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四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了、太舒服了,就是所謂的快樂。如果僅僅爲了獲得快樂,那就容易入于歧途。 爲什麼很多世間人願意喝酒,其實就是爲了獲得暫時的快樂。有些人因爲太煩惱了,就拼命地喝酒,最後已經迷迷糊糊地倒下去了。他們也覺得很快樂,因爲什麼都忘記了,特別舒服。還有一些人通過吃安眠藥、打麻藥針等來獲得暫時的快樂。所以,如果一味地希求快樂,也不一定要從佛門中求。總之,真正有價值的就是利益衆生,修學大乘的人務必牢記。 寅叁、以飛禽喻說明無依也不墮落: 何時菩薩明而知,行此空寂妙等持, 其間全然不修相,住無相寂最寂行。 如飛虛空鳥無處,非住于彼不墮地, 菩薩行持解脫門,不證涅槃不持相。 這裏用飛禽的比喻說明,雖然菩薩沒有所依,但也不會墮落。前面也講了,地球沒有依靠處,但它可以存在;飛禽也是如此,雖然它在空中飛翔時沒有依處,但除了受傷和其他意外事故之外,根本不會墜落。就像這樣,在修持大乘佛法的過程中,作爲明知(有些裏面是明智。“明”指善于清除衆生相續中的無明黑暗,使之具足光明;“知”指了知一切萬法皆爲空性)菩薩,因爲他具足明而知的功德,所以可以入于有境寂滅的定,即完全能在沒有任何分別執著的微妙空性境界中行持。在此期間一切所緣相全都沒有,而安住于無有輪回分別的寂滅和無有涅槃分別的最寂滅境界中。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什麼所依都沒有,那會不會永遠醒不過來,或墮入寂滅的涅槃呢?不會。就像高空中飛翔的飛禽,雖然它們沒有任何依處,但也不會掉落在地上,更不會住于虛空中。同理,作爲具有空性、無相、無願叁解脫境界的菩薩,依靠方便方法——大悲心,就不會證入小乘的涅槃,依靠智慧就不會行持輪回之相。也就是說,他們完全遠離涅槃的邊與輪回的邊。《大集經》雲:“不住涅槃,不著生死。”《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也講:“有實智故,不住生死;有方便故,不住涅槃。”《現觀莊嚴論》中也說:“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可見,大乘菩薩絕對不會墮入這兩邊。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很想一個人閉關,不願意出來利益衆生,這說明他們悲心比較小。有些人很願意跟世間人同流合汙,不願意趨入真正的空性,這是缺少智慧的原因。而菩薩,這危險的兩邊全都沒有。所以修行人也不要太世俗化了,若跟世間人一起吃吃喝喝,一切行爲全都隨順,那自己的道心或修行就會一敗塗地,根本不會有好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世間人除了吃飯、聊天等短暫今生的事情外,絕對不會有其他長遠目標,所以若跟他們同流合汙,整個前途都將毀壞。但也不能像極個別人一樣,特別喜歡自己獲得解脫,一直住在山裏面。當然,若像無垢光尊者的《禅定休息》和《虛幻休息》所講那樣,自己的修行特別好,有殊勝的菩提心,那也有開許。如果沒有大乘菩提心攝持,只是害怕別人染汙自己,一直躲著不敢出山洞的門,就不太合理。 因此,對真正有一些智慧或境界的人來講,一方面自己的空性修法也不要舍棄,這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另一方面,利益衆生的機會非常難得,在無數生死中也不一定有,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也要盡力度化衆生。所謂度化衆生,哪怕讓別人相續中獲得少許暫時的快樂,這也算利益衆生的行爲。在《釋尊廣傳》中,有些故事講述佛陀讓衆生相續中種下解脫的善根而獲得解脫,有些故事完全與現在世間的好人好事一樣,所以對發菩提心的人來講,利益衆生的事一定要做。這個事情,我在講《入行論》時,從開始到最後講了很多道理,想必大家都清楚。我也感覺得到,很多道友以前的學佛態度跟現在完全不相同,正因爲如此,現在很多地方的佛教徒都從不同層面在幫助衆生。我覺得,這也能體現大乘佛教無我的精神,非常值得隨喜贊歎! 寅四、以射箭喻說明未圓滿而住: 這個科判以射箭的比喻說明,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在沒有圓滿資糧、願力等時,還會住留在世間,即不能獲得最究竟的境界。 如學箭法空射箭,余箭隨後不間斷, 前箭不得落地機,彼人想時箭墜地。 如是行持勝般若,智方便力神變行, 彼等善根未圓滿,期間不得妙空性。 比喻講:精通或學好了射箭的人,向空中射出帶有木板的箭,緊接著其余的箭也隨後接連不斷,一支接著一支,因爲後面不斷射的原因,前面的箭就不會墜落。