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四課

  第叁十四課 思考題 1.請反複思維本課科判和頌詞所表達的意義,之後再談一談自己對“善巧方便雙運之行爲”的認識。 2.在了知雙運之理後,請反觀自己的心行,看哪些需要改正,並講出爲什麼及改正的方法。 3.你怎樣看待利益衆生這個問題?在爲衆生發心這個問題上,你持何觀點、有何經驗之談?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宣講《般若攝頌》。以智慧方便雙運來利益衆生分略說、廣說和攝義叁部分,略說前面已經講完了,現在講廣說。 醜二(廣說——以八喻說明)分八:一、以幻喻說明不舍衆生;二、以器世界喻說明圓滿願力;叁、以飛禽喻說明無依也不墮落;四、以射箭喻說明未圓滿而住;五、以神變喻說明住留也不厭他利;六、以撐傘喻說明不墮邊;七、以商主喻說明成辦自他利樂;八、以商人喻說明精通道。 寅一、以幻喻說明不舍衆生: 如有善巧諸德人,具力知技勤難事, 投抛工巧臻究竟,知成幻術欲利生。 偕同父母及妻子,行至衆怨荒野路, 彼化勇敢衆多士,安穩行程還家園。 爾時善巧之菩薩,于衆生界生大悲, 盡越四魔及二地,住勝等持不證覺。 有人這樣提出問題:前面講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既有智慧又有悲心,即安住空性的同時也可利益衆生,那請問這個意思到底怎麼理解?下面通過不同比喻來說明,首先講以幻化喻來說明。這叁個頌詞當中,前兩頌講比喻,後一頌講意義。 比如說,具有一些善巧方便的人,即在軍事、戰爭方面無所不通的有學問、有功德的人,因爲他身強力壯、心有魄力、通達技藝,就能精進成辦他人無能爲力的難事。什麼事情呢?射箭、騎馬等戰術方面的學問,以及與軍事有關的做武器等工巧方面的學問,這些全部達到究竟。而且他還有幻變的能力,(現在的將士不一定有這樣的能力,因爲在軍事方面武裝設備已經科技化了,所以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作戰,也是以高科技來攻擊或者消滅對方,不過這也是一種幻化。)可以展示各種各樣的幻術;並且他還希望與自己相關的人都能獲得利益。 當他偕同親朋好友、父母妻兒等人,一起經過非常恐怖危險的荒郊野路時,如果在途中遇到一些怨恨的敵人來傷害他們,他就會通過自己的技藝和戰術來戰勝對方,或幻化出無數勇士來降伏對方,這樣自己所帶的人,在整個行程中就能平平安安、穩穩當當,而沒有任何損傷地回到自己的家園。這個比喻很簡單,它的意思是說,即使一個很英雄的人出門,也可以帶很多人,而且能戰勝違緣、順利回歸。 同樣的道理,在行持大乘道的過程中,菩薩也會以善巧方便方法來利益衆生。而在此時,善巧之菩薩必須以無緣大悲或遍及一切衆生的大悲心作爲前提。其實這就像剛才所講的武士一樣,若自己沒有精通技藝,或沒有身體和精神上的力量,就沒辦法戰勝對方。所以對菩薩來講,不僅要證悟空性,即具足空性的智慧,還要有利益無邊無際衆生的大悲心和菩提心。如果不具足,就會像沒有手腳的士兵不可能上戰場一樣,他也不可能自利利他。 其實,利益衆生的同時就可成辦自利。《經莊嚴論》雲:“世間求自樂,不樂恒極苦,菩薩勤樂他,二利成上樂。”其意是說,世間人唯一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快樂,不但不能獲得反而特別痛苦;而發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薩完全相反,他們唯一精勤利樂他衆,這樣不僅他利得以成就,自利也自然成辦。可見,世間與出世間在思維、行爲、目標等方面完全不相同,即一個以自我爲中心,一個以利他爲中心。 頌詞說:這樣的菩薩完全超越蘊魔、天子魔等四魔,還越過了小乘聲聞緣覺二地,住于非常殊勝的叁解脫等持中,不會顯現以證悟一味寂滅的空性而證得菩提。前面也講了,因爲菩薩以利益衆生爲前提,所以根本不會像小乘一樣,在自己離開煩惱時,就入于最寂滅的境界。當然,離開衆生就不可能獲得真實的成就。《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所以對菩薩來講,利益衆生最重要;除此之外,真正發大乘心的名副其實的佛子,不可能有其他思維。由此可見,真正的菩薩不會趨入寂滅,也不會希求獲得某種境界。此類問題,麥彭仁波切在《攝功德寶經釋》中有詳細分析,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記得注釋裏有這樣的內容:菩薩會不會入于寂滅的境界呢?絕對不會。爲什麼呢?因爲他已證悟空性,所以不會舍棄利益衆生。那經典中爲什麼要說“菩薩入于等持,需要佛陀勸請”呢?這是爲了遮止寂滅的等持,並不是說大乘佛子會真正入于寂滅的定。可見,真正的菩薩絕對不會像有些道友一樣,熟睡過去了醒不過來,還需要別人喚醒,即不會入于寂滅的境界。實在說,他們除了利益衆生之外,並沒有其他想法。《入行論》雲:“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余。”