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課▪P3

  ..續本文上一頁主要的;甯瑪派華智仁波切爲主的上師認爲“具足菩提心”是一切法相的要點;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尤其提到了密宗上師必須具備精通密宗、咒語圓滿、得到暖相等八種法相,在此基礎上,按照上師革瑪燃匝的觀點,又加上“傳承清淨”這一條。當然,如今末法時代,全部具足這些法相是很困難的,然而只要精通佛法、有饒益之心,也可以算是合格的上師,依止這樣的上師十分幸運。

  我經常都會想:在短短的人生中,遇到了法王如意寶,真是千百萬劫的大福報。如今誤入歧途的修行人特別多,因爲沒有智慧,遇到邪師還沾沾自喜、到處炫耀,卻不知有些上師是學外道的。末法時代,什麼樣的事情都會出現。在這個時候,宛如佛陀般的大成就者——法王如意寶之無垢傳承、顯密圓融之甚深教言,對我們來講更顯得彌足珍貴,不應該有絲毫懷疑,在人心混亂的這個時代,遇到它是自己的福報,理當有種歡喜心。

  有些居士很清楚,現在我們一邊聽聞一邊修行,這種因緣特別殊勝,機會相當難得。昨天我遇到一個道友,他曾在持頭陀行的寺院呆過,也在強調專修的寺院呆過,後來以不同的因緣來到學院,感覺沒有聞思確實不行。他說,光持頭陀行的話,日中一食等行爲是很好,畢竟戒律清淨乃一切功德之本,可行爲上如理如法,無法對治內心的煩惱;後來他到專修的寺院裏去,也因爲沒有強調聞思,很多道理都不懂,只是天天呆在那兒念咒語,煩惱還是解決不了。再後來,他到學院以後,才有機會了解佛法的真理,同時也有機會依法觀修。我們並不是自贊毀他,多年來依靠上師如意寶的培養,很多人基本上都明白:先要找一位好上師,上師的顯密修法要完整;然後先聞思、再修行,次第應該搞明白;同時戒律必須起到基礎作用,這樣修行佛法才會圓滿。

  今生遇到這麼殊勝的法,並不是平白無故的,《般若攝頌》等大乘經典中說,這是多生累劫積累資糧的結果。現在有些人認爲:“我出家是偶爾的因緣,因爲跟家人吵架,吵架成就了我出家。”“我學佛是我的對象、我的朋友造成的。”“我是無因無緣來到學院的。”其實這只不過是暫時的緣而已,真正的近取因是你前世與大乘佛法結過緣,而且在無數上師和佛陀面前行持過善法。到時候我給你們講《般若攝頌》,你們就會知道,光是耳邊聽到法音、手裏拿到法本,也需要前世因緣,否則,聽也聽不到、拿也拿不到、看也看不到。這就是因果,乃佛陀親口所說,不是我們以分別念信口開河的。

  要知道,佛法確實很難以聽聞,《未曾有因緣經》中雲:“佛世難值,法難得聞,人命難保,得道亦難。”現在能聽到如此甚深妙法,真好似一百個小時中吃到一頓飯一樣,可謂千載難逢、令人欣喜,因此,理應以最大的精進心、歡喜心來聽受。我們每個人的因緣各不相同,有些人一輩子都能在佛法中度過,就像上師如意寶,從傳記中看,他老人家從五六歲直至七十多歲圓寂之間,包括在十年浩劫的時候,也從來沒有離開過佛法。而有些人一生中聽了多少法?自己也可以觀察一下。

  像我的話,現在四十來歲了,雖有福報依止上師將近二十年,但以後變成怎麼樣也不好說。我小時候一直放牛、讀書,所以聞法的時間不算很長,在上師面前聽的許多法,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你們很多人應該也會這樣,所以只要有聽法的機會,希望大家務必要珍惜。現在有些人依止上師時,只要有名聲,沒有功德也可以,這是不應理的。我們應該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師,依止以後要對上師和佛法有信心,不要以分別念觀察上師,而應當以法作爲標准,用恭敬心來谛聽。

  爲了這樣的妙法,理所應當安忍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壓力折磨,歡歡喜喜來聽法。有些人聽法時壓力比較大,需要面對很多狀況,要有一定的安忍心,但更重要的是,對佛法要有歡喜心。《般若經》中講了,人的心態真的很重要,若對某事有著強烈興趣,縱然是幾百由旬(7)的路途,也會欣然前往;如果興趣索然,就算是走一聞距(8),也覺厭倦、苦惱。而且如果有歡喜心,讓你把須彌山摧毀無余,你也會覺得須彌山畢竟是有爲法,沒什麼了不起的,有了這樣的精進,過不了多久就會證得佛陀的殊勝菩提。所以,《般若經》在講精進時,特別強調人的心力。

