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转得了。可能只能互相看看、见见面,这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我们都不是见解脱,这个有漏身躯谁见了利益也不大。但佛法的道理谁懂了,他肯定会得到利益,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
寅八、以商人喻说明精通道:
如求利商熟知故,中经都市城邑村,
不住彼处及宝洲,知不住家通路途。
明了菩萨则通晓,声闻独觉智解脱,
不住于彼及佛智,不住无为解道理。
首先讲比喻:比如,一些希求珍宝利益的商人,因为他们经常到大海里去取宝,从自己家到大海之间的整个路途就非常熟悉。虽然从他们家到大海之间要经过大的都市、中的城邑、小的村落等,但却不会住在这些地方,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去大海取宝,所以不可能住在途中。同样的原因,他们也不会安住在大海中的宝洲上,或一直呆在家里,而会精勤地赶路。现在的生意人也是这样,在生意没做完之前,他们会今天到广州、明天到上海、后天到新加坡、外天到马来西亚,每天都在虚空中飞来飞去。
同样的道理,我们要知道:真正明了智慧和方便的菩萨,因为他们对中间城等般的声闻、独觉的小乘道果完全明白、通达,就不会住于下劣之道,而安住于人无我的境界。也不会以实执的方式安住于宝洲般的佛智,以及以享禅乐的方式安住于家园般的无为涅槃的寂灭法界。也就是说,他们在通达暂时行道般的声闻、缘觉、菩萨的境界后,会尽可能地利益包括这三种种姓在内的所有众生。
讲《现观庄严论》时经常讲:作为菩萨,对人无我肯定要精通;如果不懂,实执烦恼就没办法断除。但是他也不会沉溺于人无我的境界,也就是说,一定会通达法无我的智慧。那在这种智慧中,自然就不可能有任何执著相,包括对佛智也不会有执著。如果没有通达一切万法皆为空性,暂时的执著也不可能成为究竟的修行,因为这只是歧途。
最近我在监考的过程中,经常听到道友们引用特别好的教证。今天有一个道友说:卧轮禅师觉得自己能断除分别念,对外境不起执著,修行一天比一天好,于是这样宣说自己的境界:“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通过智慧观察后,认为他也没有通达真正心的本性,仍然执著相,然后以一个相反的偈颂说:“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其意是说,他很有本事、很了不起,我慧能没本事、没伎俩,不断除种种分别念,对境时心念也数数生起,其实菩提是不能增长的。实际上,六祖说的是对的。所以,如果我们认为菩提在内的万法实有,就不合理。
总之,大家务必清楚,菩萨所追求的不住轮涅边的远离戏论的空性境界,就是中观所讲的胜义谛,或者说所谓的中道。就像商人,他不会住在家里,也不会住在宝洲,更不会住在路途中。作为菩萨,他不会住于轮回的边,也不会住于涅槃的边;在通达胜义不生不灭的境界后,在世俗中就会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来利益无边众生,这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行为。
丑三(摄义)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寅一、意义:
何时慈心结缘众,行空无相愿等持,
彼者既不获涅槃,亦不可立有为处。
什么时候,菩萨以大悲心结缘众生后,行于非常深妙、殊胜的空性、无相、无愿三解脱等持中,那他既不可能堕入涅槃的边,也不可能安立他是执著生死轮回有为法之处者。意思是说,只要真正有通达一切万法为空性的境界,利益众生的悲心自然而然就会流露出来,而不可能住于轮涅二边。
因此,一旦拥有最高的智慧,就不会像世间人一样执著相,或对什么事情都有特别严重的实执。《增一阿含经》中说:“智慧最为上,无忧无所虑,久毕获等见,断于生死有。”一般来讲,具有境界的菩萨绝对不会舍弃众生,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利益众生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他也不会把众生当作相来执著,这一点大家务必清楚。
所以,在摄受众生、弘法利生的时候,大家一定要随缘。什么叫随缘呢?即当各方面的因缘具足时,应尽心尽力将自己的空性境界或所懂得的佛法传递给有缘众生。一旦众生全跑了,或众生不恭敬你,也不要特别伤心地哭:“我的弟子全部跑了,怎么办哪!现在这座寺院只剩下我这个老和尚,好可怜哪!”没有必要。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全部都会离开;因缘具足时,无数众生都会集聚在你身边,这是自然的规律。尤其一旦一个人在智慧、名声等因缘具足时,弟子就会像蜜蜂聚集在花园里一样自然而然前来。而一旦你这个老和尚或上师不具足名声、财富等,他们自然而然就会离开,就像《君规教言论》所讲的一样:“如无果树干涸海,一切鸟类不集聚。”所以,在那个时候也没有必要特别实执。现在有些道场对眷属太执著,这没有必要,应该随缘。
