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課
思考題
23、修持佛法的過程中,需要經曆哪五個階段?其各自有什麼特點?請以比喻一一說明。
24、聞法的諸多威儀中,哪一條令你最有觸動?爲什麼?請引用具體事例進行闡述。
25、一般而言,怎麼樣才叫依止上師?爲什麼?這方面你有哪些經曆?現在有何感想?
26、請以比喻描述聞法的叁種過患。倘若聞法時雜有煩惱或不良動機,將會導致什麼後果?最終可得出什麼結論?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正在講聞法方式中斷除法器之叁過,略說已經講完了,現在開始廣講:
印度單巴仁波切(1)曾這樣說:“聞法時要像野獸聞聲一樣;思維時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樣;觀修時應如愚人品味一般;行持時應如饑牛食草一般;得果時應如雲散日出一般。”
尊者以這五種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聞、思、修、行、果五個階段(即其他教言書中的見修行果)。
一、聞——聽聞佛法:
正見依靠聽聞而産生。我們剛降生于人間時,會不會有佛法正見呢?絕不會有。除了極個別能回憶前世的轉世靈童外,一般的凡夫人不要說佛法正見,就連世間的基本道理也不懂。所以,依止善知識聽聞之後,正見才能在相續中生起。
世間上有各種錯綜複雜的學問和學說,在這麼多的知識裏,我們遇到了佛法,應該說是前世的福報所感。我每次去新華書店,看到琳琅滿目的書籍,就會感到自己很幸運——若沒有一個殊勝因緣,怎麼可能在浩如煙海的知識中,遇到這麼偉大的佛教?用現代話來說,佛教是最科學、最完整、最圓滿的學說,把一輩子的精力和時間用在這上面,也是非常值得的。因此,我們有幸聽聞佛法時,理當如野獸聞聲般專注,這在下面還有廣說。
二、思——思維佛法:
聽完上師所講之法後,理應逐字逐句地思維,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樣。
“北方”主要指玉樹、青海一帶。那裏的羊非常多,尤其是到了春天,羊要褪舊毛、換新毛,此時人們把舊毛從下到上全部剪光,絕不會留下一只前腿或後腿不剪。以此說明,我們在思維法義時,要將上師所講的道理全部細細分析,沒有什麼好取舍的。比如,今天講了“人身難得”的引導文,那麼你對人身難得的比喻、數量差別等,要一個一個去思維,如是才能對此引生定解。佛法猶如蜜糖,中邊皆甜,不可能像有些人認爲的,一部分值得接受,一部分有待觀察,還有一部分應該舍棄。
叁、修——觀修佛法:
觀修的時候,應該像愚人品嘗美味一樣,有感覺卻說不出來。
愚人吃酸甜苦辣的東西時,明明品嘗到了味道,決定有這種感受,但就像啞巴吃糖一樣表達不出來。我們修行也應該如此,譬如觀想“人身難得”,若只是絕思絕慮,閉目坐一會兒,這不會有什麼收獲,理應再叁思維人身怎麼樣難得,從而找到一種感覺,這時候才算嘗到佛法的美味。
所以,修行佛法一定要深入體會。暫且不談大手印、大圓滿等高深境界,縱然是共同加行中的“壽命無常”、“因果不虛”,如果真正去思維、去觀修,也能深深感受到它的意義。
四、行——行持佛法:
行持時,應當如理如實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強烈意樂。就像饑餓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它會饑不擇食地一掃而光,而不是四處都嘗嘗。同樣,我們現在行持佛法,每一個法義都應在實際行動中身體力行,而不是中間取舍一部分。
五、果——最後得果:
所謂的得果,是指每個修法後的所得之果,不一定是得阿羅漢果或佛果。得果時不能糊裏糊塗的,而要像雲散日出一樣,完全顯露實相,沒有任何懷疑。例如修“壽命無常”時,一旦無常觀在相續中真正生起,則于行住坐臥任何威儀中,不會被常有的念頭所轉,一切增益將完全遣除,猶如太陽破開烏雲而散發出光芒。當然,如果前面的聞、思、修、行沒有具足,最後該怎麼樣也是雲裏霧裏,這說明你的果還沒有出現。
以上通過五個比喻,闡明了修持佛法的五個階段。其實《前行》的每一句、每一個比喻,都有相當甚深的含義。如果你對這些道理好好地了解,然後再反複地思維,行爲必定會有所改變。因此,這次講《前行》,我想講得細一點,雖然自己智慧有限,但以前在修學的過程中,對每一個道理感觸很大,可以說一字一句都曾融入自己的心。現在讓我全部倒出來的話,因爲語言水平等關系,可能有一定的困難,然而共同思維的時候,也許能起到打開思路的作用,對你們理解有一些幫助。
在五個比喻中,下面主要分析“聽聞佛法”必須專注,其他四個比喻則沒有廣講:
