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太舒服了,就是所谓的快乐。如果仅仅为了获得快乐,那就容易入于歧途。 为什么很多世间人愿意喝酒,其实就是为了获得暂时的快乐。有些人因为太烦恼了,就拼命地喝酒,最后已经迷迷糊糊地倒下去了。他们也觉得很快乐,因为什么都忘记了,特别舒服。还有一些人通过吃安眠药、打麻药针等来获得暂时的快乐。所以,如果一味地希求快乐,也不一定要从佛门中求。总之,真正有价值的就是利益众生,修学大乘的人务必牢记。 寅三、以飞禽喻说明无依也不堕落: 何时菩萨明而知,行此空寂妙等持, 其间全然不修相,住无相寂最寂行。 如飞虚空鸟无处,非住于彼不堕地, 菩萨行持解脱门,不证涅槃不持相。 这里用飞禽的比喻说明,虽然菩萨没有所依,但也不会堕落。前面也讲了,地球没有依靠处,但它可以存在;飞禽也是如此,虽然它在空中飞翔时没有依处,但除了受伤和其他意外事故之外,根本不会坠落。就像这样,在修持大乘佛法的过程中,作为明知(有些里面是明智。“明”指善于清除众生相续中的无明黑暗,使之具足光明;“知”指了知一切万法皆为空性)菩萨,因为他具足明而知的功德,所以可以入于有境寂灭的定,即完全能在没有任何分别执著的微妙空性境界中行持。在此期间一切所缘相全都没有,而安住于无有轮回分别的寂灭和无有涅槃分别的最寂灭境界中。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什么所依都没有,那会不会永远醒不过来,或堕入寂灭的涅槃呢?不会。就像高空中飞翔的飞禽,虽然它们没有任何依处,但也不会掉落在地上,更不会住于虚空中。同理,作为具有空性、无相、无愿三解脱境界的菩萨,依靠方便方法——大悲心,就不会证入小乘的涅槃,依靠智慧就不会行持轮回之相。也就是说,他们完全远离涅槃的边与轮回的边。《大集经》云:“不住涅槃,不著生死。”《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也讲:“有实智故,不住生死;有方便故,不住涅槃。”《现观庄严论》中也说:“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可见,大乘菩萨绝对不会堕入这两边。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很想一个人闭关,不愿意出来利益众生,这说明他们悲心比较小。有些人很愿意跟世间人同流合污,不愿意趋入真正的空性,这是缺少智慧的原因。而菩萨,这危险的两边全都没有。所以修行人也不要太世俗化了,若跟世间人一起吃吃喝喝,一切行为全都随顺,那自己的道心或修行就会一败涂地,根本不会有好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世间人除了吃饭、聊天等短暂今生的事情外,绝对不会有其他长远目标,所以若跟他们同流合污,整个前途都将毁坏。但也不能像极个别人一样,特别喜欢自己获得解脱,一直住在山里面。当然,若像无垢光尊者的《禅定休息》和《虚幻休息》所讲那样,自己的修行特别好,有殊胜的菩提心,那也有开许。如果没有大乘菩提心摄持,只是害怕别人染污自己,一直躲着不敢出山洞的门,就不太合理。 因此,对真正有一些智慧或境界的人来讲,一方面自己的空性修法也不要舍弃,这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另一方面,利益众生的机会非常难得,在无数生死中也不一定有,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要尽力度化众生。所谓度化众生,哪怕让别人相续中获得少许暂时的快乐,这也算利益众生的行为。在《释尊广传》中,有些故事讲述佛陀让众生相续中种下解脱的善根而获得解脱,有些故事完全与现在世间的好人好事一样,所以对发菩提心的人来讲,利益众生的事一定要做。这个事情,我在讲《入行论》时,从开始到最后讲了很多道理,想必大家都清楚。我也感觉得到,很多道友以前的学佛态度跟现在完全不相同,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地方的佛教徒都从不同层面在帮助众生。我觉得,这也能体现大乘佛教无我的精神,非常值得随喜赞叹! 寅四、以射箭喻说明未圆满而住: 这个科判以射箭的比喻说明,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在没有圆满资粮、愿力等时,还会住留在世间,即不能获得最究竟的境界。 如学箭法空射箭,余箭随后不间断, 前箭不得落地机,彼人想时箭坠地。 如是行持胜般若,智方便力神变行, 彼等善根未圆满,期间不得妙空性。 比喻讲:精通或学好了射箭的人,向空中射出带有木板的箭,紧接着其余的箭也随后接连不断,一支接着一支,因为后面不断射的原因,前面的箭就不会坠落。这个比喻,藏文与汉文《大般若经》的说法基本相同,其教证我已作为《摄功德宝经释》的脚注,大家应好好看一下。虽然与现在射箭人的想法不尽相合,或与我们所认为的古代人的射箭不同,但这里只能这样理解。