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间的财产、地位、感情等就不会强烈执著,也即不住三有。也不会趋入寂灭的涅槃,或者说整天都是坐禅,什么事都不管。有些人说:轮回中的种种事情烦得很,好多事情都看不惯,我还是闭关坐禅,自己好好呆着就可以。然后就闲下来什么事都不做,其实这也是在希求自我寂灭或独自求乐。而相续中真正生起大悲菩提心或空性正见的人,利益众生和独自观修两者是不会分开的。
寅二、宣说其功德:
如是行持之菩萨,无佛记证菩提想,
此无菩提无畏惧,此行即行善逝智。
本颂讲行持三解脱门的菩萨有什么样的功德。如是行持平等性而远离三有寂灭执著的菩萨有很大功德:在他们心中,没有得佛授记和我要获得菩提的想法,即没有这样的执著相。因为在通达三解脱门的菩萨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无遣无立、无得无失、无来无去的,也就是说没有实执。就是所谓的菩提,也跟虚空的法相无二无别,或者说跟龟毛、兔角没有差别。自然他们对无有菩提的空性境界就会无所畏惧。(但世间人因为不懂万法皆空的道理,一听到空性就接受不了,甚至特别恐怖。)而如此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也就在行持佛陀的最高智慧境界。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中描述了佛的最高境界,其实这种境界菩萨也可行持。该经云:“修习清净道,增益无量乐,能趣甘露径,佛智自然知。”意思是说,修持清净道能增上无量安乐(即无漏大乐),能趣入甘露般的解脱道,佛陀的自然本智也可自然了知。其实在那时,包括佛的授记在内的一切万法皆得不到。《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善解方便品第二十》中云:“住空无相无愿法,无退无思无授记。”可见,对安住或获得三解脱门的菩萨来讲,并没有退转、思维和授记的执著相。
对世间人来讲,不要说得不到授记,就是冬天分煤炭的时候,如果一口袋得不到,心里也会很伤心,那得不到授记就更不用说了。可能有些人得不到授记也不要紧,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才真正伤心。的确有些人就是这样的,“没事、没事,授记得不到不要紧”,但对世间万法却很执著。而真正通达万法本性的菩萨,由于他知道一切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了知何处都无法可得。以前有一位盘山禅师,他是马祖的传人,他说:“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意思是说,整个三界都没有可求的法,在何处去求心?四大本来都是空的,佛依何处而存在?这样的境界,刚学佛或刚懂一点佛理的人会觉得难以接受,但修禅宗和密法等境界高的人,通过自己的修行就能了达。以前有一位病人说:“从本体上观想时一点都不痛,但一不观想就痛得不得了,只好大喊大叫或大声地哭。”可见这样的境界很多人都能安住,安住时就会如此理解。当然作为凡夫人,有时候随着外境转也是正常的现象。
我记得《中论》中有很多特别好的教言(明年佛学院的闻思班着重学习《中论》),其中有一个教言对所有众生都适用,偈云:“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意思是说,对初学者或下等根机,佛陀要么宣讲一切万法实有,要么宣讲一切万法非实有;对中等根机的众生,佛陀则讲胜义中非实有、世俗中实有,而他们也能接受这样的观点;对上等根机则讲实有也不是、非实有也不是,因为这样的观点唯有上等根机能接受。而这就涵盖了所有的佛法。
对没有系统闻思过甚深佛法的人来讲,当我们有时候说有菩提、有时候说没有菩提时,他们就搞不清楚。原来有一个医生,他口口声声都说:不知道,搞不清楚,我们单位里面太复杂了。就像这样,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如果我们一会说存在,一会说不存在,一会说存在不存在,一会说存在不存在都不是,可能很多人都会问: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可见,要通达真正的教理并不容易。当然,若前世对中观法门或空性意义有所串习,即生中再依靠善知识或殊胜教言的指点,马上就能豁然开悟,但这种人极为罕见。
今天上午讲考时,一位道友引用《定解宝灯论》的教言说:“虽有往昔之宿缘,成熟上师加持力,观心生住与来去,通达实空意义者,然而如此极罕见,人人不能如是证。”其意是说,有一部分人依靠前世种姓或缘分的成熟,以及具德善知识的窍诀和加持,稍微观一下心的生处、住处以及来源、去处(密宗里面刚开始破心房实有时,专门有这样的窍诀),当下就能开悟,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这样,因为这种人极为罕见。那位道友还说:“虽然布玛莫札、西日桑哈等极个别利根者这样证悟了,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此证得。”他说的是对的。所以我们不能一概认为:既然六祖已经这样证道了,那我也应该如是证道。包括吃素,有些人说:六祖跟猎人在一起时吃肉边菜,我也跟六祖一样吃肉边菜。但六祖是真正在度化猎人,我们吃着吃着可能就被他人度化了。
