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三课

  

第三十三课

  

思考题

  1.请以喻义结合的方式说明圆满功德合理,了知此理后也谈一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

  2.在如何行持及如此而行所具功德方面,你怎样认识,为什么?

  3.请结合堪布阿琼的公案,说明证得空性的菩萨为利益众生而修行刹土的必要。

  4.请尽己所能阐述善巧方便双运或智悲双运的重要性。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般若摄颂》,现在讲第二个问题。

  午二、圆满功德合理:

  

水滴满瓶始末间,涓涓必渐盈彼器,

  

初心亦胜菩提因,渐圆白法终成佛。

  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一切万法刹那无常、不可停留,那纵然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做了很多有关福慧二种资粮的善事,也不可能存留,即全部会消失,不可能获得圆满的功德。可能我们有些人也会这样想:虽然我现在一直行持善法,但因每一世的身体和思维方式等全部会改变,那所有功德存留在哪里,它们到底具不具足?他们的意思是:既然蕴是刹那无常的,那依靠蕴而得到的善根也会灭亡。

  下面我们进行回答:尽管一切有为法全都刹那变化,不可能恒常不变,但依靠前前的心,后后的心也会产生,依此因缘功德就可积聚,最终也会圆满。先讲一个浅显易懂的比喻:虽然所有水滴全部刹那无常,不可能停留到第二刹那,但因前后水滴相续不断,最终也能积聚很多水,慢慢慢慢整个瓶器都会盈满。虽然以智慧观察时,所谓的相续虚假不实,但在不经详细观察的情况下,或者说在凡夫分别念或感官前,这样的事实却不可否认。比如下雨,虽然是一滴一滴的,但若盆子或桶放在外面,不一会儿就可积满水。

  这个比喻说明:世间万法包括我们的心,虽然是刹那无常的,但也可积累资粮,即累积的功德不会断灭。具体讲,最开始我们发了利益众生的无上菩提心,虽然这个善根是刹那性的,但它在心相续中也可存留(即是殊胜菩提之因),在逐渐圆满五道十地[1]的功德,断除所应断除的障碍后,最终将获得具有十力、十八不共法、四无畏等功德法的如来正等觉果位。也就是说,这个比喻深刻说明:虽然我们的相续乃至一切万法,通过智慧观察了不可得,但在未经详细观察时,或者说在名言中,积累资粮、成就佛果非常合理。

  《法句经》中也说:“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意思是说,不要轻视微小的善法,以为没有福德;就像一滴滴的水虽然微小,但却能逐渐盈满大的器皿,甚至汇为大江一样。拿世间学问来讲:在刚开始上小学一年级时,相续中一点知识都没有,但从第一堂课开始积累,一直到六年级毕业,相续中就积累了很多很多知识。详细观察就会了知,随着年龄的增长,相续肯定会有改变。也就是说,前面的刹那肯定会灭,小学一年级的相续绝对不会是六年级的相续。用中观的方法来观察则为:如果前后是一体,毕业时还需要读六年小学,那就有无穷无尽的过失。如果是他体,就会有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六年级毕业时是另一个人的过失。那最终文凭也得不到,即使得到也是另一个人领走,这样每个人都不敢读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年的衣服、性格、思维方式、智慧等都会有改变。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诸佛菩萨前发菩提心后,虽然在轮回中会扮演不同角色,但若相续中的善根不断增长,到十地末尾或成佛那一天,一切功德都会圆满。对很多人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理解。但现在很多人的相续都没有因明和中观的智慧,唯有极其严重的邪见,所以他们经常以非常不合理的相似理由——一种极其低劣的分别念,或自以为是的真理,将自己的善根断毁,这极为可惜!相信这样的人——所谓的寻思者或知识分子,大家随处可见。

  从断除过失的角度来讲,相续中的过失也可逐渐断除;但若没有断除,过失就会越来越大,最终无可救药。宋朝有一位县官叫张乖崖,有一次他看见一位下属在国库里偷钱,虽然偷得不多,只有一文钱,但他发现后立即惩罚,且罚得很重。这个人有点不服,他认为我偷的数量那么小,为什么要这样?当时张乖崖说:“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他的意思是,虽然表面上看来偷一文钱是很小的事情,但若相续中的恶习慢慢积累,最终就会积少成多。现在世间也有人认为:自己犯的错误不大,却惩罚得很重。其实,若不好好观察自己的相续,最后就会不可收拾,或者说无可救药。

