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叁課▪P2

  ..續本文上一頁那麼久而久之,就會習慣成自然。

  因此,無論在上師或光盤、MP3、MP4面前聞法,還是放生、念咒、做慈善、當義工等修法(1),發菩提心都相當重要。不管你行持的善根是大是小,大至放生幾千頭牦牛、建造幾層樓的佛堂,小至持一句觀音心咒、念一聲阿彌陀佛名號,最初都應以菩提心攝持,這稱爲“加行發心殊勝”。中間善根不被違緣損害,稱爲“正行無緣殊勝”。(倘若你有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的境界,則應安住于此,這是上等正行無緣殊勝;倘若沒有這種能力,做善法時從始至終專心致志、聚精會神,不要叁心二意,也是一種正行無緣殊勝。有些道友聽課的時候,剛開始有點專注,後來就心不在焉了,這不叫正行無緣。)最後爲令善根蒸蒸日上,以回向來印持,這叫做“結行回向殊勝”,就像錢存在銀行裏被印持了,它的利息會越來越增上,但若沒有存進去,隨時都會被偷走或亂花掉。因此,藏地很多老修行人對回向非常重視,自己正在禅修、做善事時,如果突然有人找,他會說:“你等一下,我回向了再跟你說話。”“你等等啊,我回向了就出去。”即使沒時間念長的回向文,至少也要念一遍:“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這樣一來,善根乃至菩提果之間也不會耗盡。因此,所有善行以此叁殊勝攝持是必不可少的。

  這以上講了“叁殊勝”,我們介紹過很多次,此處又再次作了強調,希望大家聽後不要只是一兩天的熱情,應把它作爲有生之年不忘的修行法。我個人而言,對《大圓滿前行》不是像看報紙一樣,今天看了,明天就扔了,然後到處尋找新鮮法,而是對它的字字句句都非常珍惜。在過去,很多修行人將它視爲如意寶,那時候沒有印刷的書,如果有人抄寫得非常好,有些人甚至拿一頭牦牛來請。當時的一頭牦牛,約爲中等家庭財産的叁分之一,可見很多人對這部法非常重視。然而,現在書好像太多了一樣,大家對法的希求心日漸退減,以這種可有可無的心態,要想加持融入內心有一定困難。

  我們這次講得會廣一點,整理出來的法本也許有好幾冊,天天帶在身上不太現實,但希望你能將華智仁波切的金剛語——《大圓滿前行》隨時帶在身邊,作爲自己的“善知識”。畢竟真正的善知識不可能天天跟著你,不然到了一定的時候,你生厭煩心,上師也生厭煩心。但這個法本是無有嗔恨的“上師”,你隨時都可以打開看一看,依此令相續中的煩惱、痛苦得以平息。

  總而言之,在聞法過程中,最初要將聞法方式放在首位,聞法方式若不如法,一邊聞法一邊生貪嗔,那不一定有功德,若是這樣,你不要再繼續聽下去了,站起來離開就可以,這在佛經中也有開許。但除了聞法方式重要以外,更重要的是發心,誠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所言:“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你的善法功德大不大,關鍵要看自己的發心。倘若相續中摻雜很多煩惱,對別人有競爭心、炫耀心,即使你修了十叁層樓的經堂,這個功德也不大;但若能以菩提心攝持,有些善根看似微不足道,實際上功德無量無邊。就像《賢愚經》中貧女供燈的故事一樣,那個貧女費了很大的勁,好不容易得到一點油,發菩提心供燈之後,聲聞聖者(阿羅漢)也沒辦法撲滅。

  所以,我們平時哪怕有一點點錢財,遇到一點點機會,也應以菩提心攝持來行持善法。比如,自己實在業力深重,沒有因緣聽完全部的佛法課程,那即使只聽一堂課,最初也要發菩提心,中間專心致志地聽,最後以聖者金剛語所造的回向偈來作回向。或者,你沒有錢長期作上供下施,但偶爾賺了一點錢,也可用來買一包奶粉,剛開始時發菩提心:“爲了衆生獲得無上佛果,我用它供養僧衆。”供僧的時候一心一意,很快的時間就處理了,最後再作一個回向。如此,這件善事就有頭有尾了,其功德在你的菩提道路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善根的大小,不能單憑表面來衡量。有些人做的善法非常大,每天很積極地聽經聞法,但如果心不是很清淨,帶著圖地位、求名聲等世間利益的動機,就像有些藏族喇嘛聽法是爲了得到堪布、格西的名稱,有些漢地和尚聽法是爲了得到大法師的頭銜,有些居士聽法是爲了當上居士法師,或者爲了家庭和合、生意興隆、辯才無礙、財源滾滾,那麼無論聽聞多少佛法,也不可能變成大乘正法。因爲大乘正法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利益衆生,讓衆生成佛。如果你動機不正,聽聞再高深的法,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利益。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顯現上特別傷心,弟子仲敦巴問爲什麼,他說:“我有一個修黑班雜的弟子,今天墮入惡趣中了。”本來,修密宗本尊不可能墮惡趣,但若起了降伏別人的惡念,結果會落得如此下場。可見發心的確非常重要,如果發心清淨,一切都是清淨的。就像一棵樹,它的根若是劇毒,枝葉花果全是劇毒;如果根是妙藥,那枝葉花果全是妙藥。

