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友们皆双手合十发了菩提心:从今天开始乃至菩提果之间,度化一切众生。虽然这颗 心是菩提之因,但也不会住留到成佛。不要说成佛,发心二三年后乃至下一刹那,前前的分别心也会灭尽,因为一切有为法皆是刹那毁灭的本性。虽然已经灭尽,但它的果及果法方面的功德却会不灭而存在。而且我们还应了知,果法及其功德全都依靠前面的因缘产生。正因为没有它就不可能产生,到最后时它又不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不断亦不常。
其实,不常不断的关系非常重要,若懂得这样的道理,很多中观的道理都能通达。《过去现在因果经》(又称《因果经》)云:“离于断常,故名中道;三事因缘,亦复如是。”所以大家一定要慢慢思维佛教中特别殊胜的教言,若能思维则远远超过看电视连续剧,或其他所谓的好书与光盘,因为它们唯是分别念的产物。我心里这样认为:只要依靠佛菩萨智慧流露的金刚语,今世乃至生生世世都能获得利益,也即一定能对未来的菩提果创造非常好的条件。而依世间凡夫人的语言,则会像吃止痛片一样,只能暂时起一点作用,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
因此我非常希望,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对佛教的甚深道理生起真实的定解,尤其是无欺缘起的道理,若能通达,很多关键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若进而在内心深处真的有一些悟性,以后遇到什么样的世间理论,或种种眼花缭乱的境象,都不会被它们所转。现在末法时代,外境特别复杂,若内心禁不起诱惑,就很容易转变,作为修行人这最可怕。有时候我看到有些人心很切,但智慧却很容易转变,如果遇到一些不太好的外境就比较麻烦。更重要的,没有甚深智慧,真正的解脱在哪里很多人都找不到。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闻思来坚定自己的智慧,并进而实实在在地修行,这非常重要!
未二、从缘起而言决定合理:
有种生出谷稻等,彼果非有亦非无,
诸佛之此菩提生,离有实性虚幻生。
相信通过以上观察,大家皆能了知缘起而生非常合理。本颂则进一步说明:只要拥有能生果的因——种子,就可以产生五谷杂粮或稻麦等。但这样的果实并不会在因上原原本本存在,如果存在,农民只需要有种子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再希求未来的果,所以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是果实的一点一滴,或能生果实的功能在种子上也不存在呢?也不是。如果是这样,那就不能称为种子,因为它上面并没有产生果实的能力与缘起。由此可见,在种子上完全没有也不行,但也不是以果实的方式来存在。所以,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外器世间的种子,就能了知其中所蕴含的甚深因果缘起。
同样的道理,虽然诸佛的菩提也是依靠犹如种子般的最初发心来产生的,但在最初的心上面,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存在佛陀的一切果法功德,如果存在,那在发了菩提心后就应该成佛,但事实并非如此。那是不是一点也不存在呢?也不是。因此,所谓的佛菩提唯依如梦如幻、无有实性的方式来产生。
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闻思中观,还应依靠上师的窍诀和其他经论的教言,逐渐在自相续中对无欺缘起及将来成佛的道理生起坚定的智慧。若能以这样的方式生起智慧,就不容易摧毁。在那时你会知道一切法确实如梦如幻,但如梦如幻当中成佛也合理,种子生芽等也合理,因为依照内外缘起的规律必定会如是显现。《父子相会经》(即《父子合集经》)云:“了知诸法如幻化,犹如梦中受欲乐,亦如水月体非真,智者当作是观察。”这里用幻化、梦境、水月三种比喻,说明一切万法的本体恍恍惚惚,即根本找不到它们的本体,或它们的本体本来就不存在。正因为一切万法如梦如幻如水月,在水月中要真正寻找月亮的本性,就找不到;或者说虽然梦中感受欲乐,但醒后一切皆不复存在;就是发心、成佛,也如幻化般现而不实。
虽然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但也不应舍弃积资净障。听说现在有些人以如梦如幻为借口不做善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根本不合理。就像吃饭、走路,虽然它们皆如梦如幻,但也不可缺少。本经也讲,虽然诸法如梦如幻,所断与所证两者也应存在,也即应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行持善法,否则根本不可能断除梦幻般的痛苦。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实,大乘佛教的教义就是断除实执。所以,在名言中应通达无有实性的幻化八喻的道理,在胜义中应安住在一切皆了不可得的境界中行持。当然,这也是麦彭仁波切在讲中观或般若时,经常讲这个窍诀的原因。而一旦我们生起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或现相中如梦如幻的境界,修行就很好办,因为从根本上讲,以实执心希求佛果也是一种歧途。所以我觉得学习般若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了解大乘佛教的究竟教义,另一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实执和自私自利的心,也即在名言中利益众生、求证空性,在胜义中融入真正佛菩萨的智慧。
当然,通过窍诀来修最好不过就是上师瑜伽。在修莲花生大师和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时,最后要安住在上师的智慧跟自己的心无二无别的境界中,但课前念修时安住的时间不要太长,稍微安住一下就可以。很多道友经常想实修中观的道理,那就要通过上师瑜伽或任何一位本尊的修法来修持,这样就能证得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此外,通过参禅或其他实修方式也能证得。
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讲,不仅要有入定修持的境界,在出定乃至行住坐卧的威仪中,也要转为道用。所以只要是将理论和实修相结合的佛教徒,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修行。但有些人说:“不行、不行,发心的话,实修怎么办、闻思怎么办?”其实只要真正有境界,发心的同时就会有很多修行机会。前两天我和部分发心人员座谈,他们说通过发心认识了很多本性或哲理。听到这话我很高兴,因为只要专注发心,通过这种力量就能有很多认识。如果没有压力或发心的因缘,表面上的闻思修行也不一定能如是专注。
的确,人有时候需要强迫的因缘。比如我们对孩子说:在某某时间内,你一定要背诵这篇课文,如果不背就如何如何,那他就得抢时间把它背出来,所以一定要有压力。有时候我也是这样的:比如今天要讲一堂课,但时间却很紧张,甚至看书的时间也不一定有,但无论如何在讲课前也要在自己的智慧中使劲挤出一部分,在课堂上还要好好发挥。可见,依靠强迫的因缘有助于智慧显现。但有些发心人员却说:“这样发心永远没有闻思的机会。”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只要人格或修行好,在发心中也会成功,否则即使专门闻思,过一段时间也会半途而废。当然,修行也要有前世今生的因缘,祈愿大家善缘具足!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大般涅槃经》云:“譬如灯炷唯赖膏油,膏油既尽势不久停。”
(2)此乃藏音,汉意为:“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
(3)乃色达县的一个区。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二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