  善法方面也是这样,若点点滴滴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功德圆满,那时就能度化众生。但对不知真理的人来讲,他们会将获得佛果、利益众生的大事放在一边,显露出无所谓的态度,其实这就像猪狗只会希求不净粪等,对金银珠宝却毫无兴趣一样。对真正希求真理或解脱的人来讲,若他们明白这样的道理,相续中的功德就会逐渐圆满。可见明白真理相当重要!如有这样的理解,不符合实际道理的邪分别念就可摧毁,当增益分别逐渐推翻以后,正见和智慧自然而然就会像云中的太阳一样出现,到时就能发出利他的光芒。

  丑二(如何行持深义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宣说其功德。

  寅一、真实宣说:

  

行空无相无愿法,不证涅槃不持相,

  

犹如舟子善往来,不住两岸不住海。

  前面所讲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在中观或般若中也称为三解脱门:对所缘万法进行观察时根本得不到它们的本体,比如我们所见到的柱子、瓶子,听到的好听难听的声音,尝到的各种味道,观察时它们全都远离戏论或不存在,这叫做空性,也即所缘全部息灭。既然所缘万法的本体不存在,那执著或缘它们的心念也不会有,就像《入行论》中的观察[2]一样——对境不存在,有境也不可能存在,这叫做无相。也就是说,远离或断除了一切分别念。既然所缘和能缘(即境和有境)全部已经息灭,那依靠这两者产生的希求、愿望也就了不可得。因为某一个目标要达到,心里的追求跟对境的目标必须达成一致,但这两者都不存在,所以叫无愿。在佛教中,空、无相、无愿称为三解脱门。关于三解脱门,从因、体、果三方面来观察也可以,从境、有境及境和有境的果三个方面来观察也可以。

  若谁行持上面所讲到的三解脱门,他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说无垢称经》云:“诸菩萨以空无相无愿之法调伏其心。”意思是说,依靠三解脱门通达一切万法的本性,或认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大宝积经》亦云:“住空无相无愿平等性中。”而谁依靠这样的智慧力,或三解脱门的加持力,他就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入于涅槃的边,也不会行持耽著三有,即像世间凡夫那样每天都耽著世间八法。就像一个有智慧的舟子——船夫,他会不断在大海上往来,但却不会住于此岸,也不会住于彼岸,更不会住在大海中间,因为住于何处都不可能在海上航行。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最究竟的中观见不可能住于寂灭的空性边,也不可能住于执著三有的边,而且有无二者的中间——所谓的中观道也不会住,当然这在很多经典中都有说明。

  在学中观时,有些人认为:空也不是,不空也不是,在空不空的中间有一种境界,这就是所谓的法性。但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3]:在心里面千万不能有一个专注的东西,或者说焦点,否则就不合理。可见,真正的胜义境界并非分别念所能得到。在这里大家还要清楚,三解脱门、真如、真心、如来藏、空性、无生、离戏等名词所表达的意义完全是一致的。虽然有些经论讲相续中生起无生的境界,有些经论讲相续中生起般若空性,或者说证悟真如、获得涅槃等,但这些只不过是文字不同而已,实际上所证悟的境界就像蜂蜜的味道一样,全部是一味一体的,也即在远离戏论的法界或等净无二的本体中,无离无合、不取不舍。但要获得这样的境界,必须依靠自己的观察和窍诀的指示。

  因此,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理解空性的意义。相信在口头上,只要学过一些理论的人都会说离戏之类的话语,虽然刚开始有些词有点陌生,但慢慢慢慢就会顺口。而要真正对空性法门有所认识,首先要精通理论。若理论上的认识不够,自以为是的境界很可能不正确,甚至与经教相违,或仅仅成为一种口头禅。当然,这也是很多不懂理论人的修行、行为、弘扬佛法等都不符合实际的原因。为什么全知无垢光尊者、大智者智悲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等,要在很多年中依止上师,还要精通五部大论为主的理论,而且还要以造论、讲经等方式来摄受弟子,其原因也在这里。因此一定要有理论,否则实修和引导都很容易误入歧途。

  有一个传记里面说:纽西龙多依止华智仁波切二十八年,最终获得了究竟的成就,当他离开时仍依依不舍,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所以,依止上师的时间越长越好,获得的窍诀也应与心相续相结合,即要进行真正的闻思修行,这样中观或空性的意义自然而然就能了知。麦彭仁波切说:这种境界在凡夫位也可获得,并非一定要获得圣者的果位,而一旦获得,在摧毁烦恼、增长功德方面,就会与以前截然不同。

  其实,本颂所讲的内容就像中观和现观里面所讲的一样——不住二边的同时可以认识心的本性,而认识本心后,一切万法的本性就可了知。在知道万事万物的本质后,对…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三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