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自性: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輪回中的一切苦樂,都是由衆生各自行善、造惡所致。世間的善趣是善業之果,惡趣是由惡業所感;出世間的聲聞、緣覺、佛果叁菩提及其安樂,也是由行持不同的隨解脫分善業所得。
故佛經中言:業如畫家,一者可變化多種多樣;
業如身影,緊隨衆生身後;
業如不同身體之苦樂,自己所作不會落到他人頭上,他人之業也不會落到自己身上;
業如國王,猛烈的善惡業可將衆生牽引到善惡趣中;
業如虛空界,範圍廣大,周遍一切;
業如市場的商品,數量衆多,種類繁雜;
業如錦緞的花紋,互不混雜,了了分明;
業如青蓮與睡蓮,黑白性質不變,隨著所積之諸業而感相應之果。
因此,一切皆爲業之自性,今生所感受的苦樂,均源自前世之業;而來世將感受的苦樂,則與今生之業密切相連。了知因果不虛的規律後,我一定要精進取舍善惡。
【提示語】:
這一點,觀想起來並不困難。當你有名聲、很快樂時,應明白這是以前行善的果報;當你痛苦、不順、傷心時,要知道這是作惡的果報。若能明白一切皆爲業之自性,面對這些苦樂時,心就會很坦然。
在這個世間上,能徹知業果的,唯有佛陀。《緣起贊》贊歎佛陀時也說:勝義中一切不生不滅,世俗中一切如夢如幻、緣起顯現,這一規律唯有佛陀的遍知智慧才能了知。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對因果不虛的真理生起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從內心中認識到,廣大世間的一切,全都是業之自性。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六修法終
乙五(依止善知識)分二:一、思維善知識之自性;二、修上師瑜伽。
丙一(思維善知識之自性)分叁:一、思維差別;二、觀察法相;叁、贊頌功德。
丁一、思維差別: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思維善知識、惡知識之間的差別而作取舍:
若依止真正的善知識,自然會熏染上他的善妙功德,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等日益增上,猶如一段朽木置于檀香林中,過段時間後,便會染上它撲鼻的芳香。因此,爲了增上圓滿善法,我一定要依止善知識與善友。
相反,若依止惡知識與惡友,自然會沾染上他的過患,將相續中原有的善根逐漸毀壞,就像吉祥草掉進肮髒不堪的不淨糞中,過段時間取出來,它的清淨氣味已不複存在。因此,爲了減輕、斷絕不善業,我必須棄離惡知識與惡友。
【提示語】:
可見,一個人選擇依止不同的人——善知識或惡知識、善友或惡友,他的行爲也會有不同的變化。因此,我們要發願:爲斷除一切過失,增上一切善妙功德,務必要遠離惡知識和惡友,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識與善友。
這個道理沒什麼不會觀的,文字上也沒什麼不懂的。但光是想想還不夠,還要對此徹底有所認識,反反複複思維這個道理,這即是所謂的修行。若能如此,你不但在理論上會有一種認識,實際行持的過程中,也會遵循這個方向。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七修法終
丁二(觀察法相)分二:一、共同法相;二、不共法相。
戊一、共同法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思維善知識之共同法相:
要到寶洲去,必須依靠善巧的商主,同樣,自己到達解脫洲獲得佛果,也依賴于上師善知識。因此,我應當依止一位身語意沒有過患、廣聞博學、悲心強烈、具有無量智慧方便、能令與之結緣者入解脫道、爲弘法利生任勞任怨、堪忍疲勞苦行、功德圓滿的上師。
願我盡快值遇這樣一位善知識,並蒙受其慈悲攝受。如果已經遇到,則願上師以悲心加持,讓我生生世世不離師。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八修法終
戊二、不共法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察上師不共之法相:
