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十叁課
思考題
1.請以喻義結合的方式說明圓滿功德合理,了知此理後也談一談自己的感想與體會。
2.在如何行持及如此而行所具功德方面,你怎樣認識,爲什麼?
3.請結合堪布阿瓊的公案,說明證得空性的菩薩爲利益衆生而修行刹土的必要。
4.請盡己所能闡述善巧方便雙運或智悲雙運的重要性。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現在講第二個問題。
午二、圓滿功德合理:
水滴滿瓶始末間,涓涓必漸盈彼器,
初心亦勝菩提因,漸圓白法終成佛。
有些人有這樣的疑問:既然一切萬法刹那無常、不可停留,那縱然在叁大阿僧祇劫中做了很多有關福慧二種資糧的善事,也不可能存留,即全部會消失,不可能獲得圓滿的功德。可能我們有些人也會這樣想:雖然我現在一直行持善法,但因每一世的身體和思維方式等全部會改變,那所有功德存留在哪裏,它們到底具不具足?他們的意思是:既然蘊是刹那無常的,那依靠蘊而得到的善根也會滅亡。
下面我們進行回答:盡管一切有爲法全都刹那變化,不可能恒常不變,但依靠前前的心,後後的心也會産生,依此因緣功德就可積聚,最終也會圓滿。先講一個淺顯易懂的比喻:雖然所有水滴全部刹那無常,不可能停留到第二刹那,但因前後水滴相續不斷,最終也能積聚很多水,慢慢慢慢整個瓶器都會盈滿。雖然以智慧觀察時,所謂的相續虛假不實,但在不經詳細觀察的情況下,或者說在凡夫分別念或感官前,這樣的事實卻不可否認。比如下雨,雖然是一滴一滴的,但若盆子或桶放在外面,不一會兒就可積滿水。
這個比喻說明:世間萬法包括我們的心,雖然是刹那無常的,但也可積累資糧,即累積的功德不會斷滅。具體講,最開始我們發了利益衆生的無上菩提心,雖然這個善根是刹那性的,但它在心相續中也可存留(即是殊勝菩提之因),在逐漸圓滿五道十地[1]的功德,斷除所應斷除的障礙後,最終將獲得具有十力、十八不共法、四無畏等功德法的如來正等覺果位。也就是說,這個比喻深刻說明:雖然我們的相續乃至一切萬法,通過智慧觀察了不可得,但在未經詳細觀察時,或者說在名言中,積累資糧、成就佛果非常合理。
《法句經》中也說:“莫輕小善,以爲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意思是說,不要輕視微小的善法,以爲沒有福德;就像一滴滴的水雖然微小,但卻能逐漸盈滿大的器皿,甚至彙爲大江一樣。拿世間學問來講:在剛開始上小學一年級時,相續中一點知識都沒有,但從第一堂課開始積累,一直到六年級畢業,相續中就積累了很多很多知識。詳細觀察就會了知,隨著年齡的增長,相續肯定會有改變。也就是說,前面的刹那肯定會滅,小學一年級的相續絕對不會是六年級的相續。用中觀的方法來觀察則爲:如果前後是一體,畢業時還需要讀六年小學,那就有無窮無盡的過失。如果是他體,就會有小學一年級是一個人,六年級畢業時是另一個人的過失。那最終文憑也得不到,即使得到也是另一個人領走,這樣每個人都不敢讀書。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年的衣服、性格、思維方式、智慧等都會有改變。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諸佛菩薩前發菩提心後,雖然在輪回中會扮演不同角色,但若相續中的善根不斷增長,到十地末尾或成佛那一天,一切功德都會圓滿。對很多人來講,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所以大家一定要理解。但現在很多人的相續都沒有因明和中觀的智慧,唯有極其嚴重的邪見,所以他們經常以非常不合理的相似理由——一種極其低劣的分別念,或自以爲是的真理,將自己的善根斷毀,這極爲可惜!相信這樣的人——所謂的尋思者或知識分子,大家隨處可見。
從斷除過失的角度來講,相續中的過失也可逐漸斷除;但若沒有斷除,過失就會越來越大,最終無可救藥。宋朝有一位縣官叫張乖崖,有一次他看見一位下屬在國庫裏偷錢,雖然偷得不多,只有一文錢,但他發現後立即懲罰,且罰得很重。這個人有點不服,他認爲我偷的數量那麼小,爲什麼要這樣?當時張乖崖說:“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他的意思是,雖然表面上看來偷一文錢是很小的事情,但若相續中的惡習慢慢積累,最終就會積少成多。現在世間也有人認爲:自己犯的錯誤不大,卻懲罰得很重。其實,若不好好觀察自己的相續,最後就會不可收拾,或者說無可救藥。
