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課
思考題
46、什麼叫做依止四想?請結合自己的情況具體解釋。每一條你都能真正做到嗎?
47、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倘若上師是大成就者,但他有些行爲無法讓人接受,這時候你該如何對待?請以教證、公案進行說明。
48、有些人認爲:“我根本不用修善法,造惡業也沒關系,因爲我的上師是大成就者,只要好好地祈禱上師,上師就會把我像塊石頭一樣扔到極樂世界。”這種想法是否合理?爲什麼?如果你周圍有這樣的人,你打算怎麼勸導他?
49、什麼叫做上師的慈悲?這與你自己的理解有何出入?明白這一點,對你有哪些幫助?
50、爲什麼說現在是計劃永遠快樂或永遠痛苦的警戒線?你對此有什麼樣的認識?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本論分爲聞法方式、所講之法兩個部分。“聞法方式”講的是發心和行爲,“發心”講完了,現在正在講“行爲”。此處的行爲,除了涉及身體和語言,還包括內心的動機,所以是身語意的行爲。
“行爲”分爲所斷之行爲、應取之行爲。“所斷之行爲”包括叁過、六垢、五不持,在聽法和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把這些過患統統遣除,否則修行無法成功。今天開始講“應取之行爲”。
丙二(應取之行爲)分叁:一、依止四想;二、具足六度;叁、依止其他威儀。
丁一、依止四想:
我們在求法的過程中,不能離開四想,如《華嚴經》雲:“善男子,汝應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藥想,于善知識作明醫想,于精進修持作醫病想。”首先要把自己當作病人,無始以來被業和煩惱束縛著相續,所以是病入膏肓的患者;把佛法當作妙藥,依此可治愈自己的疾病;把求法對境——善知識當作醫術高明的醫生;自己精進修持當作治病。
《如意寶藏論》引用《十法經》的教證也講了求學過程中該怎麼樣想,闡述了不少這種思維方法。還有《竅訣寶藏論》講了依止善知識的六種想(1),即作商主想、船夫想、長官想、護送者想等。記得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宗喀巴大師也講了六種想(2),前四想與《華嚴經》的說法相同,後兩種想是“于如來所住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也就是說:現在末法時代,雖然無緣親見佛陀,但佛法依靠善知識來傳講,遇到善知識跟遇到佛陀無有差別;正法教理要想久住世間,必須要如理講聞,不但自己毫無錯謬地受持佛法,還能帶動他人也如理受持,如此正法逐漸會住世興盛。
平時修學的時候,這樣觀想很重要。若能把上師看作醫生,或者其他經典說把上師看作佛陀,那麼他所講的教言對自己必定有利,業和煩惱的疾病也可予以遣除。否則,你認爲自己遠遠超過上師,佛法並不是很珍貴,自己沒有業和煩惱的病,精進修持只是一種形象而已,這四想完全顛倒了,那縱然活生生的佛陀出現在你面前,他的教言對你也無濟于事。
所以,學習佛法的時候,擺正心態非常重要。就像世間人學文化知識,也要對老師很恭敬,尊重老師所講的知識,自己處于謙卑的位置,對知識以渴求心精勤學習,這是起碼的態度。否則,你對老師不恭敬,對老師講的知識一律排斥,就算考上清華大學,在那裏學習多年,最後畢業時,相續也不會有任何改變。因此,若想將高僧大德的教言融入于心,一定要有正確態度。
什麼樣的正確態度呢?首先要明白,我們無始以來沈淪在輪回大苦海中,相當于是遭受因叁毒(3)、果叁苦(4)所折磨的病人。叁界中任何一個衆生,都有貪嗔癡等八萬四千煩惱的病因,並不斷遭受叁苦逼迫。有些人認爲自己福報大,不會有這些痛苦。實際上若了解到輪回狀況,就會知道即使你再快樂,也無法避免這些痛苦,唯有證得佛法的境界,才會享受世間和出世間的大樂。輪回中的一切快樂,只不過是以苦爲樂,然而世人顛倒地認爲,具有貪嗔癡非常正常,沒有貪嗔癡會很痛苦。比如,一個年輕人不願意結婚,想好好地修持佛法,當地人就會把他看作怪物,覺得他不是心理有問題,就是生理有問題,根本不知在煩惱的驅使下,自己所作所爲才是真正的瘋狂者。所以諸大德說,我們這個世界是瘋狂的世界,愚癡顛倒的黑暗籠罩著心靈虛空,智慧和慈悲的光芒始終散發不出來。
因此,大家先要意識到自己是個病人,而且病情非常嚴重。就像得了麻風病、肺結核的人,要想脫離身體的病苦而得到安樂,就要八方奔走、四方求醫,依止一位有臨床經驗、有智慧、有慈悲的明醫,並謹遵醫囑按時按量地服藥。有時候我去上海、北京、成都等地的大醫院,看見成千上萬的病人來來往往,有些是年輕的,有些是年老的,有些是孩童,每個人有不同的疾病,爲了擺脫病苦的纏縛,他們到處打聽醫德最好、醫術最高的明醫,找到之後很聽話地接受治療。同樣,我們這些衆生無始以來被業和煩惱的重病所折磨,必須要依止一位如明醫般具足法相的上師,通過叁喜(5)來承侍上師,百分之百地依師教言奉行,服用正法妙藥,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業惑苦難的疾病。