這個比喻,藏文與漢文《大般若經》的說法基本相同,其教證我已作爲《攝功德寶經釋》的腳注,大家應好好看一下。雖然與現在射箭人的想法不盡相合,或與我們所認爲的古代人的射箭不同,但這裏只能這樣理解。古代有這樣的:前面的箭依靠後面箭的力量不斷在空中飛躍,只要射箭的行爲沒有停止,空中的箭就不會掉落在地上;而一旦射箭人不願意再向空中射箭,其行爲已經停止,箭就會墜落在地。 同樣的道理,行持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在修道位時,依靠無緣智慧和發願、回向、放生、信心等方便力及神變等而行持,若清淨衆生的相續、圓滿資糧、修行刹土還沒有圓滿,在此期間就不可能證得微妙空性的無漏法界,也就是說,彼等善根未圓滿,正覺果位就不可能獲得。而一旦獲證最究竟的境界,有勤作的願力就沒有了,依靠無勤作的願力就能任運度化衆生。所以,在實現願力之事沒有完成之前,一定要積累資糧。《大般若經》亦雲:“諸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所攝受故,乃至無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未皆成熟,終不中道證于實際。若得無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一切成熟,爾時菩薩方證實際,便得無上正等菩提。” 這樣我們就能了知,乃至菩提果之間,積累資糧不能停止,如果停止,走遙遠的菩提路就很困難。《雜阿含經》雲:“如人豐資糧,安樂以遠遊;修德淳厚者,善趣長受樂。”其意是說,如果人有豐厚的資糧,就可以快快樂樂地到很遠的地方去遊玩;(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人錢多多的有,他們就能今天到拉薩、明天到新加坡、後天到美國。若沒有錢,到附近的縣城看病也不行,唯有感受痛苦,沒有其他辦法。)就像這樣,若修積了特別深厚的福德,就會轉生在善趣中長久感受快樂。這個教證跟本經此處所講的意義很接近。由此我們也可理解,諸高僧大德一直講“菩提依賴于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原因。 寅五、以神變喻說明住留也不厭他利: 如比丘具神變力,住空頓時顯神奇, 行住坐臥四威儀,彼無厭煩無疲倦。 聰睿菩薩住空性,智神變竟無有住, 爲衆生現無邊事,俱胝劫間無疲厭。 比如說,有一位比丘具有超勝的神變力,他可以在虛空中一會兒行走、一會兒站立,乃至打坐、睡覺,即能頓時顯示種種神奇,自在幻變行住坐臥四種威儀。因爲是神變,他一點厭煩與疲倦都沒有。如果換成一個沒有神通的人,一會讓他做這件事情,一會讓他做那件事情,最後很有可能會因身心疲勞而不願意幹。 所以我經常給發心人員講:不要太累了!的確,有些發心人剛開始的時候,星期天也不休息,平時也不休息,一直拼命地幹。尤其是有些打電腦的,一直铛、铛、铛地幹,最後眼睛實在睜不開時,就靠著電腦睡一會兒。但時間一久就說:嚇死人,不行、太累了,我堅決要退!甚至有的把包收拾好就走了。正因爲不是神變的原因,最後就會生厭煩心,甚至被嚇跑了。 所以對發心人員來講:該洗臉要洗臉,該吃飯要吃飯……但有些人剛開始的時候,好像不吃不喝也能幹一樣,尤其是有些大菩薩從來不洗臉、不刷牙……雖然爲利益衆生發心爭分奪秒相當隨喜,但也不能過于勞累,不然到一定的時候就不想幹了。利益衆生是長遠的事情,雖然該做的事情要做好,但有時候也應開開心,讓自己放松休息一下。若能如此,即使做很多事情,也不會有厭倦心,所以大家一定要善于調節身心。若剛開始就把所有力量全部用完,又沒辦法補充,就像電用完了又沒充電器一樣,那就很可惜。 話說回來,一般世間人因爲沒有神通,依靠自己的身體來做很多事情就會很累;而那位比丘,因爲具有神通,做什麼事情都不會疲厭。同樣的道理,作爲具有超勝智慧的聰睿菩薩,因爲他已證得一切萬法無有實質的空性,依靠究竟的智慧和神變,就不可能以自相實有的方式住在任何一個法上;依靠這樣的境界,就能爲了利益無邊衆生做各種各樣的事業,縱然在俱胝劫間行持,也不會有一點疲勞和厭倦。 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有些菩薩就是因爲相續當中有很高的空性境界,他們在利益衆生時一點痛苦和煩惱都沒有。不要說無量衆生,哪怕是對一個衆生的相續有幫助,作爲菩薩來講,也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根本不會厭倦。《經莊嚴論》雲:“佛子依勝進,成熟諸衆生,爲生一善心,千萬劫不厭。”這個教證很好,大家應該記住。其意是說,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會依靠殊勝精進幫助、成熟衆生;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哪怕是讓一個衆生的相續中生起一瞬間的善心,他在千百萬劫當中也不會疲厭。 