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二課▪P3

  ..續本文上一頁友們皆雙手合十發了菩提心:從今天開始乃至菩提果之間,度化一切衆生。雖然這顆 心是菩提之因,但也不會住留到成佛。不要說成佛,發心二叁年後乃至下一刹那,前前的分別心也會滅盡,因爲一切有爲法皆是刹那毀滅的本性。雖然已經滅盡,但它的果及果法方面的功德卻會不滅而存在。而且我們還應了知,果法及其功德全都依靠前面的因緣産生。正因爲沒有它就不可能産生,到最後時它又不複存在,這就是所謂的不斷亦不常。

  其實,不常不斷的關系非常重要,若懂得這樣的道理,很多中觀的道理都能通達。《過去現在因果經》(又稱《因果經》)雲:“離于斷常,故名中道;叁事因緣,亦複如是。”所以大家一定要慢慢思維佛教中特別殊勝的教言,若能思維則遠遠超過看電視連續劇,或其他所謂的好書與光盤,因爲它們唯是分別念的産物。我心裏這樣認爲:只要依靠佛菩薩智慧流露的金剛語,今世乃至生生世世都能獲得利益,也即一定能對未來的菩提果創造非常好的條件。而依世間凡夫人的語言,則會像吃止痛片一樣,只能暫時起一點作用,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

  因此我非常希望,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對佛教的甚深道理生起真實的定解,尤其是無欺緣起的道理,若能通達,很多關鍵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若進而在內心深處真的有一些悟性,以後遇到什麼樣的世間理論,或種種眼花缭亂的境象,都不會被它們所轉。現在末法時代,外境特別複雜,若內心禁不起誘惑,就很容易轉變,作爲修行人這最可怕。有時候我看到有些人心很切,但智慧卻很容易轉變,如果遇到一些不太好的外境就比較麻煩。更重要的,沒有甚深智慧,真正的解脫在哪裏很多人都找不到。所以大家一定要通過聞思來堅定自己的智慧,並進而實實在在地修行,這非常重要!

  未二、從緣起而言決定合理:

  

有種生出谷稻等,彼果非有亦非無,

  

諸佛之此菩提生,離有實性虛幻生。

  相信通過以上觀察,大家皆能了知緣起而生非常合理。本頌則進一步說明:只要擁有能生果的因­——種子,就可以産生五谷雜糧或稻麥等。但這樣的果實並不會在因上原原本本存在,如果存在,農民只需要有種子就可以了,並不需要再希求未來的果,所以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是果實的一點一滴,或能生果實的功能在種子上也不存在呢?也不是。如果是這樣,那就不能稱爲種子,因爲它上面並沒有産生果實的能力與緣起。由此可見,在種子上完全沒有也不行,但也不是以果實的方式來存在。所以,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外器世間的種子,就能了知其中所蘊含的甚深因果緣起。

  同樣的道理,雖然諸佛的菩提也是依靠猶如種子般的最初發心來産生的,但在最初的心上面,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存在佛陀的一切果法功德,如果存在,那在發了菩提心後就應該成佛,但事實並非如此。那是不是一點也不存在呢?也不是。因此,所謂的佛菩提唯依如夢如幻、無有實性的方式來産生。

  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聞思中觀,還應依靠上師的竅訣和其他經論的教言,逐漸在自相續中對無欺緣起及將來成佛的道理生起堅定的智慧。若能以這樣的方式生起智慧,就不容易摧毀。在那時你會知道一切法確實如夢如幻,但如夢如幻當中成佛也合理,種子生芽等也合理,因爲依照內外緣起的規律必定會如是顯現。《父子相會經》(即《父子合集經》)雲:“了知諸法如幻化,猶如夢中受欲樂,亦如水月體非真,智者當作是觀察。”這裏用幻化、夢境、水月叁種比喻,說明一切萬法的本體恍恍惚惚,即根本找不到它們的本體,或它們的本體本來就不存在。正因爲一切萬法如夢如幻如水月,在水月中要真正尋找月亮的本性,就找不到;或者說雖然夢中感受欲樂,但醒後一切皆不複存在;就是發心、成佛,也如幻化般現而不實。

  雖然一切諸法如夢幻泡影,但也不應舍棄積資淨障。聽說現在有些人以如夢如幻爲借口不做善法,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根本不合理。就像吃飯、走路,雖然它們皆如夢如幻,但也不可缺少。本經也講,雖然諸法如夢如幻,所斷與所證兩者也應存在,也即應在如夢如幻的境界中行持善法,否則根本不可能斷除夢幻般的痛苦。這一點非常重要!

  其實,大乘佛教的教義就是斷除實執。所以,在名言中應通達無有實性的幻化八喻的道理,在勝義中應安住在一切皆了不可得的境界中行持。當然,這也是麥彭仁波切在講中觀或般若時,經常講這個竅訣的原因。而一旦我們生起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世俗或現相中如夢如幻的境界,修行就很好辦,因爲從根本上講,以實執心希求佛果也是一種歧途。所以我覺得學習般若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了解大乘佛教的究竟教義,另一方面也不會有太大的實執和自私自利的心,也即在名言中利益衆生、求證空性,在勝義中融入真正佛菩薩的智慧。

  當然,通過竅訣來修最好不過就是上師瑜伽。在修蓮花生大師和法王如意寶的上師瑜伽時,最後要安住在上師的智慧跟自己的心無二無別的境界中,但課前念修時安住的時間不要太長,稍微安住一下就可以。很多道友經常想實修中觀的道理,那就要通過上師瑜伽或任何一位本尊的修法來修持,這樣就能證得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此外,通過參禅或其他實修方式也能證得。

  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講,不僅要有入定修持的境界,在出定乃至行住坐臥的威儀中,也要轉爲道用。所以只要是將理論和實修相結合的佛教徒,在什麼地方都可以修行。但有些人說:“不行、不行,發心的話,實修怎麼辦、聞思怎麼辦?”其實只要真正有境界,發心的同時就會有很多修行機會。前兩天我和部分發心人員座談,他們說通過發心認識了很多本性或哲理。聽到這話我很高興,因爲只要專注發心,通過這種力量就能有很多認識。如果沒有壓力或發心的因緣,表面上的聞思修行也不一定能如是專注。

  的確,人有時候需要強迫的因緣。比如我們對孩子說:在某某時間內,你一定要背誦這篇課文,如果不背就如何如何,那他就得搶時間把它背出來,所以一定要有壓力。有時候我也是這樣的:比如今天要講一堂課,但時間卻很緊張,甚至看書的時間也不一定有,但無論如何在講課前也要在自己的智慧中使勁擠出一部分,在課堂上還要好好發揮。可見,依靠強迫的因緣有助于智慧顯現。但有些發心人員卻說:“這樣發心永遠沒有聞思的機會。”我並不這樣認爲,因爲只要人格或修行好,在發心中也會成功,否則即使專門聞思,過一段時間也會半途而廢。當然,修行也要有前世今生的因緣,祈願大家善緣具足!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大般涅槃經》雲:“譬如燈炷唯賴膏油,膏油既盡勢不久停。”

  (2)此乃藏音,漢意爲:“善逝如來汝之身,眷屬壽命與刹土,殊勝妙相等功德,唯願我等成如是。”

  (3)乃色達縣的一個區。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二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