可見作爲菩薩,日日夜夜都會想到衆生,根本不會舍棄衆生。所以在座的道友皆應扪心自問。 很多人認爲:我已發了菩提心、我已擁有菩提心,但卻從來沒有想到過衆生,白天晚上都是想自己。可能有些修行特別差的人,連自己都沒想過、糊裏糊塗,那就更算不上菩薩了。真正的菩薩,他會想到衆生,根本不會舍棄衆生。《阿難請問經》中說:“菩薩具足一法,能守持一切如來勝法。何爲一法?不舍一切衆生是也。”可見,不舍衆生很重要,大家一定要記住。 雖然學般若、聽密法,大家都有信心也很精進,但聽的目的是爲自己還是爲衆生,這一點應該好好想一想。又比如,學院放假時很多道友都想回去,但回去的目的是爲自己還是爲衆生?這也應該好好考慮考慮。如果直接爲衆生(爲親朋好友等人轉*輪)、間接爲自己(方便時朝拜神山等),這也可以。但有些可能不得不直接利益自己(因爲身體不好要看病)、間接利益衆生。 寅二、以器世界喻說明圓滿願力: 風依虛空水依彼,大地依彼生依地, 有情造業因即此,虛空何住思此義。 如是菩薩住空性,知有情願作所依, 展現衆多種種事,不證涅槃不住空。 大家都知道,《俱舍論》中講:器世界形成的時候,首先是最下面的虛空,然後由虛空中形成風輪,或者說風輪依靠虛空而産生,接著水輪依靠風輪而形成,在水輪上是金剛大地,即金剛大地依靠水輪而出現,慢慢慢慢整個世界的大地就形成了,在大地上四大部洲的衆生以不同形象居住著。其實,這是以四大部洲衆生的共業(即所積的共通之業)爲因,才形成了這麼一個世界。雖然有天文、地理方面知識的人都知道,此世界互相依靠而形成,但虛空依于何法而住呢?思索這一意義時,必將了解虛空何法也不依賴的道理。 當然,不管是佛教的說法,還是科學的說法,實際上整個世界就在虛空中;切近一些講,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也存在于虛空當中。以前我讀中學時,教地理的汪老師在講地球引力時打比喻說:好比籃球上面有一條蟲,因爲籃球特別大、蟲特別小,所以蟲不會掉下去。後來有一次我向老師提問:大多數衆生不會掉下去,極個別衆生會不會掉下去呢?他很堅決地回答:不會、不會。其實,依理論完全可以這樣推。雖然表面上看來,住在地球東西方的衆生在走路等時完全是對著的,所以兩邊的衆生都應該掉到空中;但實際上,依靠地球的吸引力,衆生完全可以居住在虛空中。按佛教術語來講,這是一種緣起,或者說緣起力所致。 同樣的道理,雖然菩薩住于虛空般的空性境界,即真實證悟或通達了不生不滅的空性勝義,但因他完全了知有情的真實狀況,在世俗中就會不舍菩提心,還會爲利益一切衆生發下無邊大願,依此自然而然就能展現各種各樣利益衆生的事業,同時也不會入于寂滅的定,更不會住于單空的邊。 雖然菩薩沒有佛陀那樣的無勤大願,但他們的事業也可以說是無勤的。《入中論》雲:“如是佛住法性身,現前雖然無功用,由衆生善與願力,事業恒轉不思議。”其意是說,佛陀獲證法性身時,雖然沒有以前因地時的分別、作意等功用力,但因衆生善根和往昔悲願力成熟,度化衆生的事業自然而然就能成辦。這講的是無學地,但有學地時與之相似的事業也可恒時存在。我們也看得出來,有些大菩薩利益衆生的事業不可思議。一般來講,讓許許多多衆生心相續中真正生起佛法的定解,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但大菩薩卻能成辦。 有時候我想:雖然上師如意寶住世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但他老人家住世期間,通過轉*輪直接間接利益了無數衆生,真的不可思議!世間有很多著名的教授、學者、院士,他們也教化了很多弟子,比如說孔子有叁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賢。而真正得地以上的聖者,依靠願力,其任運的事業一般人根本無法想象。 剛才講,以虛空爲基礎,以共業爲因,整個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形成、生存皆可順利進行。就像這樣,因爲菩薩有空性的智慧和利益衆生的願力,自然而然就能展開利他的事業。《金剛叁昧經》雲:“具足般若海,不住涅槃城。”可見,只要有般若空性的智慧,根本不會住于涅槃的境界。所以在座的法師、佛友,相續中真的是有證悟空性的智慧的話,就不可能一味安住。也就是說,只要有機會,一定會幫助衆生。的確,對真正的菩薩來講,在看到許許多多衆生被無明黑暗——實執煩惱遮蔽時,哪怕讓一個人相續中的貪嗔癡去除,他也願意以種種行爲來度化。故大家一定要了解,學大乘佛法的人並不喜歡自己入于特別舒服、快樂、安靜的定境中。 有些道友特別想學禅學。有人給我說:“您可不可以給我講一個禅定或止觀的修法?”我說:“爲什麼?”他說:“您不知道,禅定的味道太妙了、太殊勝了!我一入定,什麼煩惱都忘得一幹二淨,所以我很想把這個境界鞏固。”他一邊展示自己的境界,一邊祈請。可能他所說的太妙了、太殊勝…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四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