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卻一無興趣,這也不合理。
所以在座的道友,在發心的過程中,聞思修行也不要完全放棄,否則到一定的時候,發心就會被世間同化,逐漸只剩下形象上的利益衆生,最終完全消失,甚至跟世間人的行爲沒有任何差別。以前有些人根本不愛聞思,他們說:我要一輩子放生、我要一輩子利益衆生,但因外面的世界非常混亂,逐漸逐漸他們的心就被世間吸引住了,不要說一輩子,連五六年都沒堅持下來。因此,發心的同時聞思修行也不能放棄。但有些人一味地聞思修行,一提起利益衆生就恨之入骨,好像根本不是他的事情一樣,這種行爲也不合理。的確,我們現在了知大乘佛法的威力,也擁有利益衆生的機緣。在此時,不管身邊有多少人,哪怕只能提供一點一滴的幫助,也要去幫助他們,即一定要盡力做一些利益衆生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最關鍵的問題:利益衆生時千萬不要放棄聞思修行佛法,聞思修行佛法時也不要放棄利益衆生,這就是所謂的智悲雙運。
當然,在安住禅宗或中觀等空性境界時,應該會得到很多超越思維的精彩境界,但出定時若這種快樂沒有傳遞給他人僅獨自享用,也不合理。對懂得佛教甚深之理的人來講,應將自己的境界傳遞給他人,因爲現在社會許多人都不懂佛法,看起來特別可憐。我擔憂未來社會很多人會更可憐,因爲貧窮者等弱勢群體似乎有增無減。
現在國際社會特別害怕通貨膨脹,比如原來一斤大米賣叁塊錢,如果出現,可能逐漸會漲到十幾塊錢,那老百姓的生活就成了問題。而一些富貴人,如果他們擁有地産、礦産等資源,就可能越來越富。這樣貧富差距就會更大,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有時候看到各種各樣的現象,覺得未來社會痛苦的感受會不會越來越嚴重?尤其是佛法的境界真正能享受的人很少很少,而遭受不平等待遇,心態極不平衡或特別痛苦的人越來越多,作爲佛教徒,大家一定要盡力幫助他們。當然,要完全改變一些社會現象,或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困難,因爲這是衆生共業現前。但當我們看見衆生的種種痛苦,就應反觀內心有沒有悲憫心,如果有,那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中也要做一些事情。
現在很多衆生精神生活特別貧乏,什麼依靠都沒有。尤其是漢地,不但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沒有傳播到每一個人的心中,就是無神論,在人們心裏也是一片空白。所以大多數人心中空空蕩蕩,什麼依處都沒有。而人一旦沒有依處,光是依靠金錢來充實生活,就很痛苦。以前有一種拜金主義,人們只是崇拜金錢,除此之外並沒有崇高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種人現在也比較多,但他們特別痛苦。而學佛的人,雖然叁界輪回中有種種痛苦,但因他們有轉爲道用的力量和智慧,心態也能平衡。
雖然真正修學大乘佛法或證悟空性的人,不可能放棄利益衆生的事,但也有一些菩薩在看見生厭離的對境後,在顯現上利益衆生的事業也因此而暫時完結。就像被人們稱爲“第二大佛陀”的唯識宗的世親論師,最後也因看見一個僧人種地生起厭離心而離開世間。所以在顯現上,自古以來的高僧大德,包括傳承上師,也有各種各樣的示現。但真正的大乘菩薩,因爲衆生的剛強或不調柔而舍棄,這種現象是沒有的。
因此,對修學大乘或串習空性的行人來講,聞思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教義和幫助衆生兩者,一定要圓融無違地行持。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只顧一味地幫助衆生,而把聞思修行全部放棄。現在社會的修行人,包括外面的居士,這種現象很嚴重。對部分人來講,一說利益衆生,“我報名、我報名”;一說聞思修行,一點興趣也沒有。而有些人一說聞思修行,諸如辯論、演講空性等,“好好好,我來參加”;一說幫助衆生,不但不報名還要馬上躲,看起來好像很聰明一樣。
總之,大家一定要了知,智悲雙運或利益衆生與觀修空性兩者是《般若經》的精髓。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五道指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十地指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
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2]《入行論》雲:“悟明所析空,理智無所依,無依故不生,說此即涅槃。心境實有宗,理極難安立。
若境由識成,依何立識有?若識由境成,依何立所知?心境相待有,二者皆無實,無子則無父,
無父誰生子?無子也無父,如是無心境。”
[3] 《定解寶燈論》雲:“汝者所謂離是非,如同靶子住心前。”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叁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