這一點大家要經常發願,有生之年若有機會依止上師,一定要盡心盡力令師歡喜,對上師所講的妙法如理行持。就大多數上師而言,是通過宣講顯密正法令弟子的相續得以調伏。當然也有極個別上師,像那若巴、米拉日巴的傳記中所說,以不同的方便方法攝持弟子,此時弟子要以清淨心來依止。華智仁波切講過:“倘若以清淨心把上師觀作佛陀,一心一意地依止承侍,那麼,成就和解脫輕而易舉即可獲得。”
依止的過程中,凡夫人的分別念各種各樣,但如果上師是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大菩薩,即使有些行爲表面上無法讓人接受,只要弟子聽話,把上師說的話當作教言,也絕對可以成辦一切所欲。以前我看過圖根巴(圖根·阿旺秋吉嘉措)的一個傳記,裏面講到:圖根巴剛開始求學的過程中,生活很貧寒,每日叁餐不濟,吃飯都成問題。爲了緩解這種局面,他決定修一下黃財神法,就請旁邊的銅匠鑄了一尊黃財神像。鑄好的那天,他捧著銅像高高興興地到上師——章嘉國師那裏去。
章嘉國師當時很有名,他好不容易才見到,見到之後,他把銅像放在上師面前,恭恭敬敬在上師足下頂禮,祈請賜予開光加持。沒想到,上師還沒來得及開光,上師的小狗就跑了過來,對著銅像開始撒尿。見此情景,圖根巴覺得銅像被弄髒了,緣起也破壞了,很討厭這個小狗。上師說:“我的小狗不一般,不用我來開光了,小狗已經給你開光了。”盡管圖根巴有點執著,但不得不觀清淨心,把黃財神像帶回去,供在佛臺上,精進修了一段時間。後來他整個生活有很大改變,可以說財源滾滾,並終成爲一代大師。據有些曆史記載,他也是康熙皇帝的國師。他經常在教言中強調:“上師說什麼都是金剛語,有不共的緣起和加持!”
所以,上師如果是大成就者,他所講的話都有密意,有不共的緣起,依照他的教言去實地行持,肯定能獲得相應的成就。世間也有一些醫生,開的藥方雖然很怪,看起來不會對病有利,但吃了以後卻真正起作用,包括藏醫、中醫有許多奇妙的緣起。當然,在醫學界中,也有對醫學一竅不通的假醫生,而在佛教界中,同樣有爲種種目的打著成就者旗號的假上師,他們的行爲並不是爲了弟子解脫,而是爲了自己獲得名聲地位等世間利益。因此,大家要擦亮智慧的雙眼,明辨具相善知識與非具相魔知識之間的差別,如理如法抉擇之後,就像病人依止明醫般依止具相上師,這樣才能斷除煩惱疾病。
反過來說,假如你多年依止上師,卻沒有依教奉行,就如同病人不遵醫囑去吃藥打針,醫生無濟于事一樣,上師也無法利益你。誠如寂天論師所言:“若不遵醫囑,病患何能愈?”沒有按照醫生的囑咐去治療,疾病怎麼會好呢?所以依止上師的過程中,上師讓你修什麼法,你就應該這樣修。不然,上師讓你看中觀,你非要看因明;上師讓你修五加行,你非要觀托嘎;上師讓你學修心竅訣,你非要看中陰法門……上師說一個、你做另一個,這樣的話,就像醫生給你開藥方,你偏不用,非要自己開一樣,恐怕疾病無法治愈。
此處所講的“四想”,以及如何依止善知識,大家一定要分析。這次講《大圓滿前行》,跟以前的進度相比,每天講的內容很少,但通過這個機會,我自己可以好好看一遍,希望你們也對這些內容反複思維。《大圓滿前行》雖然表面上簡單,但字裏行間卻隱藏了很多高深莫測的竅訣,若能挖掘出來,並貫穿于實際行動中,肯定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我們也不趕時間,每節課能講多少算多少,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有點啰唆,不過常給大家提醒的話,大家也會有一些不同的感覺。
我始終覺得《大圓滿前行》對一個人畢生修行的改變非常非常大。很多人說《入菩薩行論》對自己的轉變很大,但我個人認爲,《大圓滿前行》遠遠超過《入菩薩行論》。雖然我學得很不好,很差、很慚愧,在你們面前這樣說,真的非常不如理。但自己一生所學的法中,對《大圓滿前行》的信心非常非常大。在傳講的過程中,雖然前前後後有重複的,也有矛盾的、上下不連貫的,不管怎麼樣,我對這個法有一種特殊感情,這次想通過語言把它表達出來。大家也要對華智仁波切的金剛語再叁琢磨,看自己是怎麼樣接受的。不說其他內容,光是今天講的“四想”,若認認真真思維並行持的話,一生修行的大致方向也已經搞定了。
如果沒有實地修持良藥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病人的枕邊雖有不可計數的妙藥和藥方,但不曾服藥也…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十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