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二十九课

  

第二十九节课

  

思考题

  127、怎样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

  128、你怎么理解生命在呼吸之间?明白这一点有什么用?

  129、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吗?为什么?请引用你周围的事例进行分析。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前面刚讲了,器世界的一切法刹那变化,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包括我们学习的经堂也是无常的。前不久我给你们一一列举过,从法王开始讲经一直到现在,经堂换了多少次?我给汉族四众弟子传法的十几年来,经堂又换了多少次?包括你们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学习的道场也是一换再换,这就是无常的标志。不说别的,你们看看自己的住处,小时候住的是什么房子?读书时住在什么环境中?现在又住得怎么样?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所以,从很多方面来观察,一定会了解到器世界的无常。

  其实,无常的概念,我们读中学时也有涉猎,即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没有一个是绝对静止的。(以前我有一个老师,现在可能已“圆寂”了。他一点都不信佛教,对我承认佛法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非常不满。有一次我提问题时,他有点不高兴,当着全班的面,点名批评我说:“万事万物虽然是运动变化的,但你这种思想有问题的哦!”他的表情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还说我没出息,长大后肯定会犯法的。)世间知识中虽然也有这种观念,但并没有像佛教一样系统深入地抉择,更没有像《前行》这样,让我们结合自心来具体修持。很多人口口声声都会说一切无常,可心里有没有生起无常观,迫不及待地想修持佛法,对世间断除常有的执著?这还有待于观察。只有把无常修好了,才会有一种动力,在修行佛法方面,日日夜夜以无常来鞭策自己、监督自己。

  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观无常方面下功夫。偶尔觉得世事无常,这谁都生得起来,比如你听了一堂课,看了一本好书,或者遇到亲人死了,会突然觉得一切都太无常了,以后要好好修行。但若想无常观在相续中一直不退,对很多人来讲并不容易。因此,大家对《前行》要经常学、经常串、经常看,如果没有这样,凡夫人很容易被外境诱惑,暂时的境界就如云间日光一样,一下子会被违缘的乌云遮蔽了。故而,前辈大德说《前行》也是正行,甚至比正行还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我认识一个修行人,她对大圆满和禅宗的话题非常重视,但一讲起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就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如今过了这么多年,听说她的修行并不理想。我也相信她原来是有一些境界,但若想在相续中根深蒂固,就一定要修加行。修的过程中,并不是为了完成数量,而必须要从质量抓起,对每个引导有切身体会,内心真的要有转变,这就是修行的一种量。比如你祈祷上师时,最好能眼泪直流、汗毛竖立,即使做不到这一点,表情上也要对上师有恭敬心;或者你观想无常时,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内心什么感觉都没有,最好要从骨髓里有一种颤动之感,自身确实有一种觉受。

  所以,修行不能注重表面形式,尽管这些形式也属于善法所摄,但实际上意义并不大。不管修哪一个法,最好能发自内心有种感觉,只有尝到了它的味道,今后才不容易改变。否则,别人说无常很好,你就修一修,过两天别人又说无常没意义,不如修什么什么法,你马上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这是不合理的。如果你品尝过它的味道,修行中便会有一种定解,这样的话,就不容易随外境所转、被外缘所改变。

  丁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有顶)、下至无间地狱,六道的众生不计其数,不像地球上有六十几亿人口这么简单,但如此多的众生,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已获得长寿持明果位,或者不舍肉身而直接飞往清净刹土的极个别大德除外。)如《解忧书》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

  任何事物有生就有死。以前一休把师父心爱的杯子打碎了,他不敢直接告诉师父,等师父回来后问:“什么东西可以生而不死?”师父说:“一切事物有生就有死,哪有不死的?”一休从背后拿出杯子的碎片说:“那您的杯子死了。”结果师父也没责骂他。

  世间上的任何生命,有生必然有死。从善趣天界以下,有生而不死的事情可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人们也绝不会有“到底死还是不死”这种模棱两可的怀疑。《无常集》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林间,无有地方所,死主而不至。”无论是虚空中、大海里,还是山林间,没有死主阎罗去不了的地方,为逃避死亡而躲到何处也没有用。假如真有个不死之地,佛菩萨的慈悲心那么大,必会将无量众生安置于此,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我以前也讲过一个故事:两个学因明的僧人去某处求学,晚上因找不到落脚处,就想借宿在一个老太太家。老太太除了一个女儿,家里没有别人,她问:“你们是不是学因明的?学因明的人很麻烦,最好不要住在我家,不然的话,到时候会给我出难题。”他们听后连忙恳求:“我们虽是学因明的,但肯定不给您出任何难题!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找不到安身之地,请行行方便,让我们歇一晚。”老太太见他们说得诚恳,就勉强答应了。