另外,在闻思修行、弘法利生的时候,也应不紧不松,此是非常重要的见解。太松了,对闻思修行、弘法利生没有计划、管理,每天都随随便便,处于无记的状态,这也做不了什么事情。因为,除了高僧大德无勤任运的事业之外,很多事情都需要勤作,而它也需要智慧和方便,所以不做就不会有结果。然而一旦事情不成功,就特别伤心、低落,这也没有必要。
寅二、比喻:
如化人身非不现,彼以名称亦能立,
行解脱门之菩萨,彼以名称亦能立。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菩萨涅槃也不是,轮回也不是,那到底是什么样呢?他会不会成为世人所说的非男非女,或因明所讲的三品物体等矛盾现象呢?可以这样回答:作为菩萨,虽然他不住于任何边,但也可以利益众生、通达法界,还可以菩萨的名称来称呼。
打一个简单的比喻:比如,幻化人的身体并非谁面前都不显现,因为在众生前幻化时就会现前,而现前时他以名称也可安立。比如幻化为士夫、大德等,在出现的时候,人们就可把他安立为这样的名称。很多小孩天天都沉溺在网络游戏中,甚至很多大人整天都制造一些虚幻世界,那在这样的虚拟世界中有没有人呢?有人。比如这是敌人、那是朋友,而且他们还有名称,甚至他们的思维、智慧也可假立存在。那这样的幻化人是不是真正的人或非人呢?绝对不是。虽然他们不能属于人当中,也不能属于鬼神当中,但却可以现前或如此称呼。
同样的道理,虽然住于三解脱门的菩萨不住轮回和涅槃的边,即没有这样的相执,但也可以如幻般地利益众生。那他有没有实执呢?没有。没有实执可不可以在众生前现前呢?可以,而且他的名称也可安立。《华严经》云:“不著身、不著法、不著念、不著愿、不著三昧、不著行、不著寂静、不著境界、不著教化成熟众生、不著入深法界。”这是讲,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不著任何相。总之,以如幻如梦的方式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就是菩萨。
另外,《大宝积经》中说:利根者依智慧得解脱,钝根者依方便受束缚。所以,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了解空性法门非常重要。我很高兴,很多人通过这次《般若摄颂》的背诵、讲考等闻思修行,相续中的实执减少了许多,想利益众生的心也越来越切了,这非常好!因为,真正般若空性的教义,并不是说善恶都不执著,就什么事都不做,甚至念诵等善行全部制止,而安住在自以为是的法界中。虽然很多人都认识空性的本质,但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积累资粮和忏除罪障也不能舍弃,这非常重要!当然,这也是很多能入空性境界的菩萨,手里经常拿着念珠和转经轮的原因。但也有很多菩萨说:“我是菩萨,什么都不用。”这样的话,就像有些道友所说那样:“既然什么都不执著,那饿你两天,看你执不执著?”
癸三(宣说退转与不退转之差别)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子一、略说:
若问行为以及根,菩萨不说空无相,
不讲不退转地法,知彼尚未得授记。
这里略说退转和不退转的差别,后一品当中广说。
比如说,有些修行人问某某菩萨:菩萨或佛子所安住的行为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认识空性智慧并对其如实信解的慧根和信根等根是什么样的?这样提出问题的时候,如果菩萨并不是因为提问者非法器而不宣说,而是因为自己没有通达这样的道理,或者说没有真正的空性境界,才讲不出来空性无相的深法,也讲不出来不退转地的境界,或各种不退转相,那就说明他还没有真正获得不退转授记。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真正是获得不退转的菩萨,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看得出来,也就是说,通过他的讲述就能知道他到底是不退转者还是退转者。
确实,有时通过别人讲课或他人的言谈举止,也看得出来这个人到底通达甚深道理没有。有些人讲的时候,因为自己对佛法很有信心,就可以感动很多人,因为他内心深处真正觉得佛法非常了不起。有些人有一些空性的认识,当他讲出自己的境界时,别人也觉得这个人起码懂得这方面的道理。
关于不退转,八地菩萨是真正的不退转者,但一地菩萨也有一些不退转相,还有一些利根者,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时,也有相似的不退转相(如贫女因供灯获得不退转授记(2),佛陀在因地时也于九十亿劫之前获得不退转授记,等等)。但一般来讲,得到不退转授记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必须具备相应的相。关于不退转相,下品中有广说。
当然,我们也不要高攀获得不退转授记,而应首先保证自己的修行不退。有时候我跟道友聊天,发现有人说话很危险——口口声声都说一些生邪见的语言,那时我就会想:他的见解有问题,修行恐怕会退。在讲《藏传净土法》时也…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五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