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二十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現圓寂時,說道:“你們藏地人福報淺薄,我如果在這裏圓寂,可能藏地的大地承受不了,我還是回印度去。”他身邊有些人說:“應該承受得了。像無與倫比的菩提薩埵尊者,就是在藏地圓寂的。”尊者答言:“菩提薩埵雖然戒律清淨,但他智慧不如我,所以他跟我不相同。”有些人說:“應該可以吧。無與倫比的蓮花生大士也是在藏地示現消失,前往邬金刹土的。”尊者還是搖頭道:“蓮花生大士的成就雖了不起,但智慧也肯定比不上我,還是不行。”又有些人說:“應該沒問題。像美德嘉那那樣的大德,都是在藏地圓寂的。”尊者思索片刻說:“嗯,他還是很了不起。既然這樣,我就留在這裏吧。”

  其實,如果沒有譯師,有時候語言隔閡還是很麻煩的。曾經有位居士說:“我的上師非常慈悲,他每次笑眯眯的,我就感動得要命。但上師一直動嘴巴,我不知道在說什麼。”所以即使上師特別慈悲,有時也沒辦法跟弟子溝通。以前法王如意寶剛攝受漢僧時,沒有進行同步翻譯,偶爾在課堂上開個玩笑,藏族僧衆全部哄堂大笑,極個別漢僧左看右看,不知道在笑什麼。直到第二天我翻譯出來,他們才恍然大悟,但故事好像也不那麼精彩了。因此,譯師之所以被稱爲“世間明目”,原因也在這裏。

  假如沒有譯師和上師,雖然佛法很殊勝,上師的密意和智慧很高深,可末法衆生完全以自力接受不太現實。尤其是一些高僧大德,沒有講法的話,想利益衆生特別困難。我寺院有一位拉雪堪布,他八十多歲了,修行真的很好,聽說他小時候前往很遠的地方,依止了許多上師,對教理相當精通,但遺憾的是,寺院裏的人對他沒有特別重視。去年,我讓部分出家人在他面前聽了一個白玉派簡短的前行法,由于該法的持有者比較少,爲了傳承能延續下去,我算是強迫他們去聽,時間大概一個月。堪布年紀很大了,文字基本看不見,我就讓人打印特別大的字,在眼前把字稍微讀一遍,他馬上便了然于胸,一會兒用這個教證,一會兒用那個教證……我事後聽了一盤磁帶,感到萬分驚訝,這樣的大德竟被埋沒了這麼久,太可惜了。他講完以後,給我捎口信說:“非常感謝,這次給我這麼好的機會傳授佛法!平時我很想講一些《前行》、《入行論》,可惜實在找不到人。有時候看寺院裏的小和尚,行爲不太如法,應該給他們講些道理,可他們都不來聽。我也跟有些人說過:你們有興趣的話,我雖講不來甚深法,但關于修行方面、菩提心方面的,我這輩子也串習過,還是有一些感覺,可以給你們傳。但那些小僧人都不來。”

  我聽到之後,的確感慨良多:這個世間上,也許還有很多這樣的老修行人,他們相續中充滿悲心、慈心,有非常好的境界,可是很多人往往不屑一顧。人們追隨的是什麼?就是口頭講得非常漂亮、內容卻很空洞的東西。一點境界都沒有的人面前,弟子常常多如過江之鲫,而真正具實修實證的人座下,去求法的卻屈指可數。假如沒有求法的話,這些大德表面上只是一般人,根本無法顯露其內證功德。

  對我們普通人而言,上了七八十歲後,很多教理都忘光了,但有些老修行人真的不可思議。拿上師如意寶來講,他老人家接近圓寂時,雖然已有七十多歲,但傳法時不斷引用大量教證,如行雲流水般滔滔不絕。不信佛教的公務員聽了,都感到十分驚訝——“那麼多豐富的教證,法王全部能背下來,好精彩呀!”“哇,好可怕!”每個人有不同的感覺。這些老修行人的一輩子,不像我們一樣,每天看得多、聽得多、想得多,所有精力不專注于研究佛經論典,都耗費在無意義的瑣事上了,以至于腦海裏有一堆亂七八糟的知識,各種流行歌可以信口唱來,而佛法的甚深道理不一定顯得出來。

  所以,遇到真正的上師很重要,倘若只有法而沒有上師,修行無法趨入正途。當然,假如語言不通,則還需要一些譯師。我平時喜歡翻譯法本,有人說翻譯得太多了,但靜下心來想一想,現今畢竟時處末法,若能譯出一個好法本,令後人從中獲得利益,哪怕只有一點點收獲,我付出再多也值得。有時候觀察自己的發心,還是比較清淨的,所以不管別人說什麼,我都會盡心盡力多翻譯一些,在短暫的人生中爲佛法多做一點事,這樣得個人身也沒白費。

  總而言之,佛已說法非常重要。如今釋迦牟尼佛依次轉了四谛*輪、無相*輪、分別*輪,應機示現不可思議的身相,以九乘次第(2)法成熟解脫所化衆生。不但佛已說法,善知識也已說法,故第二個條件完全具足,大家應當生起歡喜心。