子二、世俗之有境广大行为——修行刹土:
世间荒途饥馑疾,见而不惧披铠甲,
后际恒勤尽了知,尘许不生厌倦意。
在见到整个世间不清净的现象,诸如荒途等凄凉的器世界,饥馑、疾病、粗暴、野蛮等层出不穷的有情世间,对真正通达空性的菩萨来讲,因为他们已经了知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世俗中的显现全部是虚幻的,所以不但不会生起厌烦心或畏惧感,反而会披上精进修行刹土的大铠甲。他们经常会想:呜呼!这些无依无靠的众生真可怜,我一定要以大慈大悲的智慧力来拯救他们。正因为菩提心或空性境界越来越增上,也即完全了知万法无有自性,他们就不会生起尘许厌倦之意。的确,大乘菩萨智悲双运,他们一定会让所有众生获得清净刹土的真实快乐,而没有得到之前,乃至究竟后际,其精进永远不会退转。
当然,对证悟空性的圣者来讲,这也是必然的规律。虽然有些在显现上会生起厌离心或舍弃众生,但实际上并不会。作为圣者,不管是白天的境界,还是晚上的梦境,利益众生的悲心和空性智慧完全会融为一体。而没有证得空性的假圣者,虽然表面上不舍众生,但实际上早已舍弃。所以大家在修上师瑜伽或参禅时,空性智慧和利益众生的悲心一定不能分开。
记得堪布阿琼的传记里有这么一段:有一段时间,堪布阿琼特别想去仲敦巴尊者的寺院——热振寺。有一天梦中,他到了热振地方,并且正向仲敦巴的禅堂走去。到禅堂东边时,一位妇女款款来迎。他当时生起分别念:噶当派戒律清净,仲敦巴的道场怎么会出现美女?此时那位妇女告诉他:你难道不认识我?我是经常加持你的金刚瑜伽母。他说:我不认识,但我很想见仲敦巴尊者,你能不能帮我忙?于是她带着他向禅堂走去,禅堂里面到处都是六字真言,中间有一个空着的法座。那位妇女告诉他:这是仲敦巴尊者的法座,他现在在兜率天,你应向法座祈祷、顶礼以求加持。当时他特别伤心,心想:我福报太浅薄了,到了热振也见不到上师,只能见到法座。接着便心如刀割般地大声痛哭,并深深祈求兜率天上的圣者师徒们赐予加持。
那位妇女在禅堂旁边拿来一块小石头,石头上有五条小生命。然后她给堪布阿琼指点:对它生慈心、对它生悲心,乃至生喜心、生舍心、发菩提心。堪布阿琼也认真作了观修,最后相续中真正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当菩提心生起来时,金刚瑜伽母告诉他:即便你亲自见到仲敦巴尊者,除了这个以外,也不会再有别的心要传示,而且仲敦巴父子的心跟你现在的大悲菩提心无二无别。然后她拿起一个长长的班智达帽子说:这是仲敦巴尊者的帽子,阿底峡尊者给的,你戴上它。那个时候他也想起来以前当班智达的经历,同时出现很多眷属开始求法。他心里产生这样的分别念:应该戴上这个帽子,但戴一个女人手里拿来的帽子是不是不太好?然后他又想:不管怎么样,遣除一切怀疑,马上戴上它。接着给他们传讲了阿底峡尊者的《菩萨宝鬘论》。传法完毕回向后,堪布马上将帽子还给金刚瑜伽母。金刚瑜伽母说:不用还给我,是你的。他再次接受的时候就醒过来了。
的确,智者的梦境非常让人羡慕!很多道友的睡梦是什么样的自己清楚,可能早上醒过来时,有些特别失望,有些稍微有点欢喜,但欢喜的境界也不高。总之,在观修空性的同时一定要精勤利益众生,这非常重要!
子三(善巧方便双运之行为)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丑一、略说:
菩萨行持如来智,知蕴本空且无生,
未入定悲入有情,期间佛法不退失。
前面所讲通达空性的菩萨,他可随时随地入于自己所证悟的境界,或者说经常行持并安住在依上师加持或自力修行的方式所证得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中。也就是说,证悟空性的菩萨与一般人不相同,依靠有境智慧力,他了知蕴等万法本空无生,且能入于息灭一切执著的境界或禅定中。但在没有如此入定的阶段,他不但不会舍弃利益众生的事情,反而会以大悲心行持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事业。而此期间,绝不会从佛法般若波罗蜜多中退失。其原因,他已证得大悲和智慧双融的境界。所以即使入定,也不会舍弃利益众生。
在宣讲此境界时,道友们都应想到不能堕入一边,因为世出世间都不能接受极端。那堕入一边是什么样呢?比如说一个人很喜欢修禅定或观空性,但在利益众生的事情上,他脑海中一点印象或觉受都没有,也就是说,只是一味地坐禅,一生中都是自我修行。在藏地,人们特别随喜的一些老修行人也是这样,一讲到利益众生就没有兴趣。我觉得,作为大乘菩萨的修学来讲,这并不全面。还有一种人,他一味地利益众生,在寻找本来面目或认识法性本体方…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三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