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十叁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像帶,那個法師講得眉飛色舞、手舞足蹈,開心得不得了,而下面的弟子不知什麼原因,一個個愁眉苦臉,傷心萬分的樣子,十八大羅漢的表情一一具足。如果我是那個法師,可能當下就會停下來,沒必要讓大家那麼不高興,但每個人的風格不同,我看那個法師特別歡喜。

  按理來講,聽課時不要特別傷心、特別憤恨,每個人應當歡喜才是。爲什麼呢?因爲聽受大乘佛法的機會,在千百萬劫中極爲難得,這並不是偶爾獲得的,也不是有能力、有勇氣即可獲得,而需要具備無量的福德、因緣,所以,即生有幸遇到大乘佛法和宣說大乘佛法的上師,要以歡喜的心態和姿態來聽受。

  其實,世間學校的老師講課也是如此,假如學生們個個生嗔恨心,以非常不悅的態度來聽,那老師講什麼都沒興趣——咦,你們的表情越來越慈悲了,這個要長期啊,不是今天一天就可以了。我們這裏有極少數人,不管是聽課時也好,下課後也好,我從來沒見到他笑過,天天都板著一張臉——你已經知道是自己了,知道了就可以!

  五、靜慮度:“無散聞師教”。

  聽法時心不能妄想紛飛,也不能外散于他處,倘若心不專注,佛教的甚深義不可能通過叁心二意、東張西望而得到,因此,從最開始到結束之間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谛聽上師所講的言教,這就是靜慮度。

  平時聽課的時候,放下其他一切瑣事,這也是一種習慣。剛開始若經常這樣串習,每次聽課心就可以收回來;假如你總喜歡打妄想,想這個、想那個,那聽什麼法也記不住。其實,我們的心就像一個小孩童,開始時把他教育好的話,他的行爲始終會如理如法,但如果他聽課已習慣了心不在焉,則非常不容易改變過來。有時候上師在課堂上講了最重要的教言,結果有些人下課後一問叁不知,好像聽課時沒帶耳朵一樣,若問:“你剛才一個小時聽了什麼課?”“啊?反正上師講了一些。”“到底講了什麼內容?”“我想一想、想一想……哎,現在腦子一片空白,什麼也想不起來,改天再說吧!”這些人實在值得慚愧,原因就是當時心沒有專注,甚至上課時在本子上畫大象、駿馬。

  世間經常有這種情況,老師在上面講得熱火朝天、非常起勁,不聽話的學生卻在下面一直偷偷地畫蘋果,蘋果上有幾個眼睛……講完課時一個字也沒聽進去,那幅“巨作”倒完成了。這樣的學生,我以前上學時見過很多,希望大家不要像他們一樣,聽課還是要專心致志,盡量圓滿靜慮波羅蜜多。當然,作爲凡夫人,百分之百一絲不苟,一節課若有二十分鍾,二十分鍾全部專注,這也有一定困難。但不管怎麼樣,我們人總比旁生強,像鹦鹉那樣的旁生,經常訓練的話,都會說“嗡瑪呢巴美吽”,我們人想養成聞法專注的習慣,應該沒有多大問題。

  六、智慧度:“解疑問難題”。

  聽聞佛法時,若對某些法義産生疑問,則應向上師請教,或者道友之間研討辯論,以此遣除懷疑、邪見、增益(1),即是智慧度。

  其實藏傳佛教的辯論,在佛教團體中推廣很有意義。如果沒有進過辯論場,別人給你提一個法義上小小的問題,你可能臉都紅了,認爲在對你人身攻擊。包括現在有些道友做講記、弄稿子,旁邊一個道友說:“你不應該這樣做,應該這樣改下來。”他馬上面紅耳赤地爭辯:“你懂什麼呀!這是我的權利,你沒有資格發言。”其實別人是一番好意,完全是對事不對人,只要說得符合事實,你就當以開放的心態對待,這沒什麼不可以的。然而,有些人就像藏地有句俗話所形容的:“除了竈以外,沒有見過世面;除了母親以外,沒有看過外人。”尤其是從未進過辯論場的人,別人說一句就接受不了,立即怒目相向、口舌相爭,這樣沒有必要。

