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課
思考題
88、解釋頌詞:深寂離戲光明無爲法,吾已獲得甘露之妙法,縱于誰說他亦不了知,故當默然安住于林間。
89、佛陀和高僧大德利益衆生的主要手段是什麼?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只是呆在大德身邊可以嗎?爲什麼?請引用公案說明此理。
90、什麼叫做聖教空世?轉生于此的衆生,是否根本聽不到佛法?請說明理由。
91、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爲何又叫普賢密意聖教?它會住世多長時間?請具體說明各個時期的特征。
92、何爲五濁惡世?你對此有哪些體會?在這種環境中,你打算如何修持佛法?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接著講五種他圓滿的第二個。
己二、佛已說法:
佛陀雖已出世,但若恰巧趕上佛沒有說法示道,而安住于入定境界中,那盡管佛陀在世,也不會有正法的光明,衆生依然不懂取舍之理,如此與佛未出世幾乎無有差別。
有些佛雖然來到人間,但因衆生福報不夠,佛長時間入于等持,或者暫時沒有宣說佛法,在這種情況下,衆生就得不到真實利益。比如,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因地時曆經叁大阿僧祇劫,積累廣大的福慧資糧,最後在尼連禅河畔苦行六年之久,方于印度金剛座菩提樹下現證菩提。然而,佛陀成道後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爲法,吾已獲得甘露之妙法,縱于誰說他亦不了知,故當默然安住于林間。”(此教證在《方廣莊嚴經》,亦即《廣大遊舞經》中也有。)佛陀證悟的境界具有五種特點:1、甚深:本體無相;2、寂滅:自性無思;3、離戲:遠離一切常邊;4、光明:遠離一切斷邊;5、無爲法:遠離一切是非等諸邊。佛已獲得猶如甘露般的這五種境界,能治療八萬四千煩惱疾病,可由于它太過甚深,對任何衆生揭示都難以了知,所以,佛陀安住在鹿野苑林中,七七四十九天沒有講法。龍猛菩薩在《寶鬘論》中亦雲:“此法甚深故,知衆難領悟,故佛成道已,默然不說法。”如果我們恰好轉生在那時,即使得了一個短暫的人身,佛陀也已經出世,但佛陀並沒有說法,佛法對自己有沒有利益呢?並無真正利益。
後來,大梵天、帝釋天依前世的殊勝發願,前者在佛前供養千輻金輪,後者供養松石曼茶和右旋海螺進行祈請,佛陀才開始給五比丘爲主的有緣衆生,先後在鹿野苑、靈鹫山、廣嚴城等處轉了叁次*輪。因此,從這個道理可知,縱然佛陀已出世,但若沒有說法,衆生也難以得到受益。
我們平時念誦的偈頌中有一句是:“無上救護即法寶。”法寶是什麼呢?就是救護衆生之法。要想救護衆生,必須生起佛法的智慧,以此才能遣除無明黑暗,治愈自他的煩惱疾病。而若想生起佛法的智慧,現在務必要修行。當然,修行時不能像有些道場所提倡的,什麼前行都不需要,直接就趨入最高修法。比如密法的直斷、頓超,在整個修行次第中至高無上,可是自己根基還沒成熟的話,上面砌得再高,對你幫助也不大。
所以,對于《前行》的每個道理,大家應該反複思維。例如,佛未出世對衆生無有利益,字面上看似簡單,實際上真正生起這樣的定解,是極爲困難的。若能對此有深刻的認識,自相續就會慢慢調柔。好比春天種莊稼一樣,只有把地耕耘好了,種下青稞或麥子,很快的時間才會成熟;反之,假如地既沒有平好,也沒有開墾,又沒有灑水,就算把最好的種子播下去,也不可能發出苗芽。我們修行也是如此,必須先耕耘自己的心田——對基本道理再再修持,直至得到感覺爲止。至于入無想定、觀風脈明點,或觀修精脈、血脈、中脈是什麼顔色、粗細如何,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可先暫時不談。暫時要談的是什麼?就是最基本的人身難得。自己要真正懂得:“無常的到來那麼快,人身又是如此難得,因此一定要修行!”這並不是別人說的,而要發自內心時時有這種理念,只有這樣,一輩子的修行才會成功。
《悲華經》中說:“投生爲人極難得,逢佛降世極難得,于善法心生好樂(1),發起善願亦極爲難得也。”我非常喜歡這個偈頌。我們每個人務必要記住:投生爲人、值佛出世、對善法心生喜樂、發起善願,這四者確實相當難得。雖然口頭上誰都會說,可這樣的感受,你們能不能生起來,還是有待觀察。若能明白自己在那麼多暗劫中,今生值遇佛陀出世的明劫,實在非常不容易;佛陀雖然出世了,但佛法住世十分短暫,自己不早不遲正好遇上了,則更爲不容易。若有如此想法,說明你對加行還是有比較好的認識。
