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四课

  第三十四课 思考题 1.请反复思维本课科判和颂词所表达的意义,之后再谈一谈自己对“善巧方便双运之行为”的认识。 2.在了知双运之理后,请反观自己的心行,看哪些需要改正,并讲出为什么及改正的方法。 3.你怎样看待利益众生这个问题?在为众生发心这个问题上,你持何观点、有何经验之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宣讲《般若摄颂》。以智慧方便双运来利益众生分略说、广说和摄义三部分,略说前面已经讲完了,现在讲广说。 丑二(广说——以八喻说明)分八:一、以幻喻说明不舍众生;二、以器世界喻说明圆满愿力;三、以飞禽喻说明无依也不堕落;四、以射箭喻说明未圆满而住;五、以神变喻说明住留也不厌他利;六、以撑伞喻说明不堕边;七、以商主喻说明成办自他利乐;八、以商人喻说明精通道。 寅一、以幻喻说明不舍众生: 如有善巧诸德人,具力知技勤难事, 投抛工巧臻究竟,知成幻术欲利生。 偕同父母及妻子,行至众怨荒野路, 彼化勇敢众多士,安稳行程还家园。 尔时善巧之菩萨,于众生界生大悲, 尽越四魔及二地,住胜等持不证觉。 有人这样提出问题:前面讲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既有智慧又有悲心,即安住空性的同时也可利益众生,那请问这个意思到底怎么理解?下面通过不同比喻来说明,首先讲以幻化喻来说明。这三个颂词当中,前两颂讲比喻,后一颂讲意义。 比如说,具有一些善巧方便的人,即在军事、战争方面无所不通的有学问、有功德的人,因为他身强力壮、心有魄力、通达技艺,就能精进成办他人无能为力的难事。什么事情呢?射箭、骑马等战术方面的学问,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做武器等工巧方面的学问,这些全部达到究竟。而且他还有幻变的能力,(现在的将士不一定有这样的能力,因为在军事方面武装设备已经科技化了,所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作战,也是以高科技来攻击或者消灭对方,不过这也是一种幻化。)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幻术;并且他还希望与自己相关的人都能获得利益。 当他偕同亲朋好友、父母妻儿等人,一起经过非常恐怖危险的荒郊野路时,如果在途中遇到一些怨恨的敌人来伤害他们,他就会通过自己的技艺和战术来战胜对方,或幻化出无数勇士来降伏对方,这样自己所带的人,在整个行程中就能平平安安、稳稳当当,而没有任何损伤地回到自己的家园。这个比喻很简单,它的意思是说,即使一个很英雄的人出门,也可以带很多人,而且能战胜违缘、顺利回归。 同样的道理,在行持大乘道的过程中,菩萨也会以善巧方便方法来利益众生。而在此时,善巧之菩萨必须以无缘大悲或遍及一切众生的大悲心作为前提。其实这就像刚才所讲的武士一样,若自己没有精通技艺,或没有身体和精神上的力量,就没办法战胜对方。所以对菩萨来讲,不仅要证悟空性,即具足空性的智慧,还要有利益无边无际众生的大悲心和菩提心。如果不具足,就会像没有手脚的士兵不可能上战场一样,他也不可能自利利他。 其实,利益众生的同时就可成办自利。《经庄严论》云:“世间求自乐,不乐恒极苦,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其意是说,世间人唯一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快乐,不但不能获得反而特别痛苦;而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完全相反,他们唯一精勤利乐他众,这样不仅他利得以成就,自利也自然成办。可见,世间与出世间在思维、行为、目标等方面完全不相同,即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以利他为中心。 颂词说:这样的菩萨完全超越蕴魔、天子魔等四魔,还越过了小乘声闻缘觉二地,住于非常殊胜的三解脱等持中,不会显现以证悟一味寂灭的空性而证得菩提。前面也讲了,因为菩萨以利益众生为前提,所以根本不会像小乘一样,在自己离开烦恼时,就入于最寂灭的境界。当然,离开众生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成就。《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所以对菩萨来讲,利益众生最重要;除此之外,真正发大乘心的名副其实的佛子,不可能有其他思维。由此可见,真正的菩萨不会趋入寂灭,也不会希求获得某种境界。此类问题,麦彭仁波切在《摄功德宝经释》中有详细分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记得注释里有这样的内容:菩萨会不会入于寂灭的境界呢?绝对不会。为什么呢?因为他已证悟空性,所以不会舍弃利益众生。那经典中为什么要说“菩萨入于等持,需要佛陀劝请”呢?这是为了遮止寂灭的等持,并不是说大乘佛子会真正入于寂灭的定。可见,真正的菩萨绝对不会像有些道友一样,熟睡过去了醒不过来,还需要别人唤醒,即不会入于寂灭的境界。实在说,他们除了利益众生之外,并没有其他想法。《入行论》云:“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余。”可见作为菩萨,日日夜夜都会想到众生,根本不会舍弃众生。所以在座的道友皆应扪心自问。 