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終就會導致誤解叢生。因此,大家一定要廣聞博學,切莫望文生義,隨便宣講佛法的真理。
戊四、上下錯謬而持:
本來佛陀的教法層層遞進,如世間的小學、中學、大學,分別適應不同的根基,只有前面的學完了,才能步入後面內容,而不是小學一年級時就講大學叁年級課程。佛陀的教育也是如此,不管學顯宗還是密宗、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都要有次第,如果上下錯謬受持,顯然已違反了佛法的規律。
有些人對佛教的教義不通達,對佛法的層次不是很了解,總認爲先嘗試最高境界是最殊勝的。尤其是現在很多學密宗的人,覺得修五十萬加行有點累,系統地聞思下來要花很長時間,于是不經過這一步,通過關系在上師那裏得個甚深灌頂,就直接聽最高的無上大圓滿,特別想馬上開悟。這是不現實的,如同冰上建築一樣,前面的基礎沒有打好,後面的境界很難以呈現。聖天論師在《攝行炬論》中言:“佛說此方便,如梯之漸次。”佛陀宣講的一切法,猶如階梯般循序漸進,非常有次第,若把這些次序上下顛倒,妄圖要一步登天,便違背了佛法的規律。
因此,大家一定要先修加行,再修正行。我認識的很多居士,有一部分人相當好,平時系統地聞思修行,打好基礎之後,再進一步聽受密法;有一部分人卻不是這樣,對長期學習看不慣,自己認爲是利根者,開口閉口就是《六祖壇經》、《楞嚴經》以及密宗中的最高境界,什麼“一切無二無別”、“空性光明”、“自性明清”,平時不苦行、不磕大頭,跟別人說話也是:“你得過四灌頂沒有?”“這個教派的傳承我要接上,那個教派的傳承我要接上。”“我要修拙火定,馬上開悟。”說起來倒比較舒服,但根基可能很一般,對人身難得等基本道理從來不想,對叁寶不可思議的加持也沒有信心,這樣的話,高深境界不可能平白無故在你相續中紛至沓來。
假如你把次第搞錯了,一輩子的修行絕不會成功。就像世間教育一樣,如果不讀小學、中學,就直接攻讀大學,除非你根基很特殊,否則定會一事無成。現在有個別上師強調,直接安住就可以,直接觀本來清淨就可以,這種說法不太合理。雖然佛法沒有主人,誰想修都沒問題,我不可能強迫你不要修,可是沒有打好基礎的話,不管怎麼樣修,也不會與自相續相應。
非常希望大家還是要次第來,尤其是這次共修加行,除了特殊利根者以外,每個人都應該修。再過一段時間,我們這裏的法師要作個統計,看有沒有不需要修加行的?如果有,最好讓他到我這裏來考個試,雖然我自己沒有境界,但對密宗也好、禅宗也好,還是稍微了解一些。倘若他真不用修加行,那我可以簽字,我還要在他面前聽法。如果他確實有竅訣,我們也沒什麼嫉妒心,可以讓他灌個頂,給大家加持加持,他相續中的境界與我們分享。但若只是增上慢,根本沒有任何境界,那想解脫必須要次第修行。聽說有些道友認爲自己修行很好,不用修加行,也不用聞思,這樣的話,我有幾種方法來考一考你,看你敢不敢來?——應該會來吧,既然你境界都那麼高了,有太大執著肯定不好!這次國內外很多人一起修加行,我認識的一些政府官員,包括我的同學,也利用這個機會積極參與,這麼多人共修的話,功德肯定相當大。所以,若以傲慢心斷掉自己的佛緣,我覺得非常可惜。
總之,不論聞法、講法或修法,假如上下錯謬而受持,就會面臨矛盾重重的處境。比如,你連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的觀念都沒有生起,每天揮霍時光很開心,那相續中會不會出現很高的境界呢?恐怕不會。以前境界高的一些大德和修行人,都是次第性地修學,哪裏有上師傳加行法,就願意到哪裏去聽受,縱然經曆千辛萬苦,也會先把加行修圓滿。一般來講,境界越高的人,對基礎法越不會輕視,反而覺得觀修人身難得、因果不虛非常重要。越是什麼境界都沒有的人,就越目空一切,覺得自己了不起,這完全是自欺欺人,那還不如不學佛,不學佛就不會有如此邪見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有傲慢心,應該按照上下次第來。
戊五、顛倒而持:
佛法的教義原本正確無謬、清淨無染,可有些人因智慧不夠、聞思不夠,把佛法錯解而顛倒受持。譬如,禅宗和中觀都講萬法皆空,他誤以爲空性是什麼也沒有,就開始毀謗因果,排斥祈禱叁寶,什麼善法都不做,最後邪分別念滋生蔓延,自相續因此而毀壞,甚至由此而成爲佛法的敗類。
現在這種人比比皆是,對空性法門略有了解,就認爲一切都不存在,肆無忌憚地爲所欲爲,最終造下各種惡業。以前法王在課堂上講過,有個老人聽過一點點空性法,就覺得什麼都空了,于是一邊殺山羊一邊念叨:“所殺的山羊你也沒有,能殺的我也不存在,我今天要把你殺掉。”同時還念觀音心咒。(他做得真的很矛盾,可能也害怕死後受苦吧!)這樣的話,佛法的教義已經被他顛倒受持了。