看看菩薩的偉大精神!但有些人做一點點善事,就認爲自己很了不起,還認爲自己應該得獎。其實真正應該得獎的人,就是這些大菩薩,但卻沒有人給他們發獎。在世間當中,有很多這樣的無名菩薩,他們非常了不起。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時說:哪怕讓一個衆生的心裏面産生一瞬間的善根,他也願意住于世間。我當時聽到這話,就深深覺得法王如意寶有大菩薩所具有的菩提心。當然,這種境界一般人很難看得出來,因爲它可以假裝,或者說表面的話誰都會說,但真正從內心中流露出菩提心時,有信心、有緣分的人就能發現、了解。 對在座的道友來講,爲了一個衆生的相續中種下一刹那善根,哪怕只有一年或叁個月,恐怕有些人都不願意,那更何況說一劫乃至千百萬劫呢?的確,凡夫跟菩薩在言行舉止等方面都不同,我們做一點點事情,遇到違緣、困難馬上就會退縮。當然,對凡夫人來講,這也在所難免。但我們畢竟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了大乘心,所以大家一定要有勇猛精進的精神。雖然空性境界對有些人來講比較難,但在學習空性之後,很多人還算比較不錯,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事,都可看出他們對空性有所認識。但在有了這樣的空性見和利他心時,我覺得大家都應該依靠這樣的菩提心盡量幫助衆生。 當然,如果心的力量足,就可以做很多利益衆生的事。若心的力量不足,就會一味自利。其實,自利和他利的差別在《妙法蓮華經文句》裏講得很清楚:“身心寂靜是自利,不惱衆生是利他。”其意是說,一味追求自己身心清淨,這叫做自利;不害衆生且盡力幫助衆生,這種心態和行爲叫利他。還說:“智慧自樂是自利,能教衆生是利他。”意思是,以智慧讓自己獲得安樂,這是自利;能夠以之利益或教誡衆生,這是利他。 對很多道友來講,能在有生之年遇到大乘佛法,這非常榮幸;但若沒有懂得大乘佛教的教義,也很遺憾。所以,我們不但要遇到它,還要懂得它的教義。在此基礎上,還要如理如法地行持,這樣就能獲得快樂。《入行論》雲:“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意思是,在世間當中,哪怕寒冷時感受到陽光的溫暖之類的快樂,也是從利他而生的;而一切世間的痛苦,全部由自利而成。因此,大家應依假合的身體發大願:就像那位比丘顯現神通那樣,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當中,我要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殊勝境界、利益無邊無際衆生的願力和大乘菩薩的神變等來度化衆生。若能如此,自己的快樂和成就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其實,這就像生火時灰會自然出現一樣。 但現在世間人一味利益自己,其結果不但自己不快樂,反而危害衆生。如果一味利益衆生,在利益他衆時,自己的快樂自然而然就會出現,這也是世間的規律。大家也看得到,有些人心地特別善良,經常幫助別人,同時他們也獲得了快樂。而有些人爲了自己不斷做偷盜、搶劫等惡行,最後自己也在監獄裏度日,在這方面有很多哭訴,想必大家都了知。 對在座的道友來講,若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講得漂亮,也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大家一定要把佛教當中,闡述利他心和空性境界的文字,結合自相續做深入細致的聞思修行,哪怕是一個教證或比喻,也能使心軟化、調柔。若能如此,不僅短暫今世能獲得利益,乃至輪回未空之間,其利益是無窮的。當然,這也是佛教提倡用佛法來幫助父母等的原因。 但現在世人並不是這樣。有人說:“爲了報答父母的恩德,我要買一套特別好的房子,等裝修好後我才把父母接到房裏,並把鑰匙親自交給他們。”雖然這也可以報恩,但真正的報恩唯有讓他們聞思修行佛法。的確,對滿面皺紋的老人來講,他們馬上就要離開人間,沒有時間長住,即房子裏呆的時間不會長,更長的時間會呆在棺材裏。所以要報恩,就要在他們心識中種下永遠陪伴他們且能帶來安樂的善根。而依靠佛法的威力,無邊衆生都能得到永恒而非暫時的利益,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晰認識到。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四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