  吃过晚饭后,老太太在身上摸摸摸,摸到一只小虱子,就叫女儿说:“你赶快把它放在不死的地方(意即比较安全之处)。”一个僧人听到了,马上说:“老菩萨,如果有不死的地方,可不可以把我们两个也一起放在那儿?”老太太特别不高兴,生气地说:“你们这些学因明的,嘴巴就是这样,刚才不是说不给我挑毛病了吗?早知如此,就不让你俩住在我家!”

  因此,不死的地方哪里都没有,假如真有这样的地方,有钱的人、有权力的人、有能力的人,花多少钱、付出多少代价都愿意去。然而,人终有一天会死,这是谁都逃不脱的命运。对一般人来讲,通常也有这种认识,只不过死缘不定、何时会死这种念头,除了修行好的人以外,人们普遍都没有。所以,我们懒惰的主要根源之一,其实就是无常观得不好。

  尤其是生在寿命不定的南赡部洲,又时逢末世,寿量不像初劫时那样,动辄便是六万岁、八万岁,如今人寿非常短暂,死亡很快就会临头。实际上,我们自从出生那一天起,便一步一步地向死亡靠近,寿命就像漏底的水池,从来不会增加,只有越来越少,死魔犹如夕阳西下的阴影般,片刻不停地向我们逼近。许多人过生日时特别开心,众人都唱“祝你生日快乐”,其实这非常愚痴,就像是一头待宰的牦牛,离屠夫越来越近时,有人在旁边“祝你快乐”,可想而知它会不会快乐。所以,有时候人们的行为值得观察。

  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谁也无法确定何时何地会死,谁也没有把握明天或今晚、甚至仅仅现在呼吸之间,自己会不会命归黄泉。任你再智慧渊博、精通教理,但也不敢断言“我现在肯定不会死”,最多是以怀疑心猜测“我不会死吧”,而无法举出确凿有力的依据,得出颠扑不破的因明推理:我现在决定不会死,因为什么什么之故。

  所以,《地藏经》中云:“无常大鬼,不期而到。”死神从不与人约定时间,他往往出乎意料地降临,让我们一命呜呼。有时看到一些临死之人,感触还是比较大。前两天我去上罗科玛乡,有人请我给一个死者超度,我去的时候她还没断气,儿女亲眷都围在身边哭,她身体虽然不能动,但心里比较清楚,听到我在念经,稍微会合掌一下。她的经济条件很不错,但辛辛苦苦了一辈子,死时什么都带不走,不愿意也没办法。不过她的离开方式还可以,因为前一两个月病了很长时间,自己也觉得没希望了,临死前就做了一些准备。

  然而,很多人不一定有这种福报,诚如《入行论》所云:“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死神突然就来了,自己根本来不及准备。所以生命真的非常脆弱,但世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无常观,天真地以为死亡不会那么快到来,有了这种心态,修行肯定不成功。《因缘品》中也说:“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戚?”明日是否会死,谁也不知道,故只要有一口气、有一点修行机会,就务必要精进,否则,难道你跟死主阎王是亲戚吗?想通过搞关系就不用堕入恶趣,而直接前往极乐世界?

  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忆念“我会不会死”。比如你上厕所时,应该想“我会不会死在这里”;去提水时,要想“我会不会死在路上”;晚上睡觉时,也想“我明早会不会醒不过来”……生命确实在呼吸之间。佛在《四十二章经》中,问下面的弟子:“生命有多长?”有人说是“几天”,有人说“在饭食间”,佛陀都摇头说不对。后来有人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佛陀才予以首肯、点头称是。(1)

  人的生命极其脆弱,我们住的房子若没遇到自然灾害,差不多能保证几十年不坏,可是我们的生命却无法跟谁签合同,保证它能存活几十年。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意即我们的生命危害众多、顺缘极少,就像风中水泡一样会瞬息破灭,晚上沉沉地睡去,平缓地呼气吸气,但谁也不敢肯定在此期间不会死亡。如果没有死去而能安然醒来,真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

  这样一说起来,没有修行经验的人,可能觉得没什么好稀奇的:“我身体好好的,又没病,睡觉怎么会死呢!”但你有没有想过,假如晚上地震来了、房子塌了,突然死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前段时间就有个道友在禅房里闭关,不知道什…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二十九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