在座的法師和輔導員一定要注意,講經說法的時候,要對照高僧大德的注釋,看自己會不會講錯了。否則,字面上你會解釋,但意義並沒有通達,明明講錯了還不知道,則會令聽者誤入歧途。《除曜經》雲:“愚誦千章,不解一句。智解一句,即解百義。”愚者雖然讀誦千章文字,但一句也不會解釋,而智者僅了解一句的意義,即可舉一反叁,通達百種意義。比如說,有智慧的人即使只懂格言裏的一個偈頌、諸法無常或諸行皆苦的一個道理,人生的方向也已經全部掌握了。智者與愚者之間的差別,不是看嘴巴會不會說、對社會的貢獻大不大,關鍵要看佛法對自己一生的轉變和內心調伏煩惱是否起作用。
如今顛倒而持的現象相當多。有些道友聞思的過程中,認爲對經義理解了,其實完全是誤解了。因此,法師們平時講考別人,一定要觀察他到底是誤解還是理解。現在有些人從小世間文化的習氣非常重,到目前爲止,還把世間道理認爲是佛法教義。甚至在法師當中,這類現象也非常多,有些法師自認爲講的是佛經內容,其實與佛經的教義根本不接近;有些法師認爲通達了佛陀密意,自己講得非常不錯,可是與佛法根本沒有靠邊。所以,務必要杜絕這種過患。
總而言之,重視詞不重視義也不行,重視義不重視詞也不行,未領會而持也不行,上下錯亂也不行,誤解意義也不行,這五點非常關鍵。學習任何經文論典,必須先擺正自己的心態,有了正確的心態,才可以通達它的內容。還沒有正式學《前行》之前,大家若能依照華智仁波切的教言去做,無論是自己學習,還是以後給別人傳講,都非常有幫助。
這並不是口頭上說一下、隨便聽一下就行了,而要對所有內容長期地串習,對法義通過詞句與意義上下毫不錯謬的正確途徑來受持。當遇到意義難解、內容繁多時,如學習《現觀莊嚴論》、《中觀根本慧論》、《中觀四百論》後幾品,一旦碰到詞句或意義上的難點,自己又百思不得其解時,不要認爲無法掌握而就此放棄。前段時間學《智慧品》時,菩提學會許多人都倒下了,從第一品到第九品之前很順利,但到《智慧品》就啃不動了,好多人紛紛“犧牲”了。其實不能這樣輕易投降,即便你學世間文化知識,也不可能因不懂就退失,學習佛法更要以頑強的毅力堅持不懈地學習。有些詞義今天搞不懂,那明天繼續,明天還搞不懂,後天繼續……學院有些堪布的聞思修精神特別可嘉,對自己懸而未決的問題,兩叁年中一直耿耿于懷,通過查閱很多經論,咨詢很多上師,锲而不舍地直到把這個問題搞懂爲止。受持佛法就要有這種精神,不能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放棄。《智慧品》第一次聽肯定不好懂,我剛開始學也很費勁,但只要堅持不斷地努力,慢慢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了。同時,當遇到意義簡單、詞句鮮少之處,比如《佛子行》、《前行》,也不要認爲法義淺顯而輕視,必須牢記不忘。
有些人遇到大法覺得高不可攀,不願意學;遇到小法又覺得太過簡單,也不願意學:“《佛子行》我早就看過,《入行論》我已經背過,再學一遍的話,簡直是多此一舉!”盡管論典的文字比較簡單,但真正付諸于實踐並非易如反掌,對修行人來講,這些教義乃至生生世世都要受持。如果你高不成、低不就,那最終什麼法也得不到。上師如意寶講《文殊大圓滿》時引用過藏地的一種說法:“大法,阿可(3)修不成;小法,阿可不願意修。最後臨死前,阿可一點法也沒有修!”這種情況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因此,不管大法還是小法,我們均要視如甘露來對待,任何法師宣講時,理當聚精會神地聽受。像華智仁波切那樣的大成就者,對前行法尚且聽了二十多次,我們這樣的根基也許要聽五十次、六十次才可以通達。
現在許多人有一種毛病:沒有聽過的法,要去聽一下,而以前聽過的法,就覺得不必再聽了。這是不正確的做法。過去有些大德經常發願,一生中看100遍《入行論》,或者看100遍《大圓滿前行》,因此無論是哪個善知識傳講,他都願意去聽。我們也要有這種精神,若能如此,什麼法對自相續都有利,所以不要對佛法有厭倦心。
綜上所述,我們在聞法的時候,要按照上下文正確無誤的相應關系,有條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詞義。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1)持,即爲受持之義。
(2)秘密有四種,即令入秘密、相秘密、對治秘密、轉變秘密。意趣有四種,即平等意趣、別義意趣、別時意趣、補特伽羅意樂意趣。
(3)阿可:藏地對出家人的稱呼。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十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