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五課▪P2

  ..續本文上一頁轉得了。可能只能互相看看、見見面,這也沒有什麼意義。因爲我們都不是見解脫,這個有漏身軀誰見了利益也不大。但佛法的道理誰懂了,他肯定會得到利益,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習!”

  寅八、以商人喻說明精通道:

  

如求利商熟知故,中經都市城邑村,

  

不住彼處及寶洲,知不住家通路途。

  

明了菩薩則通曉,聲聞獨覺智解脫,

  

不住于彼及佛智,不住無爲解道理。

  首先講比喻:比如,一些希求珍寶利益的商人,因爲他們經常到大海裏去取寶,從自己家到大海之間的整個路途就非常熟悉。雖然從他們家到大海之間要經過大的都市、中的城邑、小的村落等,但卻不會住在這些地方,因爲他們的目的是去大海取寶,所以不可能住在途中。同樣的原因,他們也不會安住在大海中的寶洲上,或一直呆在家裏,而會精勤地趕路。現在的生意人也是這樣,在生意沒做完之前,他們會今天到廣州、明天到上海、後天到新加坡、外天到馬來西亞,每天都在虛空中飛來飛去。

  同樣的道理,我們要知道:真正明了智慧和方便的菩薩,因爲他們對中間城等般的聲聞、獨覺的小乘道果完全明白、通達,就不會住于下劣之道,而安住于人無我的境界。也不會以實執的方式安住于寶洲般的佛智,以及以享禅樂的方式安住于家園般的無爲涅槃的寂滅法界。也就是說,他們在通達暫時行道般的聲聞、緣覺、菩薩的境界後,會盡可能地利益包括這叁種種姓在內的所有衆生。

  講《現觀莊嚴論》時經常講:作爲菩薩,對人無我肯定要精通;如果不懂,實執煩惱就沒辦法斷除。但是他也不會沈溺于人無我的境界,也就是說,一定會通達法無我的智慧。那在這種智慧中,自然就不可能有任何執著相,包括對佛智也不會有執著。如果沒有通達一切萬法皆爲空性,暫時的執著也不可能成爲究竟的修行,因爲這只是歧途。

  最近我在監考的過程中,經常聽到道友們引用特別好的教證。今天有一個道友說:臥輪禅師覺得自己能斷除分別念,對外境不起執著,修行一天比一天好,于是這樣宣說自己的境界:“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通過智慧觀察後,認爲他也沒有通達真正心的本性,仍然執著相,然後以一個相反的偈頌說:“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其意是說,他很有本事、很了不起,我慧能沒本事、沒伎倆,不斷除種種分別念,對境時心念也數數生起,其實菩提是不能增長的。實際上,六祖說的是對的。所以,如果我們認爲菩提在內的萬法實有,就不合理。

  總之,大家務必清楚,菩薩所追求的不住輪涅邊的遠離戲論的空性境界,就是中觀所講的勝義谛,或者說所謂的中道。就像商人,他不會住在家裏,也不會住在寶洲,更不會住在路途中。作爲菩薩,他不會住于輪回的邊,也不會住于涅槃的邊;在通達勝義不生不滅的境界後,在世俗中就會以如夢如幻的方式來利益無邊衆生,這就是菩薩的善巧方便行爲。

  醜叁(攝義)分二:一、意義;二、比喻。

  寅一、意義:

  

何時慈心結緣衆,行空無相願等持,

  

彼者既不獲涅槃,亦不可立有爲處。

  什麼時候,菩薩以大悲心結緣衆生後,行于非常深妙、殊勝的空性、無相、無願叁解脫等持中,那他既不可能墮入涅槃的邊,也不可能安立他是執著生死輪回有爲法之處者。意思是說,只要真正有通達一切萬法爲空性的境界,利益衆生的悲心自然而然就會流露出來,而不可能住于輪涅二邊。

  因此,一旦擁有最高的智慧,就不會像世間人一樣執著相,或對什麼事情都有特別嚴重的實執。《增一阿含經》中說:“智慧最爲上,無憂無所慮,久畢獲等見,斷于生死有。”一般來講,具有境界的菩薩絕對不會舍棄衆生,因爲在他的心目中,利益衆生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他也不會把衆生當作相來執著,這一點大家務必清楚。

  所以,在攝受衆生、弘法利生的時候,大家一定要隨緣。什麼叫隨緣呢?即當各方面的因緣具足時,應盡心盡力將自己的空性境界或所懂得的佛法傳遞給有緣衆生。一旦衆生全跑了,或衆生不恭敬你,也不要特別傷心地哭:“我的弟子全部跑了,怎麼辦哪!現在這座寺院只剩下我這個老和尚,好可憐哪!”沒有必要。因緣不具足的時候,全部都會離開;因緣具足時,無數衆生都會集聚在你身邊,這是自然的規律。尤其一旦一個人在智慧、名聲等因緣具足時,弟子就會像蜜蜂聚集在花園裏一樣自然而然前來。而一旦你這個老和尚或上師不具足名聲、財富等,他們自然而然就會離開,就像《君規教言論》所講的一樣:“如無果樹幹涸海,一切鳥類不集聚。”所以,在那個時候也沒有必要特別實執。現在有些道場對眷屬太執著,這沒有必要,應該隨緣。

