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節課
思考題
111、如果詳細觀察自相續,爲什麼說即使單單具足十八暇滿也有很大困難?請具體說明。
112、除了轉生爲獵人、妓女等以外,什麼樣的人也叫做業際顛倒?你是否屬于這一行列?
113、作爲一名佛教徒,大小乘的信念如何在相續中生起?假如這一點力所不及,那最起碼要做到什麼?你做到了嗎?
114、請引用比喻說明:暇滿人身極其難得。並細心體會此比喻的含義,以令自己生起暇滿難得之感。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繼續講“人身難得”中暇滿之自性:
通過以上學習可知,如果詳詳細細觀察自己有沒有遠離十六無暇、具足十八暇滿(八種閑暇、五種自圓滿、五種他圓滿),就會發現即便單單具足十八暇滿,也有相當大的困難。而在十八暇滿中,八種閑暇雖容易獲得,比如自己沒墮入叁惡趣,也沒有生于長壽天,依靠人而安立的四種閑暇也不難具足,但完整無缺具足十圓滿的人恐怕寥寥無幾。
爲什麼呢?
首先,從五種自圓滿來分析:盡管對大多數佛教徒而言,獲得人身、諸根俱全、生于中土並不難,但如果業際顛倒(變成妓女等低劣種姓,或不信因果的持邪見者)、不信佛教,那五種自圓滿中就只具備叁種了。如同車有四個輪子,倘若叁個輪子都具足,而前輪爆了的話,不可能在高速公路上奔馳。同樣,假如其他叁圓滿都具足,但相續中生起了邪見,或者不信仰佛教,那學佛一事也無法成辦。
退一步說,如果具足了四圓滿,業際顛倒與不信佛教中只有一者不具足,這行不行呢?也不行。尤其是生爲業際顛倒者,即使沒有造誹謗佛法、摧毀佛教等滔天罪業,但假設身口意叁門無惡不作、爲非作歹,或修行、念經、轉繞、朝拜神山等一切所爲只爲了今生利益,那雖然被稱爲賢者、智者,實際上也屬于業際顛倒之人。
我見過有些所謂的高僧大德,他們言談舉止中,關心的全是眼前的事情,一提到來世,臉上就流露出不在乎的神情,認爲即使來世存在,也不應該爲此奮鬥,而應當爲了現世奮鬥,如今有這種想法的大有人在。而作爲一般老百姓和普通信衆,多數學佛也是爲了求平安、家庭和睦、升官發財,所作所爲唯一貪執今生利益。若如此,即使你是大和尚,或者大居士、大施主、大慈善家,實際上也入于了業際顛倒之流。爲什麼呢?因爲你的目標只是今生,相續中不可能有出離心和菩提心。
在座的道友們,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每個人都想一想:自己學佛到底是爲了什麼?倘若只爲了今生保平安,逃避現實的一些困擾,或者沒有任何目標,在無記狀態中得過且過,從不希求來世解脫,這樣的話,就算你被公認爲了不起的智者大德,實則連十圓滿中“業際無倒”這一條也不具足。
這一點,或許很多人都難以避免,故務必要再再思維。這次講《前行》確實很重要,非常希望漢地信衆要懂這個道理。形象上的學佛、做法事,我們不大贊歎,我們贊歎的是成爲名副其實的修行人,否則,一生中全是爲了今生利益而奔波忙碌,這沒有太大意義。
上師如意寶常諄諄教誡說:“今生和來世相比起來,我更重視來世。雖不敢說百分之百是爲了來世,但大多數都是爲來世的解脫做准備。”所以作爲一個修行人,對來世的重視應當大于今世。你們不妨也看看自己:追求的目標是今生還是來世?在這二者之間,你打的是什麼符號?大于號、小于號,還是等于號?
