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十課

  

第十節課

  

思考題

  40、什麼叫持文不持義?什麼叫持義不持文?哪些情況屬于持文不持義?哪些情況屬于持義不持文?你是否有這些過患?

  41、假如偏墮于文字或意義一邊,對聞思修行有哪些影響?請說說你自己的體會。

  42、有些人認爲:“凡是佛陀親口所宣,就是最究竟、最了義的,對此應當不折不扣地受持。”這種觀點正確嗎?請詳細說明理由。

  43、什麼叫上下錯謬而持?什麼叫顛倒而持?二者的區別在哪裏?你認爲怎樣才能杜絕這兩種過患?

  44、在聞思修的過程中,對難法和易法應該分別持何種態度?什麼樣的現象是需要避免的?

  45、概而言之,講述聞法方式時,“所斷之行爲”分爲哪幾種?各自講了什麼內容?請依科判大致歸納。通過學習這些,你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大家都知道,聞法的過程中威儀非常重要,如果聞法的發心和行爲不如法,得到的利益會很少。爲什麼現在有些人經常聽法,但效果不明顯,佛法無法融入自心?原因就是與聞法方式有關。我們即生中聽到大乘佛法,的的確確非常不容易,需要千百萬劫的積累資糧。若想這樣的佛法融入自心,就要創造各方面的因緣,否則,獲得的法益將非常微小。

  聞法方式中,前面講了斷除叁種過患、六種垢染,今天講斷除五種不持(1)。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要觀察自己具不具足這些過失。如果具足,現在開始一定要斷除,不然,你所聽的法起不到什麼作用。

  丁叁(五不持)分五:一、持文不持義;二、持義不持文;叁、未領會而持;四、上下錯謬而持;五、顛倒而持。

  戊一、持文不持義:

  有些人聞法時一味地注重優美動聽的詞句,倘若詞藻華麗、文句隽永,用了很多成語、教證、對聯,他就喜歡。這種現象尤其在一些文憑比較高、寫作好一點的人身上經常出現,他們看一個文章或讀一部經論,首先看裏面的文筆好不好,文字搭配得如何。假如文筆不妙、用詞不恰當,就把法本扔到一旁,理都懶得理,根本不詳細觀察文字所表達的意義。

  對我們而言,其實最需要的就是了解佛法的甚深奧義。學習佛法並不是培養作家,任你怎樣妙筆生花、扣人心弦,假如法本的意義非常空洞,對衆生也不可能有真實的利益。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前輩大德們的有些教言,文字上相當一般,但它所表達的內容直指人心,令人受益匪淺。如果只推敲詞句而忽略意義——“這裏的詩句朗朗上口,那裏的成語讓人拍案叫絕……”那麼就如同孩童采集鮮花一樣,只追求表面的愉悅,而不能獲得內心的收益。

  這樣的毛病,喜好詩學和詞藻學的文人容易犯,愛鑽研因明的人也容易犯。包括現在有些佛教徒,天天念《金剛經》等經典、持阿彌陀佛等佛號,很注重念了多少遍,雖然這也有功德,但若意義一點都不懂,一說到理解意義,就搪塞道:“我是凡夫人,這種境界太遠了。”這往往會陷入“持文不持義”的狀態。憨山大師在《費閑歌》中也說過:“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閑。”

  因此,學習經論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一本書如果內容殊勝,不必非要有華麗的詞句。華智仁波切寫這部《前行》時也說了,若以美妙的語言敘述,則不是傳承上師的教言,故而,他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進行诠釋。藏地有些教言也講過:文字只是一種表達工具,法本的精髓在于意義,假如能用普通的語言表達意義,最優美的詞藻又有何用?

  我們若過于地耽著文字、對詞句太重視,就會放棄甚深意義,如此一來,自相續無法得到真正受益。尤其是當今學術界的人,研究佛法往往偏重于空性、大悲的文字表面,卻不知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倘若一味地執著,則無法領悟其究竟所指。所以,只懂詞句而不解意義沒有任何實義,雖然一方面需要文字,但過于耽著也不應理,這個分寸必須要掌握!

  戊二、持義不持文:

  有些人只重意義而不重詞句,認爲文字結構只是泛泛空談、沒有加持,一切境界是通過意義證悟的,進而輕視詞句、偏重甚深的意義,這也是不合理的。

  尤其藏地有些著重實修的道場,對聞思不太強調,對背誦經論也不太贊歎。還有漢地有些禅宗道場,成天把“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挂在嘴上,認爲不立文字就是最高境界。但實際上,禅宗的公案,禅宗所用的文字,一點也不亞于教下所用的文字,不少禅師都是依靠《妙法蓮華經》、《楞嚴經》、《金剛經》、《心經》等開悟的,這樣的曆史多得不可勝數。所以,文字這個工具必不可少。藏地有句俗話說:“意義的老人必須依靠詞句的拐杖,若沒有詞句的拐杖,意義的老人寸步難行。”任何意義必須依靠詞句來表達,倘若沒有詞句的幫助,除了極個別大成就者,如布瑪莫劄、禅宗祖師,通過一種表示即可令弟子開悟外,一般人不可能理解真正的意義。