古代有这样的:前面的箭依靠后面箭的力量不断在空中飞跃,只要射箭的行为没有停止,空中的箭就不会掉落在地上;而一旦射箭人不愿意再向空中射箭,其行为已经停止,箭就会坠落在地。 同样的道理,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在修道位时,依靠无缘智慧和发愿、回向、放生、信心等方便力及神变等而行持,若清净众生的相续、圆满资粮、修行刹土还没有圆满,在此期间就不可能证得微妙空性的无漏法界,也就是说,彼等善根未圆满,正觉果位就不可能获得。而一旦获证最究竟的境界,有勤作的愿力就没有了,依靠无勤作的愿力就能任运度化众生。所以,在实现愿力之事没有完成之前,一定要积累资粮。《大般若经》亦云:“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所摄受故,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未皆成熟,终不中道证于实际。若得无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一切成熟,尔时菩萨方证实际,便得无上正等菩提。” 这样我们就能了知,乃至菩提果之间,积累资粮不能停止,如果停止,走遥远的菩提路就很困难。《杂阿含经》云:“如人丰资粮,安乐以远游;修德淳厚者,善趣长受乐。”其意是说,如果人有丰厚的资粮,就可以快快乐乐地到很远的地方去游玩;(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钱多多的有,他们就能今天到拉萨、明天到新加坡、后天到美国。若没有钱,到附近的县城看病也不行,唯有感受痛苦,没有其他办法。)就像这样,若修积了特别深厚的福德,就会转生在善趣中长久感受快乐。这个教证跟本经此处所讲的意义很接近。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诸高僧大德一直讲“菩提依赖于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原因。 寅五、以神变喻说明住留也不厌他利: 如比丘具神变力,住空顿时显神奇, 行住坐卧四威仪,彼无厌烦无疲倦。 聪睿菩萨住空性,智神变竟无有住, 为众生现无边事,俱胝劫间无疲厌。 比如说,有一位比丘具有超胜的神变力,他可以在虚空中一会儿行走、一会儿站立,乃至打坐、睡觉,即能顿时显示种种神奇,自在幻变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因为是神变,他一点厌烦与疲倦都没有。如果换成一个没有神通的人,一会让他做这件事情,一会让他做那件事情,最后很有可能会因身心疲劳而不愿意干。 所以我经常给发心人员讲:不要太累了!的确,有些发心人刚开始的时候,星期天也不休息,平时也不休息,一直拼命地干。尤其是有些打电脑的,一直铛、铛、铛地干,最后眼睛实在睁不开时,就靠着电脑睡一会儿。但时间一久就说:吓死人,不行、太累了,我坚决要退!甚至有的把包收拾好就走了。正因为不是神变的原因,最后就会生厌烦心,甚至被吓跑了。 所以对发心人员来讲:该洗脸要洗脸,该吃饭要吃饭……但有些人刚开始的时候,好像不吃不喝也能干一样,尤其是有些大菩萨从来不洗脸、不刷牙……虽然为利益众生发心争分夺秒相当随喜,但也不能过于劳累,不然到一定的时候就不想干了。利益众生是长远的事情,虽然该做的事情要做好,但有时候也应开开心,让自己放松休息一下。若能如此,即使做很多事情,也不会有厌倦心,所以大家一定要善于调节身心。若刚开始就把所有力量全部用完,又没办法补充,就像电用完了又没充电器一样,那就很可惜。 话说回来,一般世间人因为没有神通,依靠自己的身体来做很多事情就会很累;而那位比丘,因为具有神通,做什么事情都不会疲厌。同样的道理,作为具有超胜智慧的聪睿菩萨,因为他已证得一切万法无有实质的空性,依靠究竟的智慧和神变,就不可能以自相实有的方式住在任何一个法上;依靠这样的境界,就能为了利益无边众生做各种各样的事业,纵然在俱胝劫间行持,也不会有一点疲劳和厌倦。 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有些菩萨就是因为相续当中有很高的空性境界,他们在利益众生时一点痛苦和烦恼都没有。不要说无量众生,哪怕是对一个众生的相续有帮助,作为菩萨来讲,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且根本不会厌倦。《经庄严论》云:“佛子依胜进,成熟诸众生,为生一善心,千万劫不厌。”这个教证很好,大家应该记住。其意是说,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会依靠殊胜精进帮助、成熟众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哪怕是让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生起一瞬间的善心,他在千百万劫当中也不会疲厌。 看看菩萨的伟大精神!但有些人做一点点善事,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还认为自己应该得奖。