一定會相信。其實這些道理誰都可以相信,因爲,既然我們知道如來金剛語的一部分千真萬確,而其他從推理上又找不到過失,那就不得不承認如來的真實語,所以大家皆應了解正法的殊勝性。

  寅二、指示正道之理:

  

譬如空中之陽光,曬幹大地顯色相,

  

如是法王依般若,有海幹涸說諸法。

  比如,當虛空中太陽升起來時,依靠它發射的光芒,能曬幹大地上的所有潮氣(大家都知道,在下了一場大雨後,很多路全部是泥土,特別滑。而當太陽出來後不久,所有濕氣全部都沒有了),而且晚上根本看不見的很多東西,也能明顯照見。也即太陽的功能可從兩方面來講:一是曬幹所有的潮氣,二是依之能照見一切萬法。同樣的道理,世間日輪——佛陀(有些書稱佛陀爲世間明日,意即無數衆生依靠他能從黑暗的輪回中獲得解脫,或照見一切萬法)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虛空界,能讓叁界輪回中的愛河,或所有生老病死的瀑流全部幹涸無余,並爲衆生真實宣說一切所知萬法。

  當佛法在世間傳播後,人們就會懂得宣說諸法現相的世俗真理和宣說實相的勝義真理。如果沒有佛法,衆生將會特別愚癡,也即除了吃喝或希求名聞利養之外,真正有意義的了生死、脫輪回的真理誰都不會懂。所以在此世間,若佛陀沒有出世,衆生就會跟特別可憐的盲目者沒有任何差別!

  就像一個村落,若沒有一位能幹、具慧的人帶領,他們將永遠走不出黑暗、得不到光明,如果有這樣一個人,所有人都將獲得快樂。同樣的道理,若此娑婆世界沒有多生累劫積累資糧、證得一切智智果位的佛陀宣說正法,無邊衆生將在黑暗中始終找不到解脫的光明大道。因此大家皆應感恩佛陀,還要感恩曆代的傳承上師們!爲什麼要感恩上師呢?因爲,若沒有上師們的教育因緣,雖然佛陀已經叁轉*輪、留下了八萬四千法門,但由于衆生愚癡特別深厚的原因,也不可能從輪回中獲得真實的解脫,而始終沈溺在世間五欲的淤泥當中。所以大家一定要認識到般若法門的威力和上師、佛陀大慈大悲的智慧能力,對無數衆生來講,這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如今我們在得到一點點佛法境界時,也不能獨自享用,就像在得到好的食品時,自己獨自一人吞下去很可惜一樣,所以大家皆應爲身邊的人著想。的確,我們身邊很多人特別痛苦,如果他們這一輩子沒有與佛法結上殊勝的因緣,那生生世世也不一定能走入佛門,所以從現在開始大家皆應關心身邊的可憐衆生。

  而要關心他們,首先自相續要有證悟,或者對般若空性一定要有了知。因爲只有這樣,你才會感覺佛法特別殊勝,從而盡力推薦給他人。有些人在醫院看病、吃藥後,身體的病痛一下子就沒有了,他會覺得醫生很了不起,他開的藥很不錯。從此之後他見到誰都會介紹:你到那個醫院找某某醫生看看,我親自找他看過病,效果非常不錯。這樣之後,很多衆生都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如果自己的病一點都沒減輕,雖然別人說很不錯,也不一定會推薦。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相續中的煩惱病沒有遣除,也不一定會向他人推薦佛法。所以我覺得,關鍵自己要有一種感覺,這非常重要!

  作爲修行人,不管是講經說法的人,還是聞思修行的人,自己一定要從中得到真實不虛的收獲。如果沒有得到,可能只是一種形式。有些人在得到法師的名稱後,爲了完成自己的神聖使命,就到外面去傳法,但若自相續對佛法沒有甚深領悟,長期也不一定願意,可能在很快的時間中就會改行。如果真正有一些領悟,始終都會做這件事,不會隨便改變。所以,只要我們依靠般若法門使相續中的執著減輕,而且對解脫越來越充滿希望,那在行爲中就不但不會舍棄,反而會越來越充滿信心。所以但願在座的人都能獲得佛法的境界,尤其是般若空性的境界。當然,雖然般若空性的威力不可思議,它有無比的加持力和功德力,但若業力深厚,也不一定得到利益。前一段時間也講過,按麥彭仁波切的教言,這與前世的因緣和今生的精進有很大關系,如果這些因緣全部具足,我相信般若法門對每位衆生都能帶來無量無邊的快樂和利益。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雲:“爾時,佛告須菩提: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般若波羅蜜能示世間相,是故佛依止是法行,供養、恭敬、尊重、贊歎是法。何等是法?所謂般若波羅蜜。諸佛依止般若波羅蜜住,恭敬、供養、尊重、贊歎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出生諸佛。”

  (2)《定解寶燈論》雲:“探求本來清淨義,必須究竟應成見,僅從離戲分而言,二者無有差別也。”

  (3)乃永嘉玄覺禅師著。

  (4)《入中論》雲:“如具強力諸陶師,經久極力轉機輪,現前雖無功用力,旋轉仍爲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現前雖然無功用,由衆生善與願力,事業恒轉不思議。”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叁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