  佛教的真正意義,通過互相辯論才能深入領會,希望大家也不要聽完課以後,夾著書就跑了,應該互相探討一下。探討的過程中,開始可能有點不愉快,我最初參加辯論也是這樣,偶爾心裏不舒服,但十多年從來沒有吵過架,跟許多有智慧的道友,關于佛法的一個問題,也能聊得很晚,從下午六點直到晚上十二點,甚至半夜叁四點還在辯論。有時我到有些堪布家去,對一個問題開始爭論,今天弄不清楚,明天繼續……半個月以來都是這樣,直至把問題搞明白爲止,如此,這個問題至今還是印象很深。

  所以,學習佛法應像提煉純金一樣,一定要通過各種方式,將自己的疑惑在智者面前摧毀無余,對于佛陀所講的邏輯推理至高無上,生起一種穩固的定解。否則,你什麼都沒接觸過,認爲自己的分別念千真萬確,結果通過正理一觀察,如同紙上倒水一樣馬上就爛了,你自以爲無堅不摧、顛撲不破的智慧,根本經不起任何觀察。

  因此,聽完課以後,大家輔導時一定要探討,探討過程中不要生氣。別人針對的是法義,又不是針對你,有什麼可氣的?現在很多居士研討的時候,只是不經意的一句話,從此之後,在彼此心裏永遠留下一道傷痕,見面再也不打招呼了。哪有這樣的!我們在辯論場中,經常用最尖銳的語言有意無意地攻擊對方,比如,我明知他懂這個道理,卻用最尖銳的語言破他的觀點,令其招架不住,雖然不是挖苦別人,但依此方式可以觀察他的智慧,這種現象在辯論場上不計其數。可是有些道友沒有上過這樣的“戰場”,完全像紙老虎一樣,一捅就破,一破就生氣,這非常沒有必要!

  以上講了聞法時的六波羅蜜多,大家務必要具足。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略論》中說過:“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學,其力尤大。”

  其實修行也要觀察自己具不具足六度,如果不具足,說明修行不如法。漢地藕益大師講了,念佛亦當具足六度:念佛時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念佛時不起貪瞋癡,即大持戒;念佛時不挂懷是非人我,即大安忍;念佛時不間斷、不夾雜,即大精進;念佛時不隨妄想馳逐,即大禅定;念佛時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如此稱之爲真念佛。

  放生也可具足六度,例如,放生本來是無畏布施,同時還具足財布施、法布施,這是布施度;從小乘來講,不害衆生就是持戒,從大乘來講,直接間接利益衆生就是持戒,在放生過程中,既不害衆生也利益了衆生,這是持戒度;放生時忍耐嚴寒酷暑、艱難困苦,以及他人的謠言或攻擊,這是安忍度;不管再怎麼辛苦、再怎麼勞累,每年春夏秋冬不間斷地放生,這是精進度;放生過程中,沒有什麼其他目的,只是一心一意想讓衆生離苦得樂,這是靜慮度;通過念咒語、念經文加持所放衆生,爲其播下解脫種子,或者以叁輪體空的方式來攝持放生,這是智慧度。

  按照阿瓊堪布的觀點,不但聞法者應具足六度,傳法者也同樣如此:不懷有求得名聞利養的奢望而講經說法,即是布施度;對他衆沒有冷嘲熱諷、不屑一顧等行爲,即是持戒度;自己能接受甚深法義,聞法者屢屢詢問也不嗔不惱,即是安忍度;日日夜夜講經說法,不厭其煩,即是精進度;心專注佛法的詞句和意義,即是靜慮度(講法者肯定具足禅定度,心若沒有專注,一堂課肯定講不下來。聽法與講法比起來,講法時更容易專注。聽法則不像這樣,身體雖在聞法行列中,心若一直雜念紛飛,非法的念頭此起彼伏,除非別人有他心通,否則根本看不出來。所以,聽法者像芒果一樣有四種類型,有些人外表很專注,內心也很專注;有些人外表特別專注,一直盯著法師,心卻早跑到外面去了……然而,講法者如果稍微不專注,口中無法滔滔不絕地講出來);通過叁輪體空、如夢如幻的境界攝持講法,令弟子聞思有所長進,即是智慧度。

