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課
思考題
59、了解道次第對我們來講有何必要?請引用公案進行說明。最終可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60、你對《前行》這部法是如何對待的?請用具體行爲加以描述。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61、有些人認爲:“佛法的內容應該創新,如果古往今來都是那一套,則無法吸引新新人類。”對此你怎麼樣看待?
62、共同前行與不共前行的差別,有哪些不同的解釋?請一一列舉。
63、八無暇是否僅僅爲藏傳佛教的說法?爲什麼?請引用佛經的教證,詳細說明何爲八無暇。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前面講了聞法該注意哪些事項:怎麼樣發心?怎麼樣如理谛聽?今天正式闡述“所講之法”,即整個修行次第。
我再叁地強調過,《前行》文字上雖然簡單,但其內容相當甚深,必須要下一番功夫,才能生起穩固定解。這樣的定解,修任何法都必不可少。所以,大家應將其內容反反複複貫穿于心。
這個道次第,對每個人而言非常重要。現在藏地、漢地的很多上師,依靠各種善巧方便攝受弟子,弟子的愛好、意樂雖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怎麼樣,都應先把佛教的基本知識搞懂,只有打下牢固紮實的基礎,一輩子的修行才不會顛倒。
記得阿底峽尊者來藏地時,曾將從人身難得到往生法之間的道次第,秘密傳授予仲敦巴。仲敦巴不解地問:“爲什麼您對其他弟子傳授密咒,而對我傳這個道次第呢?”尊者回答:“除你之外,我沒有找到可以托付這個法的人了。”以此緣起,仲敦巴成爲繼承阿底峽尊者之後的法主,弘法利生事業極爲廣大。
還有,噶當派普穹瓦尊者曾問金厄瓦尊者:“一種是通達五明、具足五通、獲得八大悉地,一種是道次第在心中生起,您會選擇哪一個?”金厄瓦尊者答道:“不要說道次第在心中生起,甚至僅僅是産生“道次第確實如此”的勝解,也應當選這個。過去我們曾無數次通達五明、具足五通、獲得八大悉地,然而都沒有脫離生死輪回。如果獲得了對道次第的定解,則必定能從輪回中解脫出來!”
因此,我們濁世衆生不應先高攀大法,務必要從加行修起,一方面了解它的法義,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引導一個一個地修。比如修“人身難得”時,心裏産生一種定解,的確感到:得個人身不容易,尤其能學習佛法的人身更爲罕見,既然自己有幸得到了,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利用它不斷地精進修行。每個人若能發起這樣的心,修行勢必會善始善終。
大家應當追隨前輩大德的足迹,他們是真正的利根者,顯現上仍按照道次第修持,勤奮努力地完成了道業,那我們這些業力深重、煩惱熾盛的凡夫俗子,又怎能不對加行下一番功夫呢?若想再過幾十年道心不退,關鍵要看現在的功夫。無始以來我們的煩惱根深蒂固,以短暫的時間,蜻蜓點水般地修學一點法,不可能馬上獲得利益,因此,一定要先完成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的修行。
今年學習《前行》,我對大家理論上的要求不是很高。什麼是八無暇?什麼是十圓滿?六道輪回的狀況怎麼樣?……理解起來並不是很困難,不像學因明和《俱舍論》那樣複雜。但你們修加行時一定要重視,這不是在字句上劃就可以了,關鍵要在心裏産生定解,對每一個引導文生起不退轉的信心。
曾經有一次,堪布阿瓊到上師那裏去,上師問他最近修加行的進度如何。他回答道:“我不敢說已如理如法地圓滿修完了四加行,但較有把握的是,我從很小就對世間的榮華富貴看得比較淡。特別是現在,上師您的加持讓我從道理上明白了世間幻象的不實本質,因而我不用刻意去修持什麼出離心,它自然而然就能生起。同時,對叁寶的信心與日俱增,基本上自己能做到心口不異。我已明白菩提心是大乘道的基礎,因此平日裏無論碰到怨親近疏,都能把他們視爲生生世世的母親,發自內心地希望他們離苦得樂。”
上師聽後高興地說:“能這樣當然再好不過。但值得一提的是,依修持加行之力而生起的少許善心,若不經過反複串修,則很容易退失。暇滿難得等每種加行的體相、條目、次第,應該將其全部谙熟于心,且牢牢印持不忘。如此說來,你最好能把《大圓滿前行》完整背誦下來!”于是送給他一本《前行引導文》的法本。堪布阿瓊依教奉行,沒有跟上師討價還價——“我很忙,我很累,我最近身體不好……”,而是將之全部背了下來。上師得知後特別高興,對此非常贊歎。(我們有些人不要說背這麼大的論典,讓他背一部短短的《親友書》,也會講半天的理由來推脫。)