誠如剛才所言,聞法時要像野獸聞聲一樣。野獸聞聲是怎樣的情景呢?有些野獸酷愛聽琵琶聲,獵人爲了將其捕獲,一個人彈奏樂器以吸引其注意,另一個人則乘機向它射毒箭,可它根本不發覺,仍舊怡然專注地聽著。同樣,我們在聽受佛法的過程中,無論在上師面前還是電視面前,也要力求做到如此全神貫注,對法一定要有極其虔誠、純潔的信心。
如果有了這樣的信心,從行爲上、態度上也看得出來。有些人剛聽上師講法時,好像獲得了不死甘露一樣,情不自禁地汗毛豎立、淚流滿面、雙手合十,從其眼神、坐姿、表情也可以了解他的信心。聽任何上師傳講任何佛法都要這樣,否則,有些人聽課時特別勉強,或者一直打瞌睡,或者以不滿的眼光瞪著上師,或者非要躲在上師看不見的角落裏,這些行爲都不如法。按理來講,在上師面前聽法,理當面帶笑容,以喜悅的神態聞受。其實,世間的學生也要如此,假如他聽課時身體東倒西歪,眼睛一直瞟向窗外,或以特別仇視的眼神盯著老師,那老師的知識很難以灌到他心裏。
聽經聞法的時候,專注的姿態非常重要,因爲聞法的功德不可勝言,上師在傳法時,不僅人來恭敬,很多非人也來恭敬。記得《未曾有因緣經》講了很多聞法的功德,其中有一偈雲:“從聞舍非法,行到不死處,仙人敬事聞,諸天亦複然。”意即聞法能舍棄一切非法,從而到達不死之解脫處,故具有功德的仙人,甚至是天人都對聞法十分恭敬。本來天人有天人的傲慢,一般的功德不可能令其折服,但若有人講法、聞法,天人也會前來恭敬。所以,藏傳佛教許多法師在講經之前,通常要念一遍《普賢行願品》中的“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以此奉勸人與非人專注地谛聽。(但我不具足法師的法相,所以不敢這樣念。)
如今世間上有很多“歌迷”、“網迷”等迷惑者,而我們作爲修行人,應當成爲“法迷”,聽聞佛法時要陶醉其中,聽上師講著講著,你不知不覺就被帶到上師所講的神秘世界去了,這樣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菩薩地論》也說:“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維聽聞。”聞法時,我們要豎耳谛聽,滿懷恭敬,對所聞法義全心全意地思維,盡量斷除各種分別雜念,在短暫的一兩個小時中一心專注,不要天馬行空地胡思亂想。
否則,盡管身體坐在聽法行列中,表面上看來循規蹈矩,但心裏卻雜念紛飛、東想西想,誠如劄嘎仁波切所言,一堂課神遊了整個世界,下課後什麼教言都沒記住,這是不應理的。不過,業力深重的人往往在上課時心不在焉,正如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所形容的:“常想活佛面孔,從不展現眼前;沒想情人容顔,時時映在心中。”(倉央嘉措一生經曆比較神秘,他的情歌看似與凡夫的心態相合,直接表露了世人的情感煩惱,在貪心重、執著感情的人看來,與自己內心達成共鳴,但在修行人的眼目中,這些全部是修心竅訣。)他還說:“靜時修止動修觀,曆曆情人挂眼前,肯把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這個教言大家應細細品味。
聽課的時候,尤其不能隨便說話。有些人一聽法就打開了绮語伏藏門,講閑話能說會道,講佛法就啞口無言、叁緘其口。這種人在課堂上胡言亂語,打斷別人專心聞法的思路,或者讓別人聽不到法語而斷了傳承,以此毀壞自他善根,來世必將轉生爲鹦鹉等旁生。所以,大家在這短短的時間裏,行爲一定要如理如法。
現在大多數城市裏的人,聽聞佛法的行爲逐漸有所改善。以前有些人因沒有聽過佛法,始終覺得法師講經像老百姓開會,連基本的威儀都沒有,看起來特別可憐,一一改也非常麻煩。大概在1991年,我去了四川某個地方,當時聽法的有一百人左右,法器的過失他們統統具足,看後心裏特別失望。但近幾年來,我們通過各種方式推廣佛教,讓很多人明白了藏傳佛教提倡的聞法威儀,在佛經、戒律中講得很清楚,現在他們的行爲越來越如法,從外在行爲上,也可以推知其發了菩提心,或者具有密宗的清淨見。
在聞法期間,不僅是說閑話、站著聽法、隨便離開、走來走去、吃東西等不良行爲要斷除,甚至包括持咒、念佛、誦經、轉經輪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來而集中精力恭聽。藏地有些老鄉不懂這個規矩,法師在講經的時候,他非常專注地轉著一個轉經輪,這是不合理的。雖然轉一次轉經輪功德很大,但聞法的功德遠遠超過它,聽法時心必須要專注,所有的高僧大德都這樣講。而且那個時候,你的念珠也要放下來,有些人在聞法的時候,覺得這個時間不能浪費,一邊聽課一邊默默地念心咒,或者拿《課誦集》或經典來念誦,嘴巴一直動著,這只能說明此人很愚笨,不懂聞法的功德。如果懂得聞法的功德,就會明白聞法較此遠遠超勝,這時候根本什麼都不用做。
曾有一位老堪布在講《前行》時說,他一輩子念過好幾億心咒,但臨死時最有把握的…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