善法方面也是這樣,若點點滴滴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就會功德圓滿,那時就能度化衆生。但對不知真理的人來講,他們會將獲得佛果、利益衆生的大事放在一邊,顯露出無所謂的態度,其實這就像豬狗只會希求不淨糞等,對金銀珠寶卻毫無興趣一樣。對真正希求真理或解脫的人來講,若他們明白這樣的道理,相續中的功德就會逐漸圓滿。可見明白真理相當重要!如有這樣的理解,不符合實際道理的邪分別念就可摧毀,當增益分別逐漸推翻以後,正見和智慧自然而然就會像雲中的太陽一樣出現,到時就能發出利他的光芒。
醜二(如何行持深義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宣說其功德。
寅一、真實宣說:
行空無相無願法,不證涅槃不持相,
猶如舟子善往來,不住兩岸不住海。
前面所講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在中觀或般若中也稱爲叁解脫門:對所緣萬法進行觀察時根本得不到它們的本體,比如我們所見到的柱子、瓶子,聽到的好聽難聽的聲音,嘗到的各種味道,觀察時它們全都遠離戲論或不存在,這叫做空性,也即所緣全部息滅。既然所緣萬法的本體不存在,那執著或緣它們的心念也不會有,就像《入行論》中的觀察[2]一樣——對境不存在,有境也不可能存在,這叫做無相。也就是說,遠離或斷除了一切分別念。既然所緣和能緣(即境和有境)全部已經息滅,那依靠這兩者産生的希求、願望也就了不可得。因爲某一個目標要達到,心裏的追求跟對境的目標必須達成一致,但這兩者都不存在,所以叫無願。在佛教中,空、無相、無願稱爲叁解脫門。關于叁解脫門,從因、體、果叁方面來觀察也可以,從境、有境及境和有境的果叁個方面來觀察也可以。
若誰行持上面所講到的叁解脫門,他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羅蜜多。《說無垢稱經》雲:“諸菩薩以空無相無願之法調伏其心。”意思是說,依靠叁解脫門通達一切萬法的本性,或認識自己心的本來面目。《大寶積經》亦雲:“住空無相無願平等性中。”而誰依靠這樣的智慧力,或叁解脫門的加持力,他就不會像聲聞緣覺那樣入于涅槃的邊,也不會行持耽著叁有,即像世間凡夫那樣每天都耽著世間八法。就像一個有智慧的舟子——船夫,他會不斷在大海上往來,但卻不會住于此岸,也不會住于彼岸,更不會住在大海中間,因爲住于何處都不可能在海上航行。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最究竟的中觀見不可能住于寂滅的空性邊,也不可能住于執著叁有的邊,而且有無二者的中間——所謂的中觀道也不會住,當然這在很多經典中都有說明。
在學中觀時,有些人認爲:空也不是,不空也不是,在空不空的中間有一種境界,這就是所謂的法性。但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3]:在心裏面千萬不能有一個專注的東西,或者說焦點,否則就不合理。可見,真正的勝義境界並非分別念所能得到。在這裏大家還要清楚,叁解脫門、真如、真心、如來藏、空性、無生、離戲等名詞所表達的意義完全是一致的。雖然有些經論講相續中生起無生的境界,有些經論講相續中生起般若空性,或者說證悟真如、獲得涅槃等,但這些只不過是文字不同而已,實際上所證悟的境界就像蜂蜜的味道一樣,全部是一味一體的,也即在遠離戲論的法界或等淨無二的本體中,無離無合、不取不舍。但要獲得這樣的境界,必須依靠自己的觀察和竅訣的指示。
因此,在學習中觀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理解空性的意義。相信在口頭上,只要學過一些理論的人都會說離戲之類的話語,雖然剛開始有些詞有點陌生,但慢慢慢慢就會順口。而要真正對空性法門有所認識,首先要精通理論。若理論上的認識不夠,自以爲是的境界很可能不正確,甚至與經教相違,或僅僅成爲一種口頭禅。當然,這也是很多不懂理論人的修行、行爲、弘揚佛法等都不符合實際的原因。爲什麼全知無垢光尊者、大智者智悲光尊者和華智仁波切等,要在很多年中依止上師,還要精通五部大論爲主的理論,而且還要以造論、講經等方式來攝受弟子,其原因也在這裏。因此一定要有理論,否則實修和引導都很容易誤入歧途。
有一個傳記裏面說:紐西龍多依止華智仁波切二十八年,最終獲得了究竟的成就,當他離開時仍依依不舍,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所以,依止上師的時間越長越好,獲得的竅訣也應與心相續相結合,即要進行真正的聞思修行,這樣中觀或空性的意義自然而然就能了知。麥彭仁波切說:這種境界在凡夫位也可獲得,並非一定要獲得聖者的果位,而一旦獲得,在摧毀煩惱、增長功德方面,就會與以前截然不同。
其實,本頌所講的內容就像中觀和現觀裏面所講的一樣——不住二邊的同時可以認識心的本性,而認識本心後,一切萬法的本性就可了知。在知道萬事萬物的本質後,對…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