  己叁、佛法住世:

  盡管佛陀出世說法,但佛法住世很短暫,假設住世期已圓滿,教法、證法已湮沒,那麼就與暗劫沒有兩樣了。比如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再過幾千年便會消失,而彌勒佛還沒有出世,在這麼長的時間裏,前一佛陀的聖教已經結束,後一佛陀的聖教尚未出現,這期間就稱爲聖教空世。衆生若轉生于此,雖然出生在賢劫,但依然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大家一定要再叁思維,今生得個人身並不容易,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多數都不行持善法,真的對他們生起大悲心。這次我們有這麼好的機會,佛法大門一直長期敞開,有緣者隨時可以進入,假如沒有好好修學,一旦錯過了,以後就會很難以複得。

  要知道,倘若生于聖教空世,除了具有因緣的福德刹土中,偶爾有獨覺出世以外,根本不存在講聞修行。誠如《中論》所言:“若佛不出世,聲聞已滅盡,諸辟支佛智,從無依而生。”佛陀不出世、聲聞已入滅盡定的時候,諸辟支佛(3)在不依靠善知識的情況下,憑借前世修十二緣起的善根,即生于一座中獲得聖者果位,然後身體示現燃火、發光等神通,度化小部分有緣衆生。我們若轉生于此,會不會是獨覺的所化對象呢?誰都沒有把握,畢竟這個範圍很小。

  有時候看看,佛法的住世期其實很短,中間又有那麼多暗劫,假如在那時轉生,就連叁寶的名號也聽不到。從道理上再再思維之後,每個人應産生這樣的定解:“今生的機會確實很難得,所以我必須要修行!”這就是修行的一種境界。否則,你天天修拙火定,肚臍熱乎乎的,我覺得並不重要,你熱也好、冷也好,頭上有氣也好、有光也好,這些都沒有什麼,因爲燈泡也有光,夏天的陽焰也有氣,但並不是什麼成就相。不過,現在人特別顛倒,非要追求一種外相,才認爲自己成就了,而對人身難得生起定解,卻不覺得這很殊勝。所以,大家今後要換一種方式來思維,真正的修行是在加行中得到感應,這個很重要。

  那麼,佛法住世期到底有多長呢?拿當今釋迦牟尼佛的聖教來講,《月藏經》中說是兩千五百年(4);《賢劫經》說是一千五百年(5),即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漢地還有些法師說,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藏地普巴派、薩迦派、格魯派等,也有各自不同的觀點(藏地對普巴派的說法比較公認)。盡管種種說法不盡相同,但一般而言,世界上公認的是《俱舍論》的觀點,也就是說,佛法住世總共五千年。按世界佛教聯合會的推算,今年是佛曆2553年,這是小乘上座部的觀點,與《俱舍論》也非常相合。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其實又叫普賢密意聖教。爲什麼呢?因爲普賢如來的報身雪海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手中持的寶瓶中有一棵菩提樹,樹有二十五層葉子,第十叁層——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剛好對准普賢如來幻化的毗盧遮那佛之心間。故而,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因此得名。

  按照藏傳佛教的觀點,普賢密意聖教也是住世五千年。具體而言,

  1、果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個五百年得阿羅漢果的最多;第二個五百年得不來果的最多;第叁個五百年得預流果的最多。

  2、修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個五百年修戒學的最多;第二個五百年修定學的最多;第叁個五百年修慧學的最多。

  3、教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個五百年學經藏的最多;第二個五百年學律藏的最多;第叁個五百年學論藏的最多。

  4、形象期:五百年。只有出家人的形象,沒有清淨戒律,也沒有實修者。甚至到了最後,這種形象也難以維持。因爲衆生福報已盡,出家人剃頭時,刀沒辦法刮下頭發;袈裟染色時,染料也無法把衣服染成紅黃色。(有些法師認爲現在已過了形象期,這種觀點不太合理。依照我們的分析,還是《俱舍論》的說法比較對。)

  在最初的果期,也就是佛陀在世時,以及佛涅槃後不久,得果的人比比皆是。看過《百業經》、《賢愚經》就會明白,那時聽法後獲得聖果特別快,馬上就能得預流果、阿羅漢果。前不久有一位道友說:“那個時候證果這麼快,好羨慕啊!我也想馬上得阿羅漢果,您可不可以給我傳四谛法門?”我說:“現在肯定不行,因爲不是果期。”

  過了一千五百年之後,就是修期,主要以修戒定慧爲主。翻開那時的曆史,漢地禅宗、淨土宗中,大成就者特別特別多;藏地甯瑪巴等各大教派中,虹身成就、飛往清淨刹土的也不勝枚舉。而如今越是接近形象期,成就的人就越少得可憐。盡管現在不是真正的形象期,畢竟還有教法存在,人們受持經律論的教理,相續中可以生起悲心、菩提心,但跟佛陀時代衆生的根基比起來,還是很差勁的。

  佛法住世期共有五千年,按普巴派推算,現在已過了叁千五百年,或者近四千年之際,也就是說,正處于教期中。如果再過五百年,佛教恐怕就不是這樣的了。大家在漫長的輪回流轉中,今生有幸遇到佛法,這是相當不容易的。盡管眼下正值五濁惡世,但教法與證法仍存在于世,這說明聖教正法圓滿也已具足。

  那麼,何爲五濁惡世呢?

