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間的財産、地位、感情等就不會強烈執著,也即不住叁有。也不會趨入寂滅的涅槃,或者說整天都是坐禅,什麼事都不管。有些人說:輪回中的種種事情煩得很,好多事情都看不慣,我還是閉關坐禅,自己好好呆著就可以。然後就閑下來什麼事都不做,其實這也是在希求自我寂滅或獨自求樂。而相續中真正生起大悲菩提心或空性正見的人,利益衆生和獨自觀修兩者是不會分開的。
寅二、宣說其功德:
如是行持之菩薩,無佛記證菩提想,
此無菩提無畏懼,此行即行善逝智。
本頌講行持叁解脫門的菩薩有什麼樣的功德。如是行持平等性而遠離叁有寂滅執著的菩薩有很大功德:在他們心中,沒有得佛授記和我要獲得菩提的想法,即沒有這樣的執著相。因爲在通達叁解脫門的菩薩的境界中,一切都是無遣無立、無得無失、無來無去的,也就是說沒有實執。就是所謂的菩提,也跟虛空的法相無二無別,或者說跟龜毛、兔角沒有差別。自然他們對無有菩提的空性境界就會無所畏懼。(但世間人因爲不懂萬法皆空的道理,一聽到空性就接受不了,甚至特別恐怖。)而如此行持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也就在行持佛陀的最高智慧境界。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中描述了佛的最高境界,其實這種境界菩薩也可行持。該經雲:“修習清淨道,增益無量樂,能趣甘露徑,佛智自然知。”意思是說,修持清淨道能增上無量安樂(即無漏大樂),能趣入甘露般的解脫道,佛陀的自然本智也可自然了知。其實在那時,包括佛的授記在內的一切萬法皆得不到。《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善解方便品第二十》中雲:“住空無相無願法,無退無思無授記。”可見,對安住或獲得叁解脫門的菩薩來講,並沒有退轉、思維和授記的執著相。
對世間人來講,不要說得不到授記,就是冬天分煤炭的時候,如果一口袋得不到,心裏也會很傷心,那得不到授記就更不用說了。可能有些人得不到授記也不要緊,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才真正傷心。的確有些人就是這樣的,“沒事、沒事,授記得不到不要緊”,但對世間萬法卻很執著。而真正通達萬法本性的菩薩,由于他知道一切萬法都是虛幻不實的,所以了知何處都無法可得。以前有一位盤山禅師,他是馬祖的傳人,他說:“叁界無法,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意思是說,整個叁界都沒有可求的法,在何處去求心?四大本來都是空的,佛依何處而存在?這樣的境界,剛學佛或剛懂一點佛理的人會覺得難以接受,但修禅宗和密法等境界高的人,通過自己的修行就能了達。以前有一位病人說:“從本體上觀想時一點都不痛,但一不觀想就痛得不得了,只好大喊大叫或大聲地哭。”可見這樣的境界很多人都能安住,安住時就會如此理解。當然作爲凡夫人,有時候隨著外境轉也是正常的現象。
我記得《中論》中有很多特別好的教言(明年佛學院的聞思班著重學習《中論》),其中有一個教言對所有衆生都適用,偈雲:“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意思是說,對初學者或下等根機,佛陀要麼宣講一切萬法實有,要麼宣講一切萬法非實有;對中等根機的衆生,佛陀則講勝義中非實有、世俗中實有,而他們也能接受這樣的觀點;對上等根機則講實有也不是、非實有也不是,因爲這樣的觀點唯有上等根機能接受。而這就涵蓋了所有的佛法。
對沒有系統聞思過甚深佛法的人來講,當我們有時候說有菩提、有時候說沒有菩提時,他們就搞不清楚。原來有一個醫生,他口口聲聲都說:不知道,搞不清楚,我們單位裏面太複雜了。就像這樣,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如果我們一會說存在,一會說不存在,一會說存在不存在,一會說存在不存在都不是,可能很多人都會問:那到底是什麼樣的?可見,要通達真正的教理並不容易。當然,若前世對中觀法門或空性意義有所串習,即生中再依靠善知識或殊勝教言的指點,馬上就能豁然開悟,但這種人極爲罕見。
今天上午講考時,一位道友引用《定解寶燈論》的教言說:“雖有往昔之宿緣,成熟上師加持力,觀心生住與來去,通達實空意義者,然而如此極罕見,人人不能如是證。”其意是說,有一部分人依靠前世種姓或緣分的成熟,以及具德善知識的竅訣和加持,稍微觀一下心的生處、住處以及來源、去處(密宗裏面剛開始破心房實有時,專門有這樣的竅訣),當下就能開悟,但並不是人人都能這樣,因爲這種人極爲罕見。那位道友還說:“雖然布瑪莫劄、西日桑哈等極個別利根者這樣證悟了,但並非人人都能如此證得。”他說的是對的。所以我們不能一概認爲:既然六祖已經這樣證道了,那我也應該如是證道。包括吃素,有些人說:六祖跟獵人在一起時吃肉邊菜,我也跟六祖一樣吃肉邊菜。但六祖是真正在度化獵人,我們吃著吃著可能就被他人度化了。
