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二十九課▪P2

  ..續本文上一頁麼原因,房子突然起火了,等大家發現時,她早就死在裏面了。對她而言,當天早上肯定沒想到“今天是我離開人間的日子”,否則,倒可以提前做些准備。曾有一個對佛教半信半疑的人,他跟我說:“要是每個人知道自己能活多少歲再死,提前做一些准備,那多好啊!不然,什麼時候死都不清楚,有時覺得特別可怕!”他希望能像北俱盧洲的人一樣有固定壽命,但這樣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

  總之,每個人很快都會死。在座的幾百個道友中,明年今日肯定一部分已經離開了,但由于我們沒有神通,不知道其中是否有你有我。現在有些人只看眼前,根本不管死時怎麼辦、死後怎麼辦,甚至一提起這個問題,馬上就撇開不談,連面對的勇氣都沒有。其實,我們如今不是回避的時候,應該是面對的時候,這方面一定要盡快做好打算。

  修行人若對無常觀得好,一旦自他身上出現無常,就能夠坦然接受。我們經常也看得到,有些修行比較好的人,自己接近死亡時會面帶微笑,看見親朋好友死時,也不會哭天搶地,因爲他早就明白生命像風中燈燭一樣,沒有什麼永恒性。但是沒有學過佛的人,自己身上遇到無常或者看見親人死亡,就特別特別難受,這與沒修行過有很大關系。

  每個人的生命會遇到很多違緣,如龍猛菩薩在《寶鬘論》中說:“死緣何其多,生緣何其少,彼等亦死緣。”就算是飲食、吃藥等生緣,有時候也會變成死緣,我們晚上睡下去而沒死,理應覺得非常稀奇。有些法師解釋“呼氣吸氣沈睡間,能得覺醒極稀奇”時說,能在呼吸之間大徹大悟,真是稀奇。這種解釋方法不對,因爲下面也作了一些闡述,再加上結合上面的內容看,正在講無常的時候,不可能突然來個“大徹大悟”,要真有的話,那倒是很稀奇。所以,給別人講法時,一定要有傳承,要把裏面的內容全都搞懂,否則很容易産生誤解。

  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人,雖知總有一天要死亡,但相續中並沒有生起“死期不定”的觀念。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這一點其實很關鍵,尤其是甯瑪派和噶舉派中學無常的人,對這個修法相當重視,若能真正産生定解,修行必定會很精進,不可能天天懈怠放逸。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說過,世人如果有了嗜好,便不分晝夜,把時間都花在上面,並引用了詩詞說明他們耽執賞玩、飲酒、詩賦、下棋的行爲。最後大師說:出家人貪酒的固然不多,但對其他叁事沈迷的,卻未必能避免。如此把寶貴的光陰白白浪費掉,豈不是太可惜了!

  現在也有很多這樣的修行人,對無常觀得不好,在分別念的吹動下,每天忙忙碌碌做了不少,但這些是否對來世有意義,一定要觀察。如果你生起了無常觀,隨時都會憶念當下會不會死,而無常若修得不好,就會爲了幾十年後的事天天打算——“我再過五十年吃什麼呀?喝什麼呀?到時候該如何生活?”心裏一直盤算很多很多,以至于時時執著常有的生計,在患得患失中虛度人生。

  這部《大圓滿前行》真的非常殊勝,希望你們對每天講的內容反反複複讀,以真正理解其中涵義。若能如此,會強製性生起一種厭離心,知道一切是無常的,對感情親情、名利財産等萬事萬物,不會特別去執著。

  有個佛友就跟我說:“您以前說得對!螞蟻天天辛苦積累的食物,下一場冰雹就沒有了。同樣,我們辛辛苦苦積累一輩子的財富,來一場金融危機的冰雹,一下子什麼都沒了,一切變得空空如也,只有望著無邊無際的藍天……”所以,無常修得很好的人,遇到違緣時會想起一些教言;如果無常修不好,此時就會怨天尤人:“我真是太倒黴了!怎麼辦?跳樓自殺好,還是吃安眠藥好?”由于不知道萬法本體即是無常,就會覺得厄運突然降臨到了自己頭上。其實也不是這樣,每個人的境遇都有因有果,所以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不是有些人的精神有問題——呵呵,這句話不解釋的話,你們誰也不懂。但要解釋它的密意,只有我本人有權利。