若想得到世間的圓滿地位、財富,需要依靠轉輪王等賢善君主。同樣,要想即生獲得無上佛果或比較超勝的功德,也必須依止功德圓滿的金剛上師。因此,我應當依止一位灌頂圓滿、誓言清淨、精通密續竅訣、圓滿本尊等修法、見解密意行爲非常超勝、完全利益衆生的上師。
具足這些法相的上師,如果我還沒有遇到,但願能盡快遇到;如果已經遇到,願我永遠不離開上師。依靠信心和祈禱的緣起力,願上師相續中的所有功德,猶如一個瓶子裏的東西倒入另一個瓶子般,完全融入我的心間。願我生生世世讓上師歡喜,願上師生生世世慈悲攝受我。
【提示語】:
這個觀想方法很簡單,主要看你能不能觀。倘若平時能這樣觀,哪怕只有一次,緣起力和加持力也不可思議。所以,大家應該時時發願:“願上師的無漏智慧盡快融入我相續!”一旦有了上師的加持,那做什麼事、修什麼法都很容易,不會經常生起特別強烈的煩惱。即使偶爾生了一點,也非常脆弱,很快就消失了。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九修法終
丁叁(贊頌功德)分叁:一、第一次第贊頌;二、第二次第贊頌;叁、第叁次第贊頌。
戊一、第一次第贊頌: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猶如昙花一現般,佛陀出世極爲難得,同樣,善知識是佛陀的大悲化身,即生能遇到殊勝的上師也極爲難得。佛陀在《華嚴經》等大乘經典中,曾以許多比喻來形容具無量功德光芒的善知識:
能救渡叁界衆生擺脫輪回苦海,如同大舵手;
將我們引入真正的解脫道,如同善巧的商主;
遣除衆生的有寂衰敗,如同摩尼寶珠;
熄滅貪嗔癡等煩惱烈火,如同天界的甘露;
爲衆生普降大法雨,如同天上的妙雲;
令衆生皆生大歡喜,如同天界的天鼓聲;
治愈貪嗔癡叁毒諸疾,如同藥王;
遣除衆生的無明黑暗,如同太陽、月亮和明燈;
能滿足不同衆生的各種願望,如同如意樹;
事業圓滿、光芒萬丈,如同日輪;
……
具足如是稀有功德的上師,我今已幸遇並依止,真是萬分喜悅。願我生生世世都能依止真實善知識並被其慈悲攝受,願我有朝一日也能獲得上師金剛持的圓滿果位。
後行:回向善根。
第五十修法終
戊二、第二次第贊頌: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如是一切殊勝上師,是所有人中最了不起的。爲什麼呢?下面從幾方面來描述上師的特殊功德:
密意廣大如虛空(不管是說話、做事,都有度化衆生的甚深密意,令我們無法衡量);等持光明如日月;智慧無量如大海;悲心猛烈如河流;心性穩固如山王;遠離過患如白蓮花;對衆生平等如父母;功德自成如寶藏;引導世人如國王。
上師的每一分功德,都是我等凡夫無法揣測、不可估量的,真是稀有。願我恒時令上師歡喜、慈悲攝受!願我生生世世不離具有法相的上師!
後行:回向善根。
第五十一修法終
戊叁、第叁次第贊頌: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殊勝上師是一切吉祥怙主,是諸佛菩薩的化身,僅僅見到上師的身體,聽到上師的聲音,憶念、觀想或接觸上師,便可播下解脫種子,能夠摧毀輪回。
上師的事業等同諸佛,凡與之結緣的衆生,都會被引入解脫道中,其緣分極爲殊勝。
無論在什麼壇城中,上師都是這個壇城的主尊。比如修觀音法時,觀想上師是觀音菩薩;修文殊法時,觀想上師是文殊菩薩……可行持一切圓滿灌頂之事業,因此是第四寶出世。
在所化衆生面前,上師的恩德勝過一切佛,具有殊勝功德。
願今生入于成熟解脫深道的一切有情,生生世世依止上師,令師歡喜、慈悲加持。願上師相續中的所有功德,融入每一個有緣衆生的相續,讓他們早日得到解脫。
後行:回向善根。
第五十二修法終
丙二(修上師瑜伽)分叁:一、平時之瑜伽;二、修四事業之次第;叁、遣除病魔之贖死法。
丁一、平時之瑜伽: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若是白天修上師瑜伽,把上師觀在自己頭頂上;夜晚則觀想于心間。
修法時,首先將一切法觀爲空性。于空性中,觀想在蓮花、日月上,根本上師以人的形象或本尊的形象端坐,由衆多護法、空行所圍繞。
迎請根本上師、傳承上師、護法、空行等,融入前面所觀想的根本上師(誓言尊者),在上師面前頂禮、供養、忏罪、祈禱等。之後念誦叁遍:“敬頂禮諸上師,本尊以及空行衆,供養內外密供品,忏悔根本支分罪,祈賜灌頂與加持,生世作爲衆導師。”
念完後觀想:上師身體各部位降下甘露,充滿自己的身體,淨除一切病魔罪障,生起了大樂智慧。(具體的觀想方法,我們以後會講,或者其他儀軌中也有。)這樣觀想之後,稍微入定片刻。