  因此,我們最初一定要向內觀,調整自己的發心,不論想說什麼、想做什麼,皆要以菩提心攝持,如《入行論》雲:“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若能知道這樣調整發心,就說明你的善法已被方便攝持了,如此一來,哪怕是做一點微小的善事,也會成爲大士正道無量福德的津梁。

  其實,僅僅發一個利他的心,福德也遠勝于供養諸佛,寂天論師說:“僅思利衆生,福勝供諸佛。”《勝月女經》亦雲:“僅思利他心,利益尚無量,何況行利益?”相反,如果不懂這樣發心,就算你每天裝腔作勢地聞法、煞有其事地修法,也只能成爲形象上的修行,不會真正得到解脫,《菩提心釋》雲:“未發菩提心,永不得成佛。”

  有些人看起來特別精進,但內心沒調整好,修行是爲得到贊歎供養,這樣意義不是很大。原來我們去五臺山時,就看到有個和尚在坐禅,我躲在柱子後面偷看,結果發現有人靠近他時,他閉著眼睛,正襟危坐;沒有人的時候,他就睜開眼睛,東張西望。藏地也有這樣的情況,我去拉薩的時候,見到有些出家人在那兒化緣,拿著鈴杵念二十一度母的贊頌,看見有人來了,他們就開始“嗡吉贊瑪帕瑪卓瑪……”,念得特別起勁兒,沒有人時就不念了。這些人表面上很精進,實際上是爲了名利錢財,這樣行持善法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過失。但如果以利他心爲出發點,就算做的事情很小、時間很短,此功德乃至佛果之間也不會空耗。所以追求外在形象我們並不贊歎,當然,有些大德弘法利生的事業做大了以後,形象也不得不顯出來,這是沒辦法的,除此之外,故意在別人面前炫耀、吹捧,這些沒有實在意義。

  通過上述分析,無論是聞思大小乘佛法也好,觀修文殊、觀音等本尊也好,持誦往生咒、百字明等密咒也好,修加行時頂禮膜拜也好,轉繞壇城、佛塔、經堂、寺院也好,甚至口誦一句“嗡瑪呢巴美吽”、手轉幾下轉經輪,都應當以菩提心攝持,這一點十分重要。尤其是現在很多人爲了弘法利生在發心,于此過程中,如果你爲慈善事業打電話、爲外面學員製作光盤,最好能以菩提心攝持。在《大集經》中,寶手菩薩曾問虛空藏菩薩:“一切佛法的根本是什麼?”虛空藏菩薩答言:“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一切法住于菩提心上,便得增長。”(2)倘若沒有菩提心,表面的善根做得再大,實際上功德也不大。

  以上講的是發菩提心。這方面的內容,我們也曾講過很多,但此處是以竅訣方式敘述的,希望大家一定要行持。菩提心誰都講得來,但實際行動中能不能發起,關鍵要看自己的修證。我們現在並不贊歎修成五眼六通,或者看見明點、通達光明,這些特別高的境界暫且不談,最需要的,是先想辦法具足菩提心這一基礎,以令自己所作所爲成爲大乘善根,這樣一來,做任何事情肯定是爲了衆生,第一個發心殊勝便已具足了。否則,這一點都不具足,許多修法真的會很糟糕!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1)修法:“修”有串習之義,“法”有善法之義,從廣義上講,在自相續中串習任何善法都稱爲修法。

  (2)《大方等大集經》:“中有一菩薩,名曰寶手,問虛空藏菩薩言:“希有善男子!一切諸法及如來法,甚深難測不可思議。又善男子,何謂安一切佛法根本耶?”虛空藏菩薩答寶手言:“善男子,菩提心是安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長。””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叁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