  許多人辛辛苦苦追求今生的安樂幸福、榮華富貴,可正當天天沈湎于此時,死主閻羅很可能手持黑索、緊咬牙關、獠牙畢露突然就來到你的面前。(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中,中陰法王或死主閻羅都是這種形象。對有些衆生而言,死時確實能見到這些,有時候是沒斷氣時現前,有時候是斷氣以後出現,不過也不是每個衆生都能見到。)到那時,縱然你是國家軍委主席,擁有英勇的軍隊也無濟于事,成千上萬的士兵把你緊緊圍繞、加以保護,依然無法擺脫死主的魔爪;縱然你是國家總統、國家主席,擁有強大的勢力也于事無補,死亡一旦來臨,全國人民再敬仰你也愛莫能助;縱然你擁有豐富的財産、智者的辯才、美女的身色、奔馳的良駒,都統統無法拖住死主的腳步。

  假如用錢能換取自己不死,那富可敵國的大老板、一擲千金的大富翁,即使傾家蕩産也願意。我看見有錢人到醫院去換心髒、換肝髒,花多少萬都不眨一下眼,只要能夠多活幾年,傾盡所有也在所不惜。以前我在上海時,聽說一個老板非常可憐,他雖然腰纏萬貫,穿的衣服特別高檔,但一直可憐巴巴地求醫生:“只要我能不死,就算只有一絲希望,你怎麼樣也可以,錢方面沒有任何問題!”可是醫生也束手無策:“慢慢看吧,你先回去好好療養再說。”——我們在醫院裏若聽到“你先回去療養”,應該不是個好消息,可以直接去寺院念頗瓦了,沒有必要哭哭啼啼,非要求醫生護士再想個辦法。

  修過無常的人面對死亡,與普通人完全不同。以前也講過,我曾帶一個老修行人去馬爾康醫院看病,查出來他得的是肝癌,雖然醫生沒在他面前暴露實情,但醫生的有些表情,明眼人一看就清楚。所以他跟我說:“不要浪費時間了,我還是回寺院去。你們也不要這樣,沒什麼好痛苦的。”他主動要求回去,我就把病情如實地告訴了他。他聽後臉色一點也沒變,淡淡地說:“肯定沒辦法了,沒事,回去吧。”這就是修行人的態度。

  死亡真正來臨時,我們即便鑽進無隙可乘的鐵箱子裏,外面有數十萬勇士手持鋒利兵刃,箭矛尖端指向外面保護著,也絲毫守護不了、遮擋不住。(世間人大多不願意死,而修行人有時恰恰相反。尤其是念阿彌陀佛的老年人,若念得非常有把握,就會覺得隨時離開都可以,甚至想早一點死,這樣就能見到阿彌陀佛了,否則,沒有擺脫這個肉身的話,就一直見不到阿彌陀佛。這種人對死亡非常有把握。但世間人可能接受不了,他們覺得人間最快樂,根本不願意離開人間,更想象不到死後會有什麼快樂的境界。)當死主閻羅將黑索套在你脖子上時,你只能面色鐵青、淚眼汪汪、五體僵硬地被帶往後世。

  此時此刻,勇士無法救護,大德不能吩咐(2),飲食無法引誘,無處可逃、無處可躲,(要死之人,逃到天涯海角也躲不掉。如果逃到美國、加拿大就會不死,有錢人可以統統移民。然而紅頭發的人對死亡也特別害怕,以前法王去美國時,很多人對死亡的恐懼,跟我們黑頭發的人沒有太大差別,甚至好像他們更怕死。有一次,一個得了艾滋病的人,一直講述如果世界上有藥能讓自己多活幾年,他甯願花多少錢,他在全世界到處尋找明醫,但也沒辦法,因緣滅盡的時候,怎樣也逃不開死亡。)無依無怙、無親無助、無計可施,沒有任何尊者能以大悲心庇護,哪怕是大慈大悲的長壽佛、藥師佛親自降臨,也無法延緩壽命已盡的死亡。

