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五課

  

第叁十五課

  

思考題

  1.繼續思維“廣說”所攝科判及頌詞所表達的意義,之後再談一談你對“善巧方便雙運之行爲”的認識。

  2.聯系前面所講的內容,結合意義與比喻,闡述“攝義”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3.怎樣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不退轉菩薩?了知此理有何必要?怎樣才能使自己的修行不退?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現在正在講用八種比喻來說明智悲雙運的道理,其中前五個問題已經講完了,今天開始講第六個科判。

  寅六、以撐傘喻說明不墮邊:

  

如人處于大懸崖,雙手撐傘空中躍,

  

身體下落不墜入,大深淵底直行進。

  

具有智悲之菩薩,手握方便智慧傘,

  

悟法空性無相願,不證涅槃法亦見。

  比喻講:比如,一個人處于非常恐怖的懸崖邊,雙手拿著兩個傘向空中跳躍,身體下落時不會掉在最可怕的大深淵當中;因爲他的雙手撐著傘,憑借風的力量,就會慢慢慢慢降下來,最後落在想降落的地方。這跟現在世間的跳傘差不多,不過降落傘不一定要依靠雙手拿著。在講《弟子規》時,我講過舜的故事,可能當時用的器具跟這個比喻講的相同。總之比喻是說,依靠雙傘的威力,人不會掉入大深淵底。

  同樣的道理,具有通達萬法爲空性的智慧,和利益天邊無際一切衆生的大悲心的菩薩,因爲他掌握著智慧和悲心這兩個大傘,就能以智慧悟入諸法空性、無相、無願的境界,不會像凡夫人一樣墮入相狀當中。凡夫人很可憐,每一件事情、任何一個外境,都很固執、執著。不要說證悟萬法實相的空性本體,連刹那無常、有漏皆苦等道理都不懂。相信大家在接觸從來沒有學過空性的人的過程中,從他們的言行舉止就能發現。但菩薩完全不同,他們不會墮入實執輪回的邊。而且,菩薩以悲心不會證入寂滅一邊的涅槃,他們會示現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度化無邊衆生。另外,從盡所智慧講,他們能見到一切萬法名言和勝義的實相;從如所智慧講,他們能通達一切萬法的真如空性。雖然表面上看來,他們與世間人並沒多大差別,其實他們的行爲和發心跟世間平凡人完全不相同:具足智悲雙運功德的原因,就不會墮入一邊。

  薩繞哈巴尊者在道歌裏也說(1):只具足空性的智慧,不具足大悲,也不合理;只具足悲心,沒有空性的智慧,也不合理。接著還說:“何人智悲能圓融,不住輪回與涅槃。”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講了許許多多智慧和悲心的重要性,大家可以參閱。究實言之,佛的廣大智慧和悲心是一切功德的頂勝,即一切功德中最究竟的功德。而誰擁有悲心和智慧,他自然而然就有度化衆生的能力。所以,我很想讓每個人的相續都具足這兩者。在做愛心工程的過程中,我也再叁想過這個問題,我之所以要用智悲學校、智悲佛網等貫以智悲的名稱,其目的就是:凡是與這些結緣的人,在相續中都要生起智慧與悲心。

  對大多數世間人來講,首先要有世間的智慧和悲心。比如小學生,一般來講他們不可能有佛菩薩或《現觀莊嚴論》裏所講的智慧和悲心,但相關層面的智悲也應具足。如果沒有這樣的智慧,就寸步難行。比如在讀書時,連吃飯、走路、取藥等都成問題的話,還是很困難的。但光有智慧沒有悲心也不行。就像有些世間人,雖然他們很聰明、什麼都搞得來,但對衆生包括身邊的人根本不理,甚至還通過各種方式來加害,這就很可怕。所以對世間人來講,世間的智慧和悲心一定要具足。當然,能擁有出世間的智慧和悲心,那是最好不過的。對在家、出家的佛教徒來講,這兩者不能缺少。如果有,聞思修行、利益衆生就不會困難。當然,這也是這個大科判乃至本經,一直強調智慧和悲心不能偏墮的原因。

  現在有些修行人在智慧方面很不錯,五部大論乃至世間的知識無所不通,可是他相續當中缺少悲心,那他的境界就不可能傳遞給別人,只有自己獨自享用。可見,若沒有悲心,他所擁有的知識對別人來講也不一定有利;對他個人來講,只不過是暫時的享受而已,實際上也起不到特別大的作用。從大乘佛教的觀點來講,悲心乃一切聖法的根本。所以,所有修學大乘佛法的人,都要明白智慧和悲心的重要性,而且還要從點點滴滴開始做,以不斷開發自己的智慧、培養自己的悲心,並逐漸讓它們成熟、壯大。到一定的時候,以之發出的光芒就可照亮或驅除無邊無明愚癡衆生心中的黑暗。

  寅七、以商主喻說明成辦自他利樂:

  

如欲珍寶赴寶洲,已得珍寶返家中,

  

商主非獨以安生,令親友衆不悅意。

  

菩薩詣至空寶洲,獲得禅定根及力,

  