出定時,再念誦上師的咒語——無垢光尊者要求,將上師尊名譯成梵文,加入嗡阿吽(AT-=>)而持誦。例如,無垢光尊者的上師是革瑪燃匝,所以他上師的咒語是“嗡格熱革瑪燃匝斯德阿吽(AT- $- <- !- 3- <- 4-
A:- =>)”。或者,法王如意寶的名字是晉美彭措迥列,梵文是阿白拉江嘎繞,法王的咒語就是“嗡格熱阿白拉江嘎繞斯德阿吽(AT- $- <- AU - =X)- !- <-
A:A- =>)”。
念誦很長時間以後,又觀想:上師、本尊、空行全部身體放光,降下甘露,淨除自他衆生的身障,獲得寶瓶灌頂,加持身體成爲身金剛;上師等喉間放光,降下甘露,淨除自他衆生的語垢,獲得秘密灌頂,加持語言成爲語金剛;上師等心間放光,降下甘露,淨除自他衆生的意障,獲得智慧灌頂,加持意成爲意金剛;上師等全身放光降下甘露,淨除自他衆生身語意各自執著之垢,獲得句義灌頂,加持成爲智慧金剛。
自己的身語意融入上師的身語意,上師的身語意又融入無生法界,如是于無緣中入定。(如果你有大圓滿、大中觀的境界,即可住于這種境界中;如果沒有,就觀想一切融入法界,此時什麼都不緣,就像無有阻礙的虛空一樣,在這樣的境界中安住。如此修法,在平時修行中非常重要。你們最好多看這個引導文,多念些上師如意寶的咒語,然後經常多串習。)
後行:回向善根。
第五十叁修法終
丁二、修四事業之次第: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依靠對上師的觀修,修息、增、懷、誅四事業。
息業:觀想器情世界的一切爲白色,放射白光,依此息滅病魔、罪障等。念誦咒語時,先念上師心咒,後念“某某病魔或某某鬼神,新當革熱耶索哈(>_D-!-<-;J-J- @)”。
增業:觀想一切爲黃色,放射黃光,依此令自他延年益壽、增上福祿。念誦咒語時,先念上師心咒,後念“某某財富或某某壽命,布章革熱耶索哈(0ID-!-<-;J-J-@)”。
懷業:觀想一切爲紅色,放射紅光,依此令自他所作自如。念誦咒語時,先念上師心咒,後念“某某人或某某鬼神,瓦相革熱耶索哈(7->--!-<-;J-J-@)”。
誅業:觀想一切爲黑色或青色,放射火光,依此令自他消滅魔障。念誦咒語時,先念上師心咒,後念“鬼神或病魔,瑪雅啪的($.R/- 2$J$
- 3- <- ;- 1B)”。
後行:回向善根。
第五十四修法終
丁叁、遣除病魔之贖死法: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空性中,于前方虛空觀想蓮莖上有獅子嚴飾之寶座,上有日月、柔軟層疊綢緞坐墊,與傳承上師無別的根本上師安坐其上,四周是如海本尊、壇城尊衆、空行護法,下方是六道衆生和對己加害者。
再觀想:自己心間的神識,以吽(>)字形相從梵淨穴出來,變成持寶劍的五部勇士。其將自己的頭顱從眉間白毫處斬斷,用彎刀挑起屍體,放在須彌山大的骷髅叁角竈上,竈下燃火,煮沸血肉。十方諸佛菩薩降下甘露,充滿托巴,淨除一切不清淨物,從而使托巴內之物變成所需飲食與美妙甘露。
又觀想:自己幻化出無數持托巴的供養天女,現于十方諸佛菩薩面前供養甘露,令他們心生歡喜,從而圓滿福慧二資,獲得共同與殊勝悉地。又現于六道一切衆生面前布施甘露,令他們心生歡喜,從而還清無始以來的宿債。尤其令作害的魔衆歡喜,從而息滅他們的惡心,遣除一切違緣。
諸佛菩薩與六道衆生皆大歡喜的光芒,照耀自己,從而祛病除魔,贖回生命,獲得悉地。最終一切如雲般消于虛空。
【提示語】:
我們平時若身體不好、修行有違緣,就應這樣把身體觀爲甘露,供施給所有的鬼神病魔,如此觀修非常殊勝。具體的修法,在《前行》不共加行的“古薩裏”修法中有。而此處的四大事業、贖死法,是與上師瑜伽結合起來講的,這在修行過程中也很重要。
有些道友經常做噩夢,或始終覺得有鬼神、狐仙在纏著自己,此時若把自己的身體觀成甘露上供下施,便可遣除這些違緣。這個修法,是帕單巴、瑪吉拉准傳下的一種舍施法,屬于般若法門,非常殊勝,我們應經常這樣觀修。
後行:于無緣中作回向。
以此可圓滿二資,贖回性命,無病無害,認識中陰光明。
第五十五修法終
以上講完了共同加行部分。這些實修法共五十五個,內容確實很殊勝。那麼,《前行實修法》暫時就講到這兒吧,今後各方面因緣具足時,不共加行的實修法也可以跟大家一起修學!
《前行實修法》共同加行部分終
《前行實修法(第一修法~第五十五修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