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二十七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經像,廢4萬所寺廟,賜王公大臣充爲地宅,300多萬僧尼被迫還俗。佛教一時之間銷聲匿迹。

  唐武宗:下令焚燒皇宮內所有佛經,將宮中所供佛像皆深埋地下。令寺院停止講經說法。在全國共廢大、中寺院4600余所,廢小寺廟近4萬所,還俗僧尼約26萬人。

  後周世宗:雖沒有大量屠殺僧尼、焚毀佛經,但廢減寺院3萬多所,數萬僧尼勒令還俗,銷毀佛像用來鑄錢,以充實國庫。

  這幾個朝代的皇帝,跟藏地的朗達瑪滅佛差不多。他們一個人在一輩子中造的彌天大罪,非常非常可怕。像唐武宗,是唐代21位皇帝中唯一反對佛教的,他在位只有短短6年,卻因看不慣佛教而下令滅佛,如果當時科學發達,他可能會對全世界的佛教進行破壞吧。

  根據曆史分析,叁武滅佛與道教有關,一宗滅佛跟儒教有關。不過也有人說,滅佛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問題,這四次滅佛事件都如出一轍。由于之前幾個朝代大興佛教,如此加大了財政支出,使國庫空竭。遇到外患,僧尼不能出征打仗,平時也不用繳納賦稅,給社會帶來很多壓力。出家人本當艱苦修行,現在都坐擁大量地産,成爲了大地主,寺院經濟惡性膨脹。再加上皇帝認爲佛教是印度的外來文化,與漢地土生土長的宗教有沖突,鑒于種種原因,之後采取措施滅佛。

  爲此,宋代宗頤禅師也作過檢討:“天生叁武禍吾宗,釋子回家塔寺空。應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儉守真風。”意思是,天上降下來的叁武毀滅我們佛教,寺院和塔廟都被毀壞,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無家可歸,但究其原因,也是因爲昔日佛教備受推崇時,許多出家人不能安貧樂道,守持清淨道風,以至于爲今日種下了禍殃。

  禅師的這番話語,我們後學者不得不反思。現在有些出家人或修行人,知足少欲、生活簡樸,行持真正的佛法,這很值得稱道。但也有一部分人,遊手好閑、好吃懶做,對社會和佛教沒有任何貢獻,反而引發世人對佛教的誤解。作爲一個佛教徒,倘若自己行持善法,對國家、社會會有非常大的利益,即使沒能力做一些事,以清淨心發願的話,無形中也會給衆生帶來幸福安樂,這是毫無疑問的。反之,假如沒有這樣做,而是對錢財非常貪婪,從不守持清淨戒律,行爲也不如法,這種人泛濫成災的話,確實給社會帶來壓力。所以,大家在了解人身難得的同時,對曆史也有必要回顧,當前狀況要跟以前佛教毀滅的因素進行對比。

  剛才說一個人若造下大罪,多劫中不能從惡趣解脫。因此,獲得這樣的人身時,無論是行善還是造惡,主權都掌握在自己手裏。有些人說:“我沒辦法學佛,被家庭監視著、被單位控製著、被業力牽引著……”其實跟別的衆生比起來,你還是有自由的。假如你變成一個旁生,想行持善法也力不從心,但現在你有了寶貴人身,面對社會、家庭的壓力,肯定可以想出方法應付,關鍵看自己心力夠不夠。有一篇文章叫《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裏面就說了,一個成熟的人能掌握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必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同樣,未來快樂的鑰匙,也握在我們手中,關鍵看自己選擇什麼樣的方向。如果對因果循環深信不疑,則不會眼睜睜地跳入深淵,但有些人因爲環境、業力等的影響,對惡趣痛苦半信半疑,這樣一來,難免行爲中會有一些偏差。

  頌雲:“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造惡便是輪回錨,此身一切善惡之奴仆。”我們這個身體若行持供燈、磕頭等善法,它就是解脫之船,依此可離開煩惱和痛苦的生死大海,趨達解脫和涅槃的彼岸;這個身體如果造殺生等罪業,那麼它就是輪回之錨,會讓我們永遠在惡趣中不能解脫。此身就像是一個奴仆,可以把家裏打掃得幹幹淨淨,也可以弄得亂七八糟,所以,對于它的利害,我們不得不分析。人人都有一個身體,做任何事皆由它來實施,所以作爲身體的主人——心識,必須以正知正念來守護,看身體到底在幹什麼,始終要有這樣一種監督。

  我們因爲往昔的善業,如今獲得了暇滿人身,故一定要利用它,求得殊勝妙法的精華,《入行論》亦雲:“故應惜此身,獨爲修諸善。”除了修持善法外,身體做無記事、甚至造罪業,我們千萬要製止。雖然見身猶如怨仇是衆苦之源,然也應善加保護,因爲此身如果具足戒律長久存活,依靠它能作廣大福德。如雲:“雖見身如怨,然應保護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因此,行持善法之人,在世上就算住一天,也有很大的利益;而天天造惡業的人,倒不如早一點離開好,即使變成旁生也比現在強,至少不會像人一樣造惡業。很多人成天吃喝玩樂、貪圖錢財,在追求今生的衣食住行和世間八法中,無義虛度了寶貴人身。假如我們修行人也是這樣,一輩子中沒有好好行持善法,那麼在臨終時,只能手抓胸口、追悔莫及,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啊!