不喜獨自證涅槃,而令衆生心憂苦。

  比喻是說:比如,一位種姓高貴、具有智慧的商主,他爲了利益自己的親人朋友,很想獲得珍寶,于是前往具有金銀財寶的寶洲。在獲得許許多多珍寶後,返回到自己的家園。正因爲具有智悲的商主到寶洲取寶的目的是爲了遣除親朋好友的貧困,所以他在得到寶珠等財物後就不會獨自享用,以讓自己一人過著特別快樂幸福的生活,而給身邊的人一絲一毫也不分享,使他們心不愉悅。一般來講,有一定力量和智慧的商主都不可能這樣做。當然,種姓低劣、人格下劣、智慧薄弱的商主除外。

  同樣的道理,通達大悲與智慧的菩薩,在到達空性的寶洲獲得禅定之樂,及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支等如珍寶般的功德法時,根本不歡喜自己一人證得涅槃,而令衆生內心憂苦。也就是說,他們不可能獨自一人享用這些功德,讓自己過著最快樂、最幸福的生活,而不與衆生分享,甚至將所有衆生全部抛棄、不理不睬,讓他們沈溺在叁界輪回中,一直感受無量無邊的憂愁和痛苦。

  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真正的大乘菩薩在有一定境界時,不可能不把自己的境界傳授給衆生。《大般涅槃經》中說:“既自解脫,複爲衆生說解脫法。”同樣,菩薩在自己獲得解脫時,一定會把所得境界傳授給衆生,絕不可能不理甚或傷害衆生。但現在世間有些領導只想自己發財,對手下人乃至百姓根本不管,甚至還榨取他們的血汗錢來自己享受,與菩薩相比就大相徑庭。的確,任何一位學習大乘佛法的人,在修道過程中獲得證悟空性等功德時,都願意把自己的境界傳授給別人。我們學院很多法師,未聞法前根本不了解佛法,甚至還很苦惱。遇到佛法後,自己真正從佛法中得到了許許多多利益,之後就致力于將自己的境界傳授給他人。當然,也不一定是讓衆生在今生來世獲得斷除一切輪回根本的利益,哪怕是解決生活問題的竅訣,他們也願意傳授。

  所以我想,在座的各位都要好好學習佛法,尤其是佛法中的重大問題,這非常重要!現在世間連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都分不清楚,很多人都覺得最重要的是住房、轎車、吃飯、地位,家庭、感情等。雖然對在家人來講,這些不得不考慮,但真正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聽受佛法,以及斷絕自相續中的煩惱種子,因爲這對生生世世都有利益。而世人往往顛倒,有人說:他欠我幾百或幾千塊錢,如果不還,我要開始報複,甚至還想以自己的生命來威脅對方。其實對很多人來講,很多事情並不那麼重要,只是把它看得太重了。

  現在大家依靠前世今生的因緣,聚集在一起共同學習,此時心中就要想:學習佛法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若不這樣認真對待,也不可能得到真實的利益。而且,學習佛法的機會並不一定長期存在。對聽法的人來講,長期聽法也不可能,到一定的時候,就會被業風吹到四面八方,因爲每一個人的業力並不相同。包括傳法者,以前世今生的業力也會離開。其實這就像集市一樣,只是臨時的聚會而已,最終每個人都要隨著前世今生的業力漂泊。所以大家在暫時擁有這麼好的因緣時,一定要從中得到法理。

  我看到很多道友在年底考試時的表現,心裏就很隨喜。爲什麼呢?因爲他們通過背誦、講考等方式學習佛法,心裏一定會生起堅固的定解。而一旦生起,強盜也不可能搶、盜賊也不可能偷,並且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利益,因爲在阿賴耶上已經種下了永遠摧不壞的無比殊勝的金剛種子。因此,大家在有這樣殊勝的因緣時,還是要高度重視。

  今天,我在參加道友講考的過程中,也想起來以前的聞思生活。上師如意寶講戒律、《釋量論》、《中觀莊嚴論》、《定解寶燈論》等時,我們每天都要爲講考做准備,雖然很少被抽到。記得上師講《釋量論》花了四到五個月時間,在這麼長的時間中,我只輪過一次,但卻每天准備,可以說從頭到尾都沒松懈過。雖然這是十幾年前的夢,但這個夢非常好。對一生來講,我始終覺得依止上師聞思修行佛法的經曆最燦爛、最美好,因爲這使自己的相續與佛法結下了最殊勝的善緣。除此之外,不要說無始輪回的盛事,就是即生中去過很多國家、享受過很多快樂,這些對相續有利無利也不好說。

  對很多道友來講,不管是現場聽受,還是依靠光盤來結上法緣,緣起和因緣都非常殊勝,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它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我最近接觸過一些佛友,包括在家、出家二衆。有些把學習佛法看得很重,覺得特別重要。有些只是一個表面的形象,他們說:“堪布!您能不能去我們那裏轉*輪?”當時我說:“傳法就是轉*輪,我現在正在給你們轉*輪。若去你們那裏,我也不一定…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五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