子二、世俗之有境廣大行爲——修行刹土:
世間荒途饑馑疾,見而不懼披铠甲,
後際恒勤盡了知,塵許不生厭倦意。
在見到整個世間不清淨的現象,諸如荒途等淒涼的器世界,饑馑、疾病、粗暴、野蠻等層出不窮的有情世間,對真正通達空性的菩薩來講,因爲他們已經了知勝義中一切都不存在,世俗中的顯現全部是虛幻的,所以不但不會生起厭煩心或畏懼感,反而會披上精進修行刹土的大铠甲。他們經常會想:嗚呼!這些無依無靠的衆生真可憐,我一定要以大慈大悲的智慧力來拯救他們。正因爲菩提心或空性境界越來越增上,也即完全了知萬法無有自性,他們就不會生起塵許厭倦之意。的確,大乘菩薩智悲雙運,他們一定會讓所有衆生獲得清淨刹土的真實快樂,而沒有得到之前,乃至究竟後際,其精進永遠不會退轉。
當然,對證悟空性的聖者來講,這也是必然的規律。雖然有些在顯現上會生起厭離心或舍棄衆生,但實際上並不會。作爲聖者,不管是白天的境界,還是晚上的夢境,利益衆生的悲心和空性智慧完全會融爲一體。而沒有證得空性的假聖者,雖然表面上不舍衆生,但實際上早已舍棄。所以大家在修上師瑜伽或參禅時,空性智慧和利益衆生的悲心一定不能分開。
記得堪布阿瓊的傳記裏有這麼一段:有一段時間,堪布阿瓊特別想去仲敦巴尊者的寺院——熱振寺。有一天夢中,他到了熱振地方,並且正向仲敦巴的禅堂走去。到禅堂東邊時,一位婦女款款來迎。他當時生起分別念:噶當派戒律清淨,仲敦巴的道場怎麼會出現美女?此時那位婦女告訴他:你難道不認識我?我是經常加持你的金剛瑜伽母。他說:我不認識,但我很想見仲敦巴尊者,你能不能幫我忙?于是她帶著他向禅堂走去,禅堂裏面到處都是六字真言,中間有一個空著的法座。那位婦女告訴他:這是仲敦巴尊者的法座,他現在在兜率天,你應向法座祈禱、頂禮以求加持。當時他特別傷心,心想:我福報太淺薄了,到了熱振也見不到上師,只能見到法座。接著便心如刀割般地大聲痛哭,並深深祈求兜率天上的聖者師徒們賜予加持。
那位婦女在禅堂旁邊拿來一塊小石頭,石頭上有五條小生命。然後她給堪布阿瓊指點:對它生慈心、對它生悲心,乃至生喜心、生舍心、發菩提心。堪布阿瓊也認真作了觀修,最後相續中真正生起了真實無僞的菩提心。當菩提心生起來時,金剛瑜伽母告訴他:即便你親自見到仲敦巴尊者,除了這個以外,也不會再有別的心要傳示,而且仲敦巴父子的心跟你現在的大悲菩提心無二無別。然後她拿起一個長長的班智達帽子說:這是仲敦巴尊者的帽子,阿底峽尊者給的,你戴上它。那個時候他也想起來以前當班智達的經曆,同時出現很多眷屬開始求法。他心裏産生這樣的分別念:應該戴上這個帽子,但戴一個女人手裏拿來的帽子是不是不太好?然後他又想:不管怎麼樣,遣除一切懷疑,馬上戴上它。接著給他們傳講了阿底峽尊者的《菩薩寶鬘論》。傳法完畢回向後,堪布馬上將帽子還給金剛瑜伽母。金剛瑜伽母說:不用還給我,是你的。他再次接受的時候就醒過來了。
的確,智者的夢境非常讓人羨慕!很多道友的睡夢是什麼樣的自己清楚,可能早上醒過來時,有些特別失望,有些稍微有點歡喜,但歡喜的境界也不高。總之,在觀修空性的同時一定要精勤利益衆生,這非常重要!
子叁(善巧方便雙運之行爲)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醜一、略說:
菩薩行持如來智,知蘊本空且無生,
未入定悲入有情,期間佛法不退失。
前面所講通達空性的菩薩,他可隨時隨地入于自己所證悟的境界,或者說經常行持並安住在依上師加持或自力修行的方式所證得的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中。也就是說,證悟空性的菩薩與一般人不相同,依靠有境智慧力,他了知蘊等萬法本空無生,且能入于息滅一切執著的境界或禅定中。但在沒有如此入定的階段,他不但不會舍棄利益衆生的事情,反而會以大悲心行持利益無量無邊衆生的事業。而此期間,絕不會從佛法般若波羅蜜多中退失。其原因,他已證得大悲和智慧雙融的境界。所以即使入定,也不會舍棄利益衆生。
在宣講此境界時,道友們都應想到不能墮入一邊,因爲世出世間都不能接受極端。那墮入一邊是什麼樣呢?比如說一個人很喜歡修禅定或觀空性,但在利益衆生的事情上,他腦海中一點印象或覺受都沒有,也就是說,只是一味地坐禅,一生中都是自我修行。在藏地,人們特別隨喜的一些老修行人也是這樣,一講到利益衆生就沒有興趣。我覺得,作爲大乘菩薩的修學來講,這並不全面。還有一種人,他一味地利益衆生,在尋找本來面目或認識法性本體方…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