不僅佛陀不傳法對衆生無有利益,就算是諸位持教大德,如果沒有展開正法的講聞事業,也很難以直接利益衆生。因此,若要幫助衆生、利益衆生,就一定要講經說法。我經常想:與法王如意寶同一時代的很多大德,藏地也好、漢地也好,其內在證悟非常了不起。但這些境界相當高的人之中,有些不知道是什麼緣起,一生中幾乎沒有廣傳佛法,也沒有廣攝弟衆。盡管這麼了不起的開悟者哪怕住世一天,對全世界也能帶來和諧快樂,對衆生也有無比利益,但從直接利益他衆的角度看,每天跟在他旁邊的有些人,好像並沒有通達他的境界,基本上沒有真實證悟。所以,作爲高僧大德,沒有以佛法饒益衆生的話,就跟佛陀沒有說法無有差別了。
如今,佛陀的教法雖未隱沒,但若缺少善知識的傳授與引導,對許多道理,我們不一定會懂。就如同教育廳允許在各地辦一些學校,可一個老師都沒有的話,鄉村裏的孩子就算有這麼好的機遇,也依然難逃文盲的命運。爲什麼呢?因爲沒有老師來講課,孩子們不可能無師自通。且不說佛法這麼深奧的內容,就算是開車、畫畫,沒有老師帶著的話,恐怕也很難自學成才。因此,現在各大寺院、佛教團體中,一定要請利他心強的人來傳法,如果沒有這樣,對衆生的利益將微乎其微。
舉個例子來說:美德嘉那尊者,是印度極爲著名的大班智達。他有一次經由神通得知,自己過世的母親已投生爲青蛙,被困在藏地一戶人家的竈石中,正感受著無量痛苦。(孤獨地獄的衆生因業力不同,受苦方式也不相同。像懸崖或海裏的石頭中,就有許多有情轉生其中。)于是爲了救度母親,他不顧年紀老邁,且需由翻譯伴隨,翻山越嶺千辛萬苦地從印度趕到西藏。當時隨同前往的,還有另一位班智達——察那忍摩。
正當他們越過尼泊爾和西藏的分界線時,不幸的是,他的翻譯竟患急症死了(也有說拉肚子而去世)。他們兩位班智達都是印度人,一點藏語都不懂,察那忍摩只好修奪舍法,轉生爲藏地的榮索班智達;而美德嘉那尊者,則孤身從西藏漂泊到康區,最後終于找到了那戶人家。
在那間房子裏,住了一個老婦人。由于語言不通,他只好在那家打雜當仆人,沒有人知道他是印度最博學的班智達。老婦人讓他天天放羊,擔負著最艱辛的雜役,甚至坐在他身上擠牛奶,以代替坐墊。這樣過了很長時間。
那個老婦人信仰佛教,經常外出尋找上師。美德嘉那尊者就在她家提了一些詩,其中一首的大意是:“天空皎潔的月亮在某人家中,但某人卻不知,反在他處尋找水月。”意即像他這樣明月般的印度大班智達,正好住在她家裏,她卻根本不知道,還整天到處找水月般的相似善知識。(記得《藏文文法》中有這首詩。)
關于尊者的後來,曆史上有兩種說法:
一、他爲了救度母親而忍受了一切苦難,最終成功地超度了母親。要離開的時候,他通過神通發現,當地的山馬上要崩塌,于是用蹩腳的藏語警告老婦人和鄰居們盡快離開。
老婦人早就覺得他的行爲超越一般人,絕不是普通的流浪漢,于是聽從他的勸告,把家當都馱在牛背上,跟他一起離開了村子。但其他人都想:“那麼高的一座山,怎麼可能塌下來?那人連藏語都不會講,一定在胡說!”沒想到第二天,果如尊者所言,整座山塌了下來,將村子埋在了下面。據說在石渠滇闊附近,山崩塌的裂縫至今仍清晰可見。
二、尊者的一位弟子恰羅紮瓦,得知尊者在那裏,就迎請他到寺院作了小範圍的講法,之後尊者便示現圓寂。
美德嘉那尊者生于藏地前弘期與後弘期的交界之時,在當時非常著名。他不但是阿底峽尊者的上師,據曆史記載,格薩爾王也依止過他。他來到藏地以後,好像宣講過《俱舍論》,後來藏文學得不錯,還寫了一些藏文文法方面的書,這些法的手抄本至今仍流傳在那一帶。但縱然是這麼了不起的大成就者,沒有傳法的話,不要說整個藏地沒有得利益,甚至是他朝夕相處的那戶人家,也沒有得到什麼法益。
曆史上還說,當他接近離開時,因爲做了很久的仆人,那家准備給他付“工資”,結果他什麼都不要,只要那個竈石——那家肯定高興壞了,一塊石頭就把他打發了。他把竈石帶到別處去,給它沐浴、供燈、念誦,最後不但是轉生爲青蛙的母親,還有跟青蛙一起的無數小蟲,也都超度到清淨刹土去了。他來藏地救母的任務倒是完成了,但除此之外,並沒有大範圍地廣利有情。
後來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正好路經那一戶人家,發現那家有梵文寫的詩,其文筆跟印度美德嘉那上師的非常相似。于是他到處打聽,得知他上師曾來過這裏,但整日被人役使放牧,未能以正法廣利有情。聽到此事後,尊者不禁感慨萬分地說:“嗚呼,你們西藏人的福報實在太淺薄了!在我們印度東西兩方如群星般的班智達中,無有一人能勝過美德嘉那大師。”(這樣的一位班智達,竟被當作擠牛奶的坐墊!)說到這裏,他情不自禁地雙手合十,流淚滿面。
據說,阿底峽尊者准備示…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二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