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课
思考题
23、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一一说明。
24、闻法的诸多威仪中,哪一条令你最有触动?为什么?请引用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25、一般而言,怎么样才叫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方面你有哪些经历?现在有何感想?
26、请以比喻描述闻法的三种过患。倘若闻法时杂有烦恼或不良动机,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正在讲闻法方式中断除法器之三过,略说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广讲:
印度单巴仁波切(1)曾这样说:“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
尊者以这五种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闻、思、修、行、果五个阶段(即其他教言书中的见修行果)。
一、闻——听闻佛法:
正见依靠听闻而产生。我们刚降生于人间时,会不会有佛法正见呢?绝不会有。除了极个别能回忆前世的转世灵童外,一般的凡夫人不要说佛法正见,就连世间的基本道理也不懂。所以,依止善知识听闻之后,正见才能在相续中生起。
世间上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学问和学说,在这么多的知识里,我们遇到了佛法,应该说是前世的福报所感。我每次去新华书店,看到琳琅满目的书籍,就会感到自己很幸运——若没有一个殊胜因缘,怎么可能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遇到这么伟大的佛教?用现代话来说,佛教是最科学、最完整、最圆满的学说,把一辈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这上面,也是非常值得的。因此,我们有幸听闻佛法时,理当如野兽闻声般专注,这在下面还有广说。
二、思——思维佛法:
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理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
“北方”主要指玉树、青海一带。那里的羊非常多,尤其是到了春天,羊要褪旧毛、换新毛,此时人们把旧毛从下到上全部剪光,绝不会留下一只前腿或后腿不剪。以此说明,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没有什么好取舍的。比如,今天讲了“人身难得”的引导文,那么你对人身难得的比喻、数量差别等,要一个一个去思维,如是才能对此引生定解。佛法犹如蜜糖,中边皆甜,不可能像有些人认为的,一部分值得接受,一部分有待观察,还有一部分应该舍弃。
三、修——观修佛法:
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
愚人吃酸甜苦辣的东西时,明明品尝到了味道,决定有这种感受,但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表达不出来。我们修行也应该如此,譬如观想“人身难得”,若只是绝思绝虑,闭目坐一会儿,这不会有什么收获,理应再三思维人身怎么样难得,从而找到一种感觉,这时候才算尝到佛法的美味。
所以,修行佛法一定要深入体会。暂且不谈大手印、大圆满等高深境界,纵然是共同加行中的“寿命无常”、“因果不虚”,如果真正去思维、去观修,也能深深感受到它的意义。
四、行——行持佛法:
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它会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而不是四处都尝尝。同样,我们现在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而不是中间取舍一部分。
五、果——最后得果:
所谓的得果,是指每个修法后的所得之果,不一定是得阿罗汉果或佛果。得果时不能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例如修“寿命无常”时,一旦无常观在相续中真正生起,则于行住坐卧任何威仪中,不会被常有的念头所转,一切增益将完全遣除,犹如太阳破开乌云而散发出光芒。当然,如果前面的闻、思、修、行没有具足,最后该怎么样也是云里雾里,这说明你的果还没有出现。
以上通过五个比喻,阐明了修持佛法的五个阶段。其实《前行》的每一句、每一个比喻,都有相当甚深的含义。如果你对这些道理好好地了解,然后再反复地思维,行为必定会有所改变。因此,这次讲《前行》,我想讲得细一点,虽然自己智慧有限,但以前在修学的过程中,对每一个道理感触很大,可以说一字一句都曾融入自己的心。现在让我全部倒出来的话,因为语言水平等关系,可能有一定的困难,然而共同思维的时候,也许能起到打开思路的作用,对你们理解有一些帮助。
在五个比喻中,下面主要分析“听闻佛法”必须专注,其他四个比喻则没有广讲:
