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三课▪P3

  ..续本文上一页面却一无兴趣,这也不合理。

  所以在座的道友,在发心的过程中,闻思修行也不要完全放弃,否则到一定的时候,发心就会被世间同化,逐渐只剩下形象上的利益众生,最终完全消失,甚至跟世间人的行为没有任何差别。以前有些人根本不爱闻思,他们说:我要一辈子放生、我要一辈子利益众生,但因外面的世界非常混乱,逐渐逐渐他们的心就被世间吸引住了,不要说一辈子,连五六年都没坚持下来。因此,发心的同时闻思修行也不能放弃。但有些人一味地闻思修行,一提起利益众生就恨之入骨,好像根本不是他的事情一样,这种行为也不合理。的确,我们现在了知大乘佛法的威力,也拥有利益众生的机缘。在此时,不管身边有多少人,哪怕只能提供一点一滴的帮助,也要去帮助他们,即一定要尽力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最关键的问题:利益众生时千万不要放弃闻思修行佛法,闻思修行佛法时也不要放弃利益众生,这就是所谓的智悲双运。

  当然,在安住禅宗或中观等空性境界时,应该会得到很多超越思维的精彩境界,但出定时若这种快乐没有传递给他人仅独自享用,也不合理。对懂得佛教甚深之理的人来讲,应将自己的境界传递给他人,因为现在社会许多人都不懂佛法,看起来特别可怜。我担忧未来社会很多人会更可怜,因为贫穷者等弱势群体似乎有增无减。

  现在国际社会特别害怕通货膨胀,比如原来一斤大米卖三块钱,如果出现,可能逐渐会涨到十几块钱,那老百姓的生活就成了问题。而一些富贵人,如果他们拥有地产、矿产等资源,就可能越来越富。这样贫富差距就会更大,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有时候看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觉得未来社会痛苦的感受会不会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佛法的境界真正能享受的人很少很少,而遭受不平等待遇,心态极不平衡或特别痛苦的人越来越多,作为佛教徒,大家一定要尽力帮助他们。当然,要完全改变一些社会现象,或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是众生共业现前。但当我们看见众生的种种痛苦,就应反观内心有没有悲悯心,如果有,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也要做一些事情。

  现在很多众生精神生活特别贫乏,什么依靠都没有。尤其是汉地,不但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没有传播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就是无神论,在人们心里也是一片空白。所以大多数人心中空空荡荡,什么依处都没有。而人一旦没有依处,光是依靠金钱来充实生活,就很痛苦。以前有一种拜金主义,人们只是崇拜金钱,除此之外并没有崇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人现在也比较多,但他们特别痛苦。而学佛的人,虽然三界轮回中有种种痛苦,但因他们有转为道用的力量和智慧,心态也能平衡。

  虽然真正修学大乘佛法或证悟空性的人,不可能放弃利益众生的事,但也有一些菩萨在看见生厌离的对境后,在显现上利益众生的事业也因此而暂时完结。就像被人们称为“第二大佛陀”的唯识宗的世亲论师,最后也因看见一个僧人种地生起厌离心而离开世间。所以在显现上,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包括传承上师,也有各种各样的示现。但真正的大乘菩萨,因为众生的刚强或不调柔而舍弃,这种现象是没有的。

  因此,对修学大乘或串习空性的行人来讲,闻思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教义和帮助众生两者,一定要圆融无违地行持。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只顾一味地帮助众生,而把闻思修行全部放弃。现在社会的修行人,包括外面的居士,这种现象很严重。对部分人来讲,一说利益众生,“我报名、我报名”;一说闻思修行,一点兴趣也没有。而有些人一说闻思修行,诸如辩论、演讲空性等,“好好好,我来参加”;一说帮助众生,不但不报名还要马上躲,看起来好像很聪明一样。

  总之,大家一定要了知,智悲双运或利益众生与观修空性两者是《般若经》的精髓。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五道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十地指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

  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2]《入行论》云:“悟明所析空,理智无所依,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心境实有宗,理极难安立。

  若境由识成,依何立识有?若识由境成,依何立所知?心境相待有,二者皆无实,无子则无父,

  无父谁生子?无子也无父,如是无心境。”

  

  [3] 《定解宝灯论》云:“汝者所谓离是非,如同靶子住心前。”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三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