  有些人認爲自己有六祖的根基,不願意聞思,也不願意多年苦行,只看一部經典或者聽一句禅語,就想馬上豁然大悟。這有一定的困難。你的根基到底如何?——從早到晚相續中産生多少煩惱?不清淨的念頭生起多少?清淨的念頭又有多少?自己應該非常清楚。倘若沒有次第地聞思修行,即使你把自己看得再高,恐怕也只是自欺欺人。

  要想證悟空性獲得解脫,不依文字相當困難。龍猛菩薩在《中論》中說過:“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勝義空性需要依世俗名言而證得,若不依世俗名言,則不能證得甚深空性,從而無法得到涅槃。因此,學習《前行》的過程中,大家也要依靠文字來通達它的意義。

  這個竅訣對每個人來講十分關鍵,希望各位不要墮于一邊。有些人認爲意義重要,對文字不屑一顧:“背誦幹什麼?喊破喉嚨也沒用。不要背不要背,只要觀心就可以,安住就可以。”這種大話我不贊歎,你連文字都不能通達,怎麼可能通達它的意義?還有一部分人認爲文字重要,對經論的文筆津津樂道,卻從不思維其中意義,這也是一種極端。(聽說有些高考的作文很空洞,只要詞句優美,就可以得滿分,根本不管內容如何,這也屬于“持文不持義”。)

  我們作爲佛教徒,必須要做到不墮兩邊,把文字與意義結合起來。其實這兩者牽涉到聞思和修行:聞思的過程中,文字不可缺少;修行的過程中,意義不得不關注。如果你聞思修行非常圓融,對文字和意義都會重視。所以,上師如意寶在弘揚佛法時,經常強調四衆弟子對文義要同時抓。有些人聽課時不看文字,一直閉著眼睛聽,那你再怎麼聰明,也不一定能把內容背下來,所以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不看文字的話,我都看不慣;有些人特別執著文字,對意義一點不在乎,但光靠文字也起不到作用,只有通達了意義,才能斷除煩惱,獲得開悟。因此,這兩者都非常重要,持義不持文不行,持文不持義也不行!

  戊叁、未領會而持:

  對文字和意義都重視的前提下,還要受持佛經、論典以及上師教言的真實義,若沒有領會了義與不了義、秘密與意趣的各種說法,則容易誤解詞句和意義而違背正法。

  大家都清楚,佛陀爲調化不同根基的衆生,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其中有些了義、有些不了義。了義和不了義的區別,我以前講過很多次,這裏不廣說,簡而言之,了義就是符合實際真理的,比如第二轉*輪所宣講的空性,第叁轉*輪所宣講的如來藏自性光明,都是了義法,任何理論也無法遮破。但在相續未成熟的衆生面前,佛陀暫時說“我”存在,就是不了義的。所以,若想對佛教有所認識,應當全面、完整、系統地學習,否則,斷章取義地把一段內容作爲最究竟,就會出現很多看似矛盾的說法。

  現在有些法師說,符合自己心理就是了義,不符合心理就是不了義。那這樣的話,世人對財物或人生貪心也成了義的了,因爲與自己心理相符之故,但不能這樣解釋。了義和不了義的道理,我在此不具體分析。總之,明白了義和不了義、秘密和意趣之後,就會知道佛陀在經典中說,念某個佛號功德多大,念某個咒語功德多殊勝,其實都是有密意的。若欲詳細了知,《心性休息》第八品中講過四種秘密和四種意趣(2),對此作了一一分析,懂得這些之後,就會知道佛經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凡是佛陀親口所說,就把它當作最了義,不是這樣的。當然,這要通過長期聞思才能分清楚,很多人學習《解義慧劍》以後,在這方面就有進一步的認識。

  因此,對佛教全面認識很重要。現在有些居士和法師,只是對文字上的道理比較明白,但意義了不了義,有時候不能通達。如果這樣的話,不管是爲人講經還是自己理解,很容易出現一些偏差。古大德也說過:“離經一字,允爲魔說。依文解義,叁世佛冤。”倘若沒有長期聞思,即使你一直講經說法,實則與意義相差甚遠,這樣過失還是比較大。

  打個比方說,《寶積經·因緣品》雲:“父母爲所殺,國王二所淨,境眷皆摧毀,彼人得清淨。”單看字面的意思,父親和母親應該被殺害,國王和大臣應該被消滅,眷屬和環境也要通通摧毀,如此這個人才能得到解脫。但實際上,佛陀的意思並非如此。“父母”是指行于輪回中的愛取;“國王”是指各種習氣的所依——阿賴耶;“二所淨”是指婆羅門的壞聚見、沙門的戒禁取見;“境眷”是指內在的處、二取等八識聚;“皆摧毀”是指以上這些完全遣除,彼人則得清淨,即可成佛。

  沒有通達了義和不了義的道理,只憑自己的分別念去理解,對佛經的究竟深義無法掌握,…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