  當然,極個別人不知道前世後世存在,死時就像牦牛一樣,只有痛的感覺,此外對以前造業沒有後悔心,對後世的恐怖也沒有警惕心。其實有時看來,人類並不像所宣揚的那樣聰明,一些科學家和文學家自以爲有智慧,可他們連有沒有來世都不清楚,對未來的事情漠不關心,這樣的人會不會很聰明呢?可想而知。《入行論》也說:“既得此閑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我們獲得了這麼好的人身,如果沒有修持善法,再沒有比這更愚笨的了。別人騙你倒沒什麼,但若自己騙自己,哪有比這更過分的?遺憾的是,現在很多人因前世業力和後天教育所致,已經到了愚不可及的地步,非常可憐。

  在座的道友,如今獲得了信仰佛教的人身,理應生起歡喜心。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人身難得》中,專門講了以歡喜心來隨念人身(4)。說實話,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是否覺得在茫茫人海中,成千上萬的人不知後世存在,而幸運的是,自己對來世還是有點准備,雖不敢說修行非常好,但對造惡業有種恐怖感,看身邊人造惡業也覺得觸目驚心?如果有了這種感覺,就會知道珍惜這個人身,用它來渡越生死苦海。

  要知道,今生是決定永善或永惡的關鍵。就像孩子的讀書時代,是決定將來能否找到好工作的關鍵,我們現在也是如此,獲得暇滿人身的短短幾十年,可決定自己來世是永遠快樂,還是永遠痛苦。所以,大家要深深思索:如果今生沒有依靠人身得到堅固地(佛果),來世很難再獲得這樣的人身,一旦轉生于惡趣中,到時根本沒有正法光明,對取舍之處也懵然不懂,則很難從惡趣中出來,只會越來越向下墮入無邊深淵,故從現在開始就必須百般努力。

  觀想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加行發心、正行無緣、後行回向叁殊勝來攝持。即最初要爲利益天下無邊的衆生發菩提心;之後在觀想時,不一定非要閉著眼睛,你可以對法本再叁閱讀,最後自會産生定解。有些人正聽課時,覺得人身真的難得,但這種感覺就像黑夜的閃電般,很容易就消失了。堪布阿瓊也比喻道,如同在火裏燒得通紅的鐵,一取出來就會馬上變黑,這些人也是同樣,正在觀想時眼淚簌簌直流,但出座之後,一點感覺都沒有了,這就是沒有長期串習的緣故。若能長期串習、一直思維,就會覺得人身實在難得,在這個世間上,除了好好地修持善法,其他一切名聲、地位、悅意外境都不可靠。正如有些大德所說,就像你本來非常信任一個朋友,結果有一天他騙你了,從此之後你很絕望,對他會生起極度厭惡之心。我們若對世間一切也像這樣極度厭惡,說明自己真正産生了厭世心。

  四種厭世心中,第一個就是人身難得。一旦這種定解在心中生起,便會長期有種出離心,除了希求解脫外,對什麼都沒興趣。誠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言:“無人山谷岩洞中,恒具出離厭世心,上師乃爲叁世佛,強烈堅信永不離。”我非常喜歡這個偈頌。米拉日巴在無人的岩洞裏,並不是一兩天,而是恒時對輪回一切毫無興趣,就像男女感情破裂後,覺得整個世界沒有意義一樣,始終有種厭離心;同時,堅信上師與叁世諸佛無二無別,不是今天看見上師特別高興,過兩天就舍棄上師、誹謗上師,而是對上師的強烈信心永不退轉,這是修行中特別關鍵的兩個要點。

  我們提過以上學習,對于暇滿難得的道理,必須屢次叁番地觀修,並付諸于實踐。經過實地修行,對此生起定解的界限到底是怎樣的呢?應當像金厄瓦格西(5)一樣。金厄瓦格西從來都是徹夜不眠,全心全意修持善法。見此情景,善知識仲敦巴怕他身體受不了,不禁關切地說:“弟子呀,身體的疲勞還是要消除,否則會導致四大不調。”金厄瓦格西回答:“身體健康固然重要,但我一想到暇滿難得,就覺得無有空閑休息。”金厄瓦格西終生沒有睡眠,總共念了九億遍不動佛心咒(6)。