藏傳佛教有很多修行人,《前行引導文》可一字不漏地背下來。當然,若要做到這樣,對《前行》的文字肯定要下功夫,如果下了功夫,那一輩子不會輕易忘記,裏面的內容什麼時候要用,什麼時候即可浮現于心間。否則,光是聽聽課,過後把法本扔到一百公尺以外,從此再也不看了,或者兩叁年前翻過一遍,其後連碰都沒碰一下,那不要說把裏面的教言牢記于心,就算背一個教證,也會很費勁。
我們學院的很多堪布,對《大圓滿前行》非常熟悉,有些人基本上能背下來,有些人雖無法將字字句句倒背如流,但對裏面的內容特別熟,無論提到哪一則公案、哪一個教證、哪一段文字,都知道是在哪一處講的。就我個人而言,與《前行》的因緣也非常深,最初學佛時,學的就是這部法。當時我把所有教證、公案都抄在日記本上,一邊修加行一邊在中午背誦,因此,這本書的教證和公案,我全部都背過。雖然沒背過通篇內容,但哪一個科判中講了什麼樣的公案、什麼樣的教證、什麼樣的道理,自己記得很清楚,華智仁波切的這些智悲精滴經常浮現在腦海中。
然而,很多人對前行的重視度不夠,只是把法本供在佛堂上,或者看過一遍就不看了。還有些人就像看《水浒傳》、《西遊記》、《紅樓夢》一樣,躺在床上用一個晚上把《大圓滿前行》全部翻完,然後將法本放入書架,永遠再也不看了,這是絕對不行的。像堪布阿瓊那樣的大成就者(1),都要花功夫把《前行》背下來,那我們這樣的凡夫人,若對此法不予以關注,恐怕無法得到真實加持,許多境界不一定生得起來。
現在很多人雖然世間法方面挺有能力,比如在電腦、醫學上,許多事情手到擒來,在自己的行業領域中,做什麼都不費吹灰之力。學院有些道友也是這樣,後天雖未學過很多技術,但對電腦的有些故障,稍微“入定”一會兒,就能發現出了什麼問題,弄一弄就好了,我都覺得很稀有。但學《大圓滿前行》會不會這樣?能不能一下子契入法義?我還不敢說。
有些人認爲:“藏傳佛教不管哪個教派,薩迦派也好、格魯派也好,在宣講加行時,都是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爲什麼沒有創新呢?若發明一個新的次第,那就最好不過了。”這種想法特別幼稚。其實大德們完全知道,衆生要想獲得聖者果位,需要經過什麼樣的修道。因遵照這些要求去行持,往昔無數衆生獲得了聖果,今後仍然會如此。我遇到過許多老法師和老修行人,他們的教言完全一致,都再叁強調不要忙著修大法,先應該把加行修好,而沒有說不用修加行,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地方,然後從最高的地方往下來。尤其是一輩子不離佛法的那些大德,一個個都贊歎修加行的重要性,只有把加行修好了,最終才不會墮落,並能獲得真實成就。
同時,在修加行過程中,以虔誠信心祈禱上師也必不可少。華智仁波切爲什麼將本論稱爲《普賢上師言教》?“普賢上師”實際上是華智仁波切的上師——如來芽尊者,由于華智仁波切對自己的根本上師非常恭敬,有極大的信心,認爲他與普賢王如來無別,故稱之爲“普賢上師”。在藏地,具信弟子一般都不敢直呼上師尊名,比如,很多辯論場中把無垢光尊者稱爲“法身龍欽饒降”,竹欽派堪布嘉貢賢嘎(2)的弟子稱上師爲“金剛持賢嘎仁波切”。因此,對傳承上師有摯誠信心很重要,否則,像看小說一樣對待《前行》,從來也沒有祈禱過傳承上師,這樣無法開啓智慧之門。
在佛教中,始終強調信心和悲心不能離開。傳承上師及其所留下的法本,加持力不可思議,是諸佛菩薩的智慧結晶,我們既然有緣接受,就應對諸佛菩薩、傳承上師有不共的虔誠信心,這是“信心”。同時要想,我們現在因福報現前,遇到這麼殊勝的善知識和大乘教言,而身邊千千萬萬的可憐衆生,始終沈溺在無明愚癡的輪回苦海中,于是對他們生起極爲強烈的悲心,希望有朝一日能解救他們,將所得的大乘教義與他們分享,而不是自己一個人獨吞,願叁界衆生普沾法雨,這是“悲心”。以這兩種心來聞思或者修行,自相續會逐漸滋潤調柔。反之,假如沒有對諸佛菩薩的信心和對六道衆生的悲心,縱然剛開始學佛時,什麼都記得清清楚楚、說得明明白白,可是到頭來,弘法利生的事業不一定能展得開。
學習佛法並不是智力比賽,而是要將法一點一滴地融入內心。其實,內心的境界可從外在的身語意上表現出來,倘若一個人內心寂靜調柔,那身語也會呈現出甯靜的姿態。無論住在甯靜的寺院裏,還是喧囂的鬧市中,若一直保持這種心態,生活上會如行雲流水般灑脫,不論到哪裏去,都不會被紅塵中的障垢所染汙,誠如《華嚴經》所言:“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那個時候,哪怕是深居山林,以老虎、豺狼爲伴,或者身入紅塵,到了茫茫人海中,你怎麼做都是在饒益衆生,因緣成熟時可爲衆生開演殊勝妙法。
假如對弘法利生有希求心,何時都會有弘揚佛法的因緣。當然,這也…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十四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