“希求今生就是業際顛倒”這句話,對很多人來講也許是當頭一棒,理應值得深思反省。一個人若不懂得自我反省,就跟旁生沒有差別了,旁生除了吃草喝水,根本沒有思維辨別能力,可是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爲一定要觀察:“我出家這麼多年了,求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假如只爲了今生,那就是業際顛倒者,絕不能這樣。以後爲了來世的解脫,還是要做些准備,否則,只盯著人生幾十年,目光就太短淺了,應該想到:我是希求解脫者,名聞利養沒有什麼價值。
然後,從五種他圓滿來分析:五種他圓滿中,雖然佛已出世、傳講妙法、佛法還沒隱沒,但如果自己沒有皈入佛門,一種圓滿就不具足了;既然沒有皈入佛門,善知識慈悲攝受也就談不上,這樣一來,兩種圓滿都不具足了。五種他圓滿中若只剩下叁種,學佛絕不可能成功。
有些人雖已皈依佛門,被善知識也已攝受,可是心經常反複不定,一旦對法失去了興趣,天天靠外力來約束,也是不現實的,到了一定時候,你的“老虎皮”就會脫掉,顯露出原有的醜陋面目。因此,在座的法師也好、居士也好,內心中對法要有所認知,否則,整天都依賴上師或道友提醒,自己卻沒有堅定的信心,最終會不會從佛教團體中退出也不好說。
盡管你皈入了佛門,若只是表面上得點法,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很多人認爲,自己辦了皈依證、取了法名,在某某上師面前得過灌頂、求過法,就是實至名歸的佛教徒。其實這也不一定。爲什麼呢?因爲大乘法和小乘法並沒有落實到你的行動上,你內心中尚未生起這樣的信念。所以,你自認爲是佛教徒,也不一定是佛教徒。
我以前在某地坐出租車時,問那個司機:“你信不信佛教?”他說:“信啊,我很信佛教。”我說:“怎麼看得出來?”“你看,我車裏挂著觀音菩薩像,這說明我信佛。”我又問:“除了這個以外,你還有沒有什麼讓我相信的?”“沒別的了。反正我就是求觀音保佑,所以是佛教徒。”從嚴格角度來講,他並不是佛教徒,因爲他連觀音是神還是佛菩薩都不清楚,求觀音菩薩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讓自己多載些客人,每天多賺一點錢。
世間上這類現象比較多,包括出家人中,可能也有混飯的。有些人在社會上遇到種種挫折後,才加入佛教群體,但他對佛陀沒有敬仰、對輪回沒有出離心,這種人是不是佛教徒呢?只是名相上的佛教徒,實際上並不是。很多人喜歡說“真理永遠是真理”,但這個真理是名相上的,還是實際上的呢?如果是名相上的,那肯定不是真理。同樣,名相上的佛教徒,也不是真實的佛教徒,爲什麼呢?因爲在他相續中,大小乘的信念並沒有生起來。
從小乘角度來講,作爲真正趨入解脫道者,必須要了知輪回一切無有實義,如夢幻泡影,《法華經》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若有如是定解,則生起了無僞的出離心。當然,這種信念並不是口頭說說,而要從內心中真正發起,就像監獄裏的犯人想早日脫離那種環境一樣。我們在輪回中,無論是人道、天界,若能生起這樣的意念,才算真正發起了出離心。
只要能通達輪回虛幻不實,不管是依靠上師的教言,還是其他善知識的威力,什麼途徑都可以。從前有位出家人,跟一個幻化師是好朋友。有一次,他們在喝茶閑聊中,出家人對幻化師說:“我想看看你的幻術,能表演一下嗎?”幻化師不置可否,出去牽了一匹高頭駿馬,說:“你想要這匹馬嗎?我可以賣給你。”出家人一看,這馬果然不錯,忙問:“這麼好的馬,要賣多少錢?”(藏地很多出家人特別喜歡馬,就像現在有些出家人特別喜歡車一樣。)幻化師說:“你先騎一下試試馬的好壞,然後再談價錢。”出家人未加思索就騎上了馬,幻化師把缰繩遞給他,在馬屁股上使勁一拍。馬像箭一樣沖了出去,躍過高山谷地、草原河堤,穿越千山萬水,走了幾天幾夜,最後把他摔在了一個陌生的曠野上,頭也不回地消失在前方。
出家人跋山涉水,艱難地走出了曠野,來到了一個村莊。在這裏因爲人生地不熟,他當過乞丐、做過仆人,受過許許多多苦,像狗一樣流浪了許多日子。後來,他還俗和當地一位姑娘成家,生了叁個兒女,在飽嘗了無數擔心和折磨後,孩子們被漸漸養育成人。沒有想到,兒女稍大之後,個個都不孝順,不聽父母的話,令他非常苦惱。爲了照顧家庭,他還不得不出去打獵,全然不顧痛苦和罪過。就在這樣的歲月中,他漸漸變老了。
有一次,他照例上山去打獵。走了很久之後,在山坳裏發現一頭剛産下幼崽的母羚羊,身體十分虛弱、動彈不得。他非常無情地殺害了它們,然後以槍作爲拐杖,一瘸一拐地背著羚羊屍體往家走。
走到家的河對岸時,小兒子看見他帶著獵物回來,非常高興,一邊喊著爸爸,一邊興沖沖地跑過來,不慎一個失足從橋上掉了下去,立刻就被湍急的河水沖走了。哥哥、姐姐看見弟弟掉到河裏,趕緊跳下去救,結果也被河水卷走。妻子目睹這一切,大哭大叫,不顧一切地跳進河裏……眼看一家人轉眼間都被河水沖走了,他傷心欲絕、昏倒在地,不知過了多久才清醒過來。他倚著槍想站起來,卻又倒了下去。
就在這時,突然間他感覺像天亮般清醒過來,一看自己正在朋友家裏,拿著一根棍子,倒伏在地。幻化師笑著對他說:“起來喝茶吧。”他爬起來,發現剛才倒的那杯茶還是熱的。他感到十分驚訝,在短短幾分鍾的時間裏,竟然經曆了一生的坎坷和滄桑!他無法相信這一切,愣了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回想這些幻覺帶來的酸甜苦辣,他深深感到輪回毫無實義,生起了強烈的出離心,毅然抛開眼前的一切,一心一意隱入山中精進修行,最後成爲偉大的開悟者。
所以,依靠幻化可以認識輪回的本性。我看很多道友到了城市以後,特別喜歡看電視,通過電視裏的故事,他也許會認識到輪回的本性,也許反而産生貪心、嗔心等煩惱。不管怎麼樣,相續中真正生起出離心時,對世間一切的一切,名聲也好、地位也好、美麗可愛的對境也好,絕不會生起…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二十五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