  這個界限比較高啊,要像金厄瓦格西一樣,永遠不睡覺,連一個小時也不行,我們可能很難以做到。華智仁波切應該是有不同層次的要求,最高層次是像金厄瓦,如果實在不能達到,至少也要很精進、不偷懶。

  一個人一輩子念了九億遍心咒,真的非常了不起。上師如意寶講過,他老人家也念了九億遍不同本尊的心咒,有一個字的,也有十幾個字的。但即便是一個字的,念一億遍其實也不容易,以前我們發願念“阿”字時,我就念得不是很多。最近我也一直念某個咒語,但每天都念十萬遍,很費勁的,平時這個事情、那個事情也多,只有起得早、睡得晚,才能擠出一點時間,否則,像我這樣瑣事多的人,修行非常困難。

  你們若想好好修行,千萬不要偷懶,否則,假如睡得太厲害,幾個小時不知不覺就過了。《入行論》中說:“此筏難複得,愚者勿貪眠。”我們這個人身船筏,可渡過生死輪回的大海,一旦失去了就很難再得,故愚笨的人不要天天睡懶覺。薩迦班智達也說:“諸人壽短其一半,夜間入眠如死亡。(7)”我們這個人身本來就短暫,如果一半都入于睡眠,則非常可惜。

  像金厄瓦格西那樣從來都不睡覺,對我們來講非常困難,但即使沒有這種境界,也要盡量生起人身難得的定解。假如這個理念非常強,確實不容易睡懶覺,比如你明天一早要辦大事,要去北京、香港、美國,肯定想睡也睡不著;如果一點感覺都沒有,便會睡得很香,人身難得修得越不好,睡的時間就越長。所以說,現在很多人特別貪睡,主要是因爲修行特別差,這個一定要想方法解決。

  當然,完全不睡恐怕也不行。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該休息的就要好好休息,當時我比較年輕,有點不理解,心想:“晚上的時間這麼珍貴,最好只睡一點點就可以,怎麼上師這樣說呢?”可是自己到了一定年齡,就能明白上師的苦心,該睡的時候是要睡,不然的確不行。但也不能像世間人一樣,整天渾渾噩噩的,什麼善法都不做。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不能走極端。

  總之,沒有生起人身難得的定解之前,大家務必要精進修持。

  下面是這一品的總結偈:

  

雖得閑暇而乏真實法,雖入佛門而耽非法行,

  

我與如我愚癡諸有情,獲得暇滿實義祈加持。

  華智仁波切謙虛地說:雖已獲得暇滿人身,可修法上還是特別欠缺;雖然早就入了佛門,但仍耽著貪嗔癡所引發的種種非法行。對于我和像我這般愚癡的有情,祈願諸佛菩薩、傳承上師、護法神加持,一定要生起暇滿難得的境界。

  其實祈禱很重要。《前行備忘錄》後面對四種觀修專門有祈禱和發願,沒有好好祈禱的話,光是想一想絕對不夠。你們修的時候,一定要合掌念誦,閉著眼睛憶念:“依靠上師諸佛菩薩加持,讓我生起暇滿難得的境界。”對此要有強烈的希求心,對上師也要有不可思議的信心,在這種狀態中開始觀修,修行勢必會成功。否則,以無所謂的態度隨便想想,不可能生起任何境界。

  希望大家能真正生起人身難得的定解,這比什麼都重要。有了這個爲基礎,那上面一層層的修行,一點困難都沒有。相反,假如基礎沒有打好,上面的建築再富麗堂皇、光彩奪目,到了一定時候也會轟然倒塌。所以,打基礎對每個人來講至關重要!

  

【暇滿難得之引導終】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1)稱幢:劄巴堅贊,譯言稱幢(1147-1216)。宋代藏傳佛教薩迦派高僧,薩欽衮噶凝波之第叁子,26歲繼承薩迦法位,爲薩迦五祖之第叁祖。

  (2)即怙主金剛(衮波多吉),後成爲米拉日巴尊者的心子之一,覺受和證解都臻于究竟。

  (3)叁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

  (4)《大圓滿心性休息》雲:“今生具義來世果,皆自暇滿人身生,故當數數生歡喜。”“故贊暇滿勝天身,已獲人身當生喜。”

  (5)金厄瓦格西:本名楚逞巴,曾師事仲敦巴,得秘密指授,又曾師事南交欽波、滾巴瓦等,得二谛指授,對性空義有所悟解。他通梵文,能翻譯,頗有影響,開噶當派教授一派。

  (6)不動佛心咒:嗡 占紮 馬哈 若卡那 吽啪的。此心咒功德非常大,能息滅天龍夜叉所造的一切違緣,治愈世間的各種疾病瘟疫。即使念一遍,也可消除五無間罪等一切罪障,息增懷誅的事業皆能成辦。

  (7)世間諸人的壽命非常短暫,其中一半時間是夜裏像死去一般地睡眠。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二十七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