  不懂佛教的人經常會問:“怎麼活佛加持後還會死,上師加持後還會死?”這種說法非常幼稚。《俱舍論》裏講過四種衆生,有些是福報盡了而壽命沒盡,有些是壽命盡了而福報沒盡,如果你是壽命已盡,即使藥師佛來到面前也沒辦法,但若壽命沒盡而只是福報盡了,那麼念經做佛事可以起到作用。所以具體問題一定要具體分析,不要隨便妄下斷言。

  我們明白無常的道理後,切切不可懶惰懈怠、一拖再拖,而應誠心修持臨終時決定有益的正法。當然,在修行過程中,懶惰是最大的障礙,如果你特別懶惰,就算活的時間再長,修行也不會有長進。因此精進十分重要,哪怕只精進一天,收獲也不可思議,《法句經》雲:“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因此,大家萬萬不要懈怠,否則,人身本來就短暫,再加上中間有很多散亂違緣,修行什麼時候才能成功啊?

  《禅林寶訓》雲:“聖賢之學,固非一日之具。”可見,成就並非是一兩天的功夫,它需要常年如一日的積累。有些人認爲:“我已經修行叁年了,爲什麼還不成就呢?”是,你雖然修行叁年了,但仔細核算一下,這叁年中,你到底有幾個小時在修學佛法?你不可能不吃不喝,所有的時間都用來修行,因此真正算起來,叁年中可能只修了一個月。即使修了一個月,它質量如何也有待商榷。比如,你每天早上修半個小時無常,此時你安住在這種境界中沒有?有些人在這半個小時中,前十五分鍾迷迷糊糊,中間隨便觀一觀,後面又開始胡思亂想,所以你說自己修了半個小時,其實連十分鍾的功夫也沒有,這樣一來,又怎能奢望獲得成就呢?

  要知道,修行不能懶惰懈怠,否則修學很容易磨盡。《大乘六波羅蜜多經》中雲:“懈怠之人,猶如舂杵,有二種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損壞。二者不能自立,棄地即臥,漸不堪用,以火焚之。”一個人如果太懶惰,一方面對修行提不起興趣,同時還不能真正把握自己。很多人修行之所以不成功,最大的違緣就是懶惰、不精進。如果不精進,說明你沒有無常觀,如此一來,早上肯定會呼呼大睡,睡幾個小時都沒問題。以前的高僧大德不是這樣,他們有了無常的鞭策,心裏始終有一種力量,晚上怎樣也睡不著,白天從來不願散亂,無意義的事情根本與自己無緣。

  現在菩提學會的很多人,觀無常方面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進步。以前整天渾渾噩噩的,在吃喝玩樂中度日,過了幾十年也不會心疼,而如今,雖然有時也難免散亂,但散亂之後,自己會有慚愧心:“唉,今天一天都沒好好修行,我這個人真是壞蛋!”開始拔頭發、掐肉、用拳頭打自己以示懲罰,這樣很不錯。我們修行的時候,內心的力量要提升起來,在這方面,許多高僧大德也有很好的故事。

  假如無常觀不好,其他修行就更不用提了。因此,希望大家不敢說像前輩大德那樣,所有的時間都用來修行,但至少行爲上要跟過去有所不同,不要太過懈怠了,否則世出世間什麼法都不能成功。如果無常觀得好,修行自然會有一種動力,其實修行到了一定時候,最好是要“自”動,而不是“他”動,不要今天法師勸你修行,明天輔導員勸你修行,不勸的話,自己就沒有自覺性,這樣很麻煩的。就像一個孩童對學習沒興趣,完全讓父母老師天天督促做作業,不做就要挨打、不讓吃飯,那麼一旦家長不在身邊,他不會自覺去學習,肯定會出去玩、看電視的。凡夫人也是這樣,沒有善知識引導的話,每天都會散亂懈怠。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祈禱上師叁寶,以令自相續真正生起無常觀,如此一來,修行就不敢散亂了。

  以上所講的內容,首先要從道理上明白,然後在實際行動中去修持。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1)《四十二章經》雲:“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爲道。複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飯食間。佛言:子未能爲道。複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可謂爲道者矣。”

  (2)德高望重的人也不可能吩咐死主不要接近。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二十九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