  總而言之,不管聽法、講法,還是放生、念佛,做什麼樣的善事,都應當具足六波羅蜜多。

  丁叁、依止其他威儀:

  作爲聽法者,還要認真依止其他威儀。如《毗奈耶經》雲:“不敬勿說法,無病而覆頭,持傘杖兵器,纏頭者勿說。”其中講了對幾種人不能傳講佛法,我們也應依此觀察,看自己是不是合格的法器。

  對哪幾種人不能傳法呢?

  1、不敬:對不恭敬的人,不能說法。世間人學習文化知識,尚且要懂得尊師重道,出世間佛法更需要恭敬才能獲得。

  2、無病而覆頭:除非是有病而特殊開許,沒有病的話,以披單等蓋著頭的人面前,不能傳講佛法。

  3、持傘:天氣炎熱或者下雨時,撐著傘聽課也不行。當然,如果上師特殊開許倒可以,否則,不管太陽再強、雨再大,也最好不要持傘。以前上師如意寶講經,大家在草地上聽課時,有時上師開許持傘,有時不開許,故意讓弟子苦行。記得以前在五臺山東臺頂,上師如意寶講《文殊大圓滿》,有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當時上師不開許打傘,說:“現在是夏天,小麻雀在外面都不會凍死,你們最好不要打傘,也不要用披單蒙頭。這樣聽法,象征著對佛法的恭敬!”于是大家全身淋透,一直在那裏聽。現在人可不是這樣,上師講法的時候,若下大雨卻不讓打傘,肯定抱怨連天,覺得上師太不慈悲,孰不知這是對佛法的恭敬。

  4、持杖:拄著拐杖。5、持兵器:手拿兵器。都是不恭敬的行爲。

  6、纏頭:纏著頭的人面前,也不能講法。

  《入行論》雲:“無病而覆頭,纏頭或撐傘,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說法。”這個偈頌跟《毗奈耶經》的教言基本上相同。

  所以,聽法一定要規規矩矩、如理如法,否則過失非常大,甚至會成爲墮入旁生之因。以前也講過,這樣來世會轉生爲鹦鹉(2)。漢傳佛教的《梁皇寶忏》中也說:“聞說法語,心不飡采,後生長耳驢中。”意思是說,聽到了正確的道理,心裏不以爲然,嗤之以鼻,不想依法修正自己,這種人將來要去做習性倔強的長耳驢。又雲:“聞說法語,于中兩舌,亂人聽受,後墮耽耳狗中。”聽受佛法時心不專注,甚至在下邊說叁道四、交頭接耳,一會兒發信息,一會兒吃瓜子,一會兒偷偷地聊天:“哎,最近身體怎麼樣?來來來,我們開個“小會”,那邊講什麼不要緊!”——我們學院是正規佛教道場,一般沒有不如法的現象,而外面人在聽法的過程中,通常會有很過分的行爲。如此擾亂他人聽法,將來會墮爲耽耳狗(3)。《賽美經》中還記載,佛陀在世時,有個人假裝聽了叁年的法,表面上一直規規矩矩,可是心不誠,始終懷有殺生、偷盜等惡念,最後墮入地獄,感受寒熱等苦。其實聞法對每個人來講,是希望自他得到利益,並不是想依此墮叁惡道,故而務必要如理如法。

  以前講《叁戒論》時也講過,對具不如法行爲的二十六種人,譬如穿鞋的、戴帽子的、持傘的、持武器的,比丘不得說法,否則犯惡作罪(4)。可是,現在有些人真的不懂,個別法師講課時,自己戴個小小的帽子,下面每個人也戴一個帽子。假如法師是位比丘,那麼有多少個人,就産生多少個惡作罪,這非常不值得。還有些地方的人穿著鞋聽課,也是需要遮止的。這並不是藏傳佛教標新立異,而是《毗奈耶經》的觀點。