其实真正应该得奖的人,就是这些大菩萨,但却没有人给他们发奖。在世间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无名菩萨,他们非常了不起。以前上师如意宝讲《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时说:哪怕让一个众生的心里面产生一瞬间的善根,他也愿意住于世间。我当时听到这话,就深深觉得法王如意宝有大菩萨所具有的菩提心。当然,这种境界一般人很难看得出来,因为它可以假装,或者说表面的话谁都会说,但真正从内心中流露出菩提心时,有信心、有缘分的人就能发现、了解。 对在座的道友来讲,为了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种下一刹那善根,哪怕只有一年或三个月,恐怕有些人都不愿意,那更何况说一劫乃至千百万劫呢?的确,凡夫跟菩萨在言行举止等方面都不同,我们做一点点事情,遇到违缘、困难马上就会退缩。当然,对凡夫人来讲,这也在所难免。但我们毕竟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大乘心,所以大家一定要有勇猛精进的精神。虽然空性境界对有些人来讲比较难,但在学习空性之后,很多人还算比较不错,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可看出他们对空性有所认识。但在有了这样的空性见和利他心时,我觉得大家都应该依靠这样的菩提心尽量帮助众生。 当然,如果心的力量足,就可以做很多利益众生的事。若心的力量不足,就会一味自利。其实,自利和他利的差别在《妙法莲华经文句》里讲得很清楚:“身心寂静是自利,不恼众生是利他。”其意是说,一味追求自己身心清净,这叫做自利;不害众生且尽力帮助众生,这种心态和行为叫利他。还说:“智慧自乐是自利,能教众生是利他。”意思是,以智慧让自己获得安乐,这是自利;能够以之利益或教诫众生,这是利他。 对很多道友来讲,能在有生之年遇到大乘佛法,这非常荣幸;但若没有懂得大乘佛教的教义,也很遗憾。所以,我们不但要遇到它,还要懂得它的教义。在此基础上,还要如理如法地行持,这样就能获得快乐。《入行论》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意思是,在世间当中,哪怕寒冷时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之类的快乐,也是从利他而生的;而一切世间的痛苦,全部由自利而成。因此,大家应依假合的身体发大愿:就像那位比丘显现神通那样,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我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殊胜境界、利益无边无际众生的愿力和大乘菩萨的神变等来度化众生。若能如此,自己的快乐和成就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其实,这就像生火时灰会自然出现一样。 但现在世间人一味利益自己,其结果不但自己不快乐,反而危害众生。如果一味利益众生,在利益他众时,自己的快乐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这也是世间的规律。大家也看得到,有些人心地特别善良,经常帮助别人,同时他们也获得了快乐。而有些人为了自己不断做偷盗、抢劫等恶行,最后自己也在监狱里度日,在这方面有很多哭诉,想必大家都了知。 对在座的道友来讲,若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讲得漂亮,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大家一定要把佛教当中,阐述利他心和空性境界的文字,结合自相续做深入细致的闻思修行,哪怕是一个教证或比喻,也能使心软化、调柔。若能如此,不仅短暂今世能获得利益,乃至轮回未空之间,其利益是无穷的。当然,这也是佛教提倡用佛法来帮助父母等的原因。 但现在世人并不是这样。有人说:“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我要买一套特别好的房子,等装修好后我才把父母接到房里,并把钥匙亲自交给他们。”虽然这也可以报恩,但真正的报恩唯有让他们闻思修行佛法。的确,对满面皱纹的老人来讲,他们马上就要离开人间,没有时间长住,即房子里呆的时间不会长,更长的时间会呆在棺材里。所以要报恩,就要在他们心识中种下永远陪伴他们且能带来安乐的善根。而依靠佛法的威力,无边众生都能得到永恒而非暂时的利益,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晰认识到。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四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