  另外,在聞思修行、弘法利生的時候,也應不緊不松,此是非常重要的見解。太松了,對聞思修行、弘法利生沒有計劃、管理,每天都隨隨便便,處于無記的狀態,這也做不了什麼事情。因爲,除了高僧大德無勤任運的事業之外,很多事情都需要勤作,而它也需要智慧和方便,所以不做就不會有結果。然而一旦事情不成功,就特別傷心、低落,這也沒有必要。

  寅二、比喻:

  

如化人身非不現,彼以名稱亦能立,

  

行解脫門之菩薩,彼以名稱亦能立。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菩薩涅槃也不是,輪回也不是,那到底是什麼樣呢?他會不會成爲世人所說的非男非女,或因明所講的叁品物體等矛盾現象呢?可以這樣回答:作爲菩薩,雖然他不住于任何邊,但也可以利益衆生、通達法界,還可以菩薩的名稱來稱呼。

  打一個簡單的比喻:比如,幻化人的身體並非誰面前都不顯現,因爲在衆生前幻化時就會現前,而現前時他以名稱也可安立。比如幻化爲士夫、大德等,在出現的時候,人們就可把他安立爲這樣的名稱。很多小孩天天都沈溺在網絡遊戲中,甚至很多大人整天都製造一些虛幻世界,那在這樣的虛擬世界中有沒有人呢?有人。比如這是敵人、那是朋友,而且他們還有名稱,甚至他們的思維、智慧也可假立存在。那這樣的幻化人是不是真正的人或非人呢?絕對不是。雖然他們不能屬于人當中,也不能屬于鬼神當中,但卻可以現前或如此稱呼。

  同樣的道理,雖然住于叁解脫門的菩薩不住輪回和涅槃的邊,即沒有這樣的相執,但也可以如幻般地利益衆生。那他有沒有實執呢?沒有。沒有實執可不可以在衆生前現前呢?可以,而且他的名稱也可安立。《華嚴經》雲:“不著身、不著法、不著念、不著願、不著叁昧、不著行、不著寂靜、不著境界、不著教化成熟衆生、不著入深法界。”這是講,菩薩在度化衆生的過程中不著任何相。總之,以如幻如夢的方式利益無量無邊衆生的,就是菩薩。

  另外,《大寶積經》中說:利根者依智慧得解脫,鈍根者依方便受束縛。所以,在學習佛法的時候,了解空性法門非常重要。我很高興,很多人通過這次《般若攝頌》的背誦、講考等聞思修行,相續中的實執減少了許多,想利益衆生的心也越來越切了,這非常好!因爲,真正般若空性的教義,並不是說善惡都不執著,就什麼事都不做,甚至念誦等善行全部製止,而安住在自以爲是的法界中。雖然很多人都認識空性的本質,但在沒有達到一定境界之前,積累資糧和忏除罪障也不能舍棄,這非常重要!當然,這也是很多能入空性境界的菩薩,手裏經常拿著念珠和轉經輪的原因。但也有很多菩薩說:“我是菩薩,什麼都不用。”這樣的話,就像有些道友所說那樣:“既然什麼都不執著,那餓你兩天,看你執不執著?”

  癸叁(宣說退轉與不退轉之差別)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子一、略說:

  

若問行爲以及根,菩薩不說空無相,

  

不講不退轉地法,知彼尚未得授記。

  這裏略說退轉和不退轉的差別,後一品當中廣說。

  比如說,有些修行人問某某菩薩:菩薩或佛子所安住的行爲到底是什麼樣的?他們認識空性智慧並對其如實信解的慧根和信根等根是什麼樣的?這樣提出問題的時候,如果菩薩並不是因爲提問者非法器而不宣說,而是因爲自己沒有通達這樣的道理,或者說沒有真正的空性境界,才講不出來空性無相的深法,也講不出來不退轉地的境界,或各種不退轉相,那就說明他還沒有真正獲得不退轉授記。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他真正是獲得不退轉的菩薩,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就看得出來,也就是說,通過他的講述就能知道他到底是不退轉者還是退轉者。

  確實,有時通過別人講課或他人的言談舉止,也看得出來這個人到底通達甚深道理沒有。有些人講的時候,因爲自己對佛法很有信心,就可以感動很多人,因爲他內心深處真正覺得佛法非常了不起。有些人有一些空性的認識,當他講出自己的境界時,別人也覺得這個人起碼懂得這方面的道理。

  關于不退轉,八地菩薩是真正的不退轉者,但一地菩薩也有一些不退轉相,還有一些利根者,在資糧道和加行道時,也有相似的不退轉相(如貧女因供燈獲得不退轉授記(2),佛陀在因地時也于九十億劫之前獲得不退轉授記,等等)。但一般來講,得到不退轉授記並不那麼容易,因爲必須具備相應的相。關于不退轉相,下品中有廣說。

  當然,我們也不要高攀獲得不退轉授記,而應首先保證自己的修行不退。有時候我跟道友聊天,發現有人說話很危險——口口聲聲都說一些生邪見的語言,那時我就會想:他的見解有問題,修行恐怕會退。在講《藏傳淨土法》時也…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五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