  的確,我今天去找一個人,若是特別喜歡的人,即便是遙遠的地方要走路過去,也無所謂,只要有時間,就不會覺得累;若是敵人或特別不喜歡的人,那麼走半步路也很痛苦。心的力量不可思議,所以大家不管聽什麼法,要對佛法生起歡喜心:“聞法的功德那麼大,現在聞法因緣如此殊勝,我擁有這種機會多麼難得,只要有因緣,我就要竭盡全力地聽法。”不要像有些人那樣討價還價,整天給負責人打電話:“今天我不來可不可以?因爲朋友生病了。”“今天我不來可不可以?我身體不太舒服。”“今天我不來可不可以?我工作上有點忙。”“今天我不來可不可以?我要出差。”“今天我不來可不可以?我母親身體不太好,心情也不太好。”“今天我不來可不可以?我要跟幾個人一起去外面觀光。”……提出的理由都似是而非。假如你把聽法當成最重要的事情,可能一次也不會斷。

  那天我在北京時,遇到一位公務員,她告訴我:“公務員的有些工作比較麻煩,單位非常嚴格,也有很多很多規定,但即便如此,只要有心學習,也肯定能想出辦法,對單位和家裏可以說很多方便語。反正從開始到現在,我一天的課也沒有斷過。”

  其實我自己也是同樣。現在每天給你們傳法,若沒有把時間空出來,肯定天天都在忙。因爲人的分別念層出不窮,今天想這個事情、明天想到那裏去,結果什麼課也講不成。但我先把自己定位好,所有事情中將傳法放在第一,那除了極個別情況以外,通常不會輕易中斷,如此必定有時間傳法。

  你們聽法也需要如此。如果將它視爲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環,那時間肯定空得出來,甚至你今天病得不行了,要輸液,把吊瓶拿到課堂上打,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此,每個人的心力一定要提升,否則,把聽法當作一種壓力,當作一種負擔,這樣效果不會好,行爲上也會出現各種不如法。

  因此,聽法不要有厭煩心,要有歡喜心。以前我寺院裏有位帝察活佛,他對佛法的歡喜心難以言表。昨天我和幾個道友聊了他的一些事情,他在當地非常出名,我在爐霍還沒出家時,一次有機會接近他,發現他對什麼名聲錢財都不重視,唯一重視的就是聽法。那時政策還很緊張,誰都不敢學佛,如果一個人講法、一個人聽法,會被抓起來關進監獄,他卻在格魯寺的一個格西座下偷偷聽戒律。回家的時候客人特別多,客人跟他說話,他心不在焉、答非所問,一直專注地思維所聞的法義。我當時也不覺得這很難得,以爲每個修行人都是這樣,但隨著接觸的人越來越多,就越來越佩服他的精神。現在很多人若遇到這樣的環境和時代,還有沒有勇氣自願去聞思、不斷地聽課?可能夠嗆。即使去聽課了,也不一定有歡喜心。

  簡而言之,聽課的時候要有歡喜心。希望大家從明天以後,去聽課應該數數歡喜,對法師和法寶要感恩戴德。否則,現在有些人覺得:“法師很麻煩啊!聽法也很困難!我一個人在家睡覺多舒服,這是畢生中最快樂的事情,可這個願望一直無法實現。能不能交點錢念經?加持我不用去聽課,遣除一切違緣。”這種想法非常可怕,大家一定要注意!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1)到了冬天,雪豬子會入于一種與生俱來的禅定,基本上叁個月都不出來。所以,修行人打坐時若什麼都不想,就會用雪豬子來比喻。

  (2)《親友書》雲:“掉舉後悔與害心,昏睡貪欲及懷疑,當知此等五種障,乃奪善財之盜匪。”

  (3) 《大智度論》雲:“沙門二十億耳,鞞婆屍佛時作一房舍,以物覆地,供養衆生,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樂果,足不踏地,生時足下毛長二寸,柔軟淨好,父兄歡喜,與二十億兩金,見佛聞法,得阿羅漢,于諸弟子中精進第一。”

  (4)《四十二章經》雲:“有沙門夜誦經,其聲悲緊,欲悔思返。佛呼沙門,問之:汝處于家,將何修爲?對曰:恒彈琴。佛言:弦緩何如?曰:不鳴矣!弦急何如?曰:聲絕矣!急緩得中何如?曰:諸音普調!佛告沙門:學道猶然,執心調適,道可得矣。”

  (5)《定解寶燈論》雲:“衆生平庸過放松,流轉叁界輪回中,無需仍舊再叁勸。”

  (6)這十七部大論是:《彌勒五論》【《寶性論》、《辨法法性論》、《辯中邊論》、《經莊嚴論》、《現觀莊嚴論》】、《中觀五論》【《中論》、《回诤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精研論》】、《集論》、《俱舍論》、《釋量論》、《入行論》、《入中論》、《四百論》。

  (7)由旬(逾繕那):古印度長度單位名。五屍爲弓,五百弓爲一俱盧舍,八俱盧舍爲一由旬,約二十六市裏許。

  (8)聞距(俱盧舍):古印度長度單位名。古印度以人壽百歲時代所用弓之長度爲一弓,一俱盧舍爲五百弓,相當于二十五市尺。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九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