  可惜很多寺院的法師,沒有正規地聞思過,對這些道理不一定懂。所以,現在有這麼好的因緣,希望法師也好、居士也好,一定要好好學習。有時候看一些信衆的行爲,就能推知他有沒有聽聞過佛法,如果行爲很有規矩、修行很有次第,此人肯定以前聞過佛法。而有些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從來沒有聽過法。所以,聞法時調整威儀非常重要,不要依靠佛法來造惡業。

  這以上講了不能做的一些行爲,下面講應當做的行爲:

  《本生傳》中雲:“坐于極下地,當具溫順儀,以喜眼視師,如飲語甘露,當專心聞法……”

  要怎麼樣做呢?

  “坐于極下地”:傳法上師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聞法弟子應坐得比上師低,不能與上師平起平坐,也不能讓上師坐在矮矮的小凳子上,自己則坐在高高的豪華沙發上。現在有些人聽課時,把電腦或電視放在地上,自己在高大的椅子上,居高臨下地接受佛法,看起來很不舒服。雖然那不是真正的上師,但上師的圖像在裏面,還是要有一種恭敬心。

  以前法王如意寶在大經堂講法時,一部分道友坐在左邊臺階上,位置比上師高,上師顯現上很不高興,批評道:“你們都坐得比我高,那我沒必要傳法了,你們給我傳法吧!《毗奈耶經》是怎麼講的,你們沒有看過嗎?統統給我下來!”

  因此,外面的道友依靠電視聽法時,如果有條件,最好是坐在地上。但若腳不方便、身體不太好,或者房子實在特別小,沒有地方坐,個別人坐在沙發上也可以。大家在學習過程中,我經常觀察過失和功德,看你們行爲如不如法,有沒有戴帽子?有沒有穿鞋?坐得怎麼樣?……這些都要值得注意。

  “當具溫順儀”:聽法時應具足溫順、調柔的威儀,杜絕暴躁、不如法的行爲。

  “以喜眼視師”:以歡喜的眼神看著上師。但也不能過于歡喜,一直咧著嘴笑,上師在那邊講課,你在這邊嬉皮笑臉,甚至還對上師使勁招手——上師正在講課,招什麼手啊?你如理如法地在下面聽就可以了。

  “如飲語甘露,當專心聞法”:猶如飲用甘露般接受法義,津津有味地專心谛聽。

  《父子合集經》(5)中有一句話:“善巧方便說法師,能示真實無爲道,志求寂靜菩提者,應當恭敬常親近。”這個教言我非常歡喜。具有善巧方便的善知識,能宣說真實的無爲道,作爲志求寂滅菩提的人,務必要以歡喜心、恭敬心長期依止,斷除一切不敬的威儀。

  本來還有好多內容要講,但時間不夠了,算了,只好讓它永遠消失在我智慧的法界中了,好可惜噢!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1)增益:本來不存在的東西,卻以分別念妄執爲存在。

  (2)《極樂願文大疏》雲:“尤其是在聽法時,如果沒有聚精會神、洗耳恭聽,那麼必將猶如在覆口的容器上注水一樣,任何法義也無法銘記于心。如果在此時說绮語,則成爲自他聞法的障礙,經中說此爲舍法罪業,將轉生爲鹦鹉。”

  (3)耽耳狗:聽到一點動靜,就不分青紅皂白地狂吠亂叫,攪擾四鄰不安。

  (4)《叁戒論》雲:“二十六種說法聚:聽者立臥己低坐,前行自行道邊緣,覆頭手抄披單者,拊肩抱項戴頂髻,戴帽冠鬘纏頭者,乘象馬與轎車者,著履拄杖持蓋者,持兵器劍弓箭者,披甲者前不說法。”

  (5)《父子合集經》:二十卷,宋朝日稱等奉诏譯。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十叁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