很多人认为:我已发了菩提心、我已拥有菩提心,但却从来没有想到过众生,白天晚上都是想自己。可能有些修行特别差的人,连自己都没想过、糊里糊涂,那就更算不上菩萨了。真正的菩萨,他会想到众生,根本不会舍弃众生。《阿难请问经》中说:“菩萨具足一法,能守持一切如来胜法。何为一法?不舍一切众生是也。”可见,不舍众生很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 虽然学般若、听密法,大家都有信心也很精进,但听的目的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这一点应该好好想一想。又比如,学院放假时很多道友都想回去,但回去的目的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这也应该好好考虑考虑。如果直接为众生(为亲朋好友等人转*轮)、间接为自己(方便时朝拜神山等),这也可以。但有些可能不得不直接利益自己(因为身体不好要看病)、间接利益众生。 寅二、以器世界喻说明圆满愿力: 风依虚空水依彼,大地依彼生依地, 有情造业因即此,虚空何住思此义。 如是菩萨住空性,知有情愿作所依, 展现众多种种事,不证涅槃不住空。 大家都知道,《俱舍论》中讲:器世界形成的时候,首先是最下面的虚空,然后由虚空中形成风轮,或者说风轮依靠虚空而产生,接着水轮依靠风轮而形成,在水轮上是金刚大地,即金刚大地依靠水轮而出现,慢慢慢慢整个世界的大地就形成了,在大地上四大部洲的众生以不同形象居住着。其实,这是以四大部洲众生的共业(即所积的共通之业)为因,才形成了这么一个世界。虽然有天文、地理方面知识的人都知道,此世界互相依靠而形成,但虚空依于何法而住呢?思索这一意义时,必将了解虚空何法也不依赖的道理。 当然,不管是佛教的说法,还是科学的说法,实际上整个世界就在虚空中;切近一些讲,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存在于虚空当中。以前我读中学时,教地理的汪老师在讲地球引力时打比喻说:好比篮球上面有一条虫,因为篮球特别大、虫特别小,所以虫不会掉下去。后来有一次我向老师提问:大多数众生不会掉下去,极个别众生会不会掉下去呢?他很坚决地回答:不会、不会。其实,依理论完全可以这样推。虽然表面上看来,住在地球东西方的众生在走路等时完全是对着的,所以两边的众生都应该掉到空中;但实际上,依靠地球的吸引力,众生完全可以居住在虚空中。按佛教术语来讲,这是一种缘起,或者说缘起力所致。 同样的道理,虽然菩萨住于虚空般的空性境界,即真实证悟或通达了不生不灭的空性胜义,但因他完全了知有情的真实状况,在世俗中就会不舍菩提心,还会为利益一切众生发下无边大愿,依此自然而然就能展现各种各样利益众生的事业,同时也不会入于寂灭的定,更不会住于单空的边。 虽然菩萨没有佛陀那样的无勤大愿,但他们的事业也可以说是无勤的。《入中论》云:“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其意是说,佛陀获证法性身时,虽然没有以前因地时的分别、作意等功用力,但因众生善根和往昔悲愿力成熟,度化众生的事业自然而然就能成办。这讲的是无学地,但有学地时与之相似的事业也可恒时存在。我们也看得出来,有些大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不可思议。一般来讲,让许许多多众生心相续中真正生起佛法的定解,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但大菩萨却能成办。 有时候我想:虽然上师如意宝住世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但他老人家住世期间,通过转*轮直接间接利益了无数众生,真的不可思议!世间有很多著名的教授、学者、院士,他们也教化了很多弟子,比如说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而真正得地以上的圣者,依靠愿力,其任运的事业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 刚才讲,以虚空为基础,以共业为因,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形成、生存皆可顺利进行。就像这样,因为菩萨有空性的智慧和利益众生的愿力,自然而然就能展开利他的事业。《金刚三昧经》云:“具足般若海,不住涅槃城。”可见,只要有般若空性的智慧,根本不会住于涅槃的境界。所以在座的法师、佛友,相续中真的是有证悟空性的智慧的话,就不可能一味安住。也就是说,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帮助众生。的确,对真正的菩萨来讲,在看到许许多多众生被无明黑暗——实执烦恼遮蔽时,哪怕让一个人相续中的贪嗔痴去除,他也愿意以种种行为来度化。故大家一定要了解,学大乘佛法的人并不喜欢自己入于特别舒服、快乐、安静的定境中。 有些道友特别想学禅学。有人给我说:“您可不可以给我讲一个禅定或止观的修法?”我说:“为什么?”他说:“您不知道,禅定的味道太妙了、太殊胜了!我一入定,什么烦恼都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很想把这个境界巩固。”他一边展示自己的境界,一边祈请。可能他所说的太妙了、太殊胜…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四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