诚如刚才所言,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野兽闻声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些野兽酷爱听琵琶声,猎人为了将其捕获,一个人弹奏乐器以吸引其注意,另一个人则乘机向它射毒箭,可它根本不发觉,仍旧怡然专注地听着。同样,我们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无论在上师面前还是电视面前,也要力求做到如此全神贯注,对法一定要有极其虔诚、纯洁的信心。
如果有了这样的信心,从行为上、态度上也看得出来。有些人刚听上师讲法时,好像获得了不死甘露一样,情不自禁地汗毛竖立、泪流满面、双手合十,从其眼神、坐姿、表情也可以了解他的信心。听任何上师传讲任何佛法都要这样,否则,有些人听课时特别勉强,或者一直打瞌睡,或者以不满的眼光瞪着上师,或者非要躲在上师看不见的角落里,这些行为都不如法。按理来讲,在上师面前听法,理当面带笑容,以喜悦的神态闻受。其实,世间的学生也要如此,假如他听课时身体东倒西歪,眼睛一直瞟向窗外,或以特别仇视的眼神盯着老师,那老师的知识很难以灌到他心里。
听经闻法的时候,专注的姿态非常重要,因为闻法的功德不可胜言,上师在传法时,不仅人来恭敬,很多非人也来恭敬。记得《未曾有因缘经》讲了很多闻法的功德,其中有一偈云:“从闻舍非法,行到不死处,仙人敬事闻,诸天亦复然。”意即闻法能舍弃一切非法,从而到达不死之解脱处,故具有功德的仙人,甚至是天人都对闻法十分恭敬。本来天人有天人的傲慢,一般的功德不可能令其折服,但若有人讲法、闻法,天人也会前来恭敬。所以,藏传佛教许多法师在讲经之前,通常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中的“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以此奉劝人与非人专注地谛听。(但我不具足法师的法相,所以不敢这样念。)
如今世间上有很多“歌迷”、“网迷”等迷惑者,而我们作为修行人,应当成为“法迷”,听闻佛法时要陶醉其中,听上师讲着讲着,你不知不觉就被带到上师所讲的神秘世界去了,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菩萨地论》也说:“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维听闻。”闻法时,我们要竖耳谛听,满怀恭敬,对所闻法义全心全意地思维,尽量断除各种分别杂念,在短暂的一两个小时中一心专注,不要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
否则,尽管身体坐在听法行列中,表面上看来循规蹈矩,但心里却杂念纷飞、东想西想,诚如札嘎仁波切所言,一堂课神游了整个世界,下课后什么教言都没记住,这是不应理的。不过,业力深重的人往往在上课时心不在焉,正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形容的:“常想活佛面孔,从不展现眼前;没想情人容颜,时时映在心中。”(仓央嘉措一生经历比较神秘,他的情歌看似与凡夫的心态相合,直接表露了世人的情感烦恼,在贪心重、执著感情的人看来,与自己内心达成共鸣,但在修行人的眼目中,这些全部是修心窍诀。)他还说:“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这个教言大家应细细品味。
听课的时候,尤其不能随便说话。有些人一听法就打开了绮语伏藏门,讲闲话能说会道,讲佛法就哑口无言、三缄其口。这种人在课堂上胡言乱语,打断别人专心闻法的思路,或者让别人听不到法语而断了传承,以此毁坏自他善根,来世必将转生为鹦鹉等旁生。所以,大家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行为一定要如理如法。
现在大多数城市里的人,听闻佛法的行为逐渐有所改善。以前有些人因没有听过佛法,始终觉得法师讲经像老百姓开会,连基本的威仪都没有,看起来特别可怜,一一改也非常麻烦。大概在1991年,我去了四川某个地方,当时听法的有一百人左右,法器的过失他们统统具足,看后心里特别失望。但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推广佛教,让很多人明白了藏传佛教提倡的闻法威仪,在佛经、戒律中讲得很清楚,现在他们的行为越来越如法,从外在行为上,也可以推知其发了菩提心,或者具有密宗的清净见。
在闻法期间,不仅是说闲话、站着听法、随便离开、走来走去、吃东西等不良行为要断除,甚至包括持咒、念佛、诵经、转经轮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来而集中精力恭听。藏地有些老乡不懂这个规矩,法师在讲经的时候,他非常专注地转着一个转经轮,这是不合理的。虽然转一次转经轮功德很大,但闻法的功德远远超过它,听法时心必须要专注,所有的高僧大德都这样讲。而且那个时候,你的念珠也要放下来,有些人在闻法的时候,觉得这个时间不能浪费,一边听课一边默默地念心咒,或者拿《课诵集》或经典来念诵,嘴巴一直动着,这只能说明此人很愚笨,不懂闻法的功德。如果懂得闻法的功德,就会明白闻法较此远远超胜,这时候根本什么都不用做。
曾有一位老堪布在讲《前行》时说,他一辈子念过好几亿心咒,但临死时最有把握的…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六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