  1、時劫濁:指時代遭逢惡運,災難頻生。就拿財富而言,一會兒是世界經濟危機,一會兒是金融風暴,每天不是“刮狂風”,就是“下暴雨”,人們猶如水泡般的財富極不穩定,今天富可敵國,明天就可能一貧如洗。

  2、衆生濁:指衆生資質低劣,福報日減,苦多樂少。佛陀時代或在此之前,人們的身高、體力都非常殊妙,而現在,一年比一年不行了。有些道友以往在學院過冬,沒有任何問題,可如今走幾步路就喘得厲害,冬天一到就忙不疊地要下山,這也說明越來越濁世了。

  3、壽命濁:指衆生因惡業受報,壽命短促。佛陀在世時,人壽百歲並不稀奇,而今若有人活一百歲,好多新聞記者就扛著照相機、攝像機,“嚓嚓嚓”地使勁拍,覺得這是一個怪物。人們活到五六十歲,就認爲自己該“圓寂”了,趕緊要做好准備。昔日人壽可達二萬歲、八萬歲,但好景不長,現在已成了壽命濁。

  4、見解濁:指出家人善心越來越失壞。在過去,出家人自覺護持戒律,始終不離戒定慧叁學。而現今,誠如佛在《像法決疑經》(6)中言:“我滅度已千年後,惡法漸興。”經中還說,譬如有些出家人沒有參禅,反而自稱禅定功夫不錯,在衆人面前宣揚;有些不解佛意,卻執己所見宣說十二部經,還認爲講得很精彩;有些不修道德,專求財物,整日忙于做生意等,致使俗人皆輕賤叁寶……這些都屬于見解濁。

  5、煩惱濁:指在家人行持善法日漸退失。

  (當然,見解濁與煩惱濁,還有不同解釋方法,但此處暫以出家和在家進行區分、講解。)

  盡管現在五濁橫行、濁浪滔天,但教法證法並沒有真正隱沒,我們擁有如此良機,自己一定要行持善法。其實每個人只要把時間用上,行持善法誰都能做到。今天中午我家來了一位藏族喇嘛,他有79歲,曾是我父親的朋友,後來出家了。他跟我講了自己二十年的修行經曆:截至昨天,他共念了叁億遍觀音心咒,今天又在我面前發願,說還要再念一億。我問:“你叁億遍心咒念了多少年?”他說:“整整十七年。在此期間,有時候念得多,每天十萬遍左右,有時候到拉薩等地去,就念得少一點。我平時很少跟人接觸,還念了一萬遍《普賢行願品》……”他以前在我家鄉爐霍那邊,還是很出名的,我父親常講他怎麼打仗、殺牦牛、偷盜,所以我印象比較深。他也承認自己年輕時,不太相信因果,沒有一個不造的惡業,二十年前遇到一位上師,後又遇到法王如意寶,讓他一心一意念觀音心咒忏悔。如今叁億遍已經完成,今天又發願再念一億。我覺得人的心力確實不同,心力大的話,即使往昔造業比較深重,現在精進也不算太遲。

  總之,希望大家通過以上分析,真正覺得佛陀說法很難得,佛法住世更難得,現在自己各方面順緣具足,這是非常大的福分。有些人今天沒買到菜、做飯時沒有煤氣、需要的東西買不著、家裏出現一些事,就認爲自己違緣重重。其實這不值得大驚小怪,真正的大違緣,是佛教隱沒了,若如此,這個世界會暗無天日,我們來到人間也沒有意義。而如今並不是這樣,佛教的光明依然存在,關鍵要看我們接不接受,假如在自己的余生中,對佛法既聞思又修行,這樣得到人身才有價值!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1)樂:此處音yào,喜愛之義。

  (2)九乘次第:顯宗的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密宗的瑪哈約嘎、阿努約嘎、阿底約嘎。

  (3)辟支佛:又名中佛、獨覺、緣覺。

  (4)在此經《分布閻浮提品》中,提出著名的“五堅固”說。謂在佛法的流傳史上,每五百年爲一階段,共有五大階段。各階段所具之特征不同,即解脫堅固、禅定堅固、讀誦多聞堅固、塔寺堅固、鬥诤堅固。五個五百年,各具其中之一特征。

  (5)《賢劫經》雲:“佛涅槃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千五百年後,釋迦法滅盡。”

  (6)《像法決疑經》:一卷,譯者不詳,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內容敘述佛滅一千年後佛法衰變之相,並勸導修布施大悲行。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二十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