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二十九課

  

第二十九節課

  

思考題

  127、怎樣思維內情衆生而修無常?請大致說明。

  128、你怎麼理解生命在呼吸之間?明白這一點有什麼用?

  129、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嗎?爲什麼?請引用你周圍的事例進行分析。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前面剛講了,器世界的一切法刹那變化,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包括我們學習的經堂也是無常的。前不久我給你們一一列舉過,從法王開始講經一直到現在,經堂換了多少次?我給漢族四衆弟子傳法的十幾年來,經堂又換了多少次?包括你們學習《入行論》的過程中,學習的道場也是一換再換,這就是無常的標志。不說別的,你們看看自己的住處,小時候住的是什麼房子?讀書時住在什麼環境中?現在又住得怎麼樣?未來會變成什麼樣?所以,從很多方面來觀察,一定會了解到器世界的無常。

  其實,無常的概念,我們讀中學時也有涉獵,即萬事萬物都在運動變化,沒有一個是絕對靜止的。(以前我有一個老師,現在可能已“圓寂”了。他一點都不信佛教,對我承認佛法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非常不滿。有一次我提問題時,他有點不高興,當著全班的面,點名批評我說:“萬事萬物雖然是運動變化的,但你這種思想有問題的哦!”他的表情我至今仍記憶猶新。他還說我沒出息,長大後肯定會犯法的。)世間知識中雖然也有這種觀念,但並沒有像佛教一樣系統深入地抉擇,更沒有像《前行》這樣,讓我們結合自心來具體修持。很多人口口聲聲都會說一切無常,可心裏有沒有生起無常觀,迫不及待地想修持佛法,對世間斷除常有的執著?這還有待于觀察。只有把無常修好了,才會有一種動力,在修行佛法方面,日日夜夜以無常來鞭策自己、監督自己。

  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觀無常方面下功夫。偶爾覺得世事無常,這誰都生得起來,比如你聽了一堂課,看了一本好書,或者遇到親人死了,會突然覺得一切都太無常了,以後要好好修行。但若想無常觀在相續中一直不退,對很多人來講並不容易。因此,大家對《前行》要經常學、經常串、經常看,如果沒有這樣,凡夫人很容易被外境誘惑,暫時的境界就如雲間日光一樣,一下子會被違緣的烏雲遮蔽了。故而,前輩大德說《前行》也是正行,甚至比正行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我認識一個修行人,她對大圓滿和禅宗的話題非常重視,但一講起壽命無常、輪回痛苦,就不屑一顧、嗤之以鼻。如今過了這麼多年,聽說她的修行並不理想。我也相信她原來是有一些境界,但若想在相續中根深蒂固,就一定要修加行。修的過程中,並不是爲了完成數量,而必須要從質量抓起,對每個引導有切身體會,內心真的要有轉變,這就是修行的一種量。比如你祈禱上師時,最好能眼淚直流、汗毛豎立,即使做不到這一點,表情上也要對上師有恭敬心;或者你觀想無常時,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內心什麼感覺都沒有,最好要從骨髓裏有一種顫動之感,自身確實有一種覺受。

  所以,修行不能注重表面形式,盡管這些形式也屬于善法所攝,但實際上意義並不大。不管修哪一個法,最好能發自內心有種感覺,只有嘗到了它的味道,今後才不容易改變。否則,別人說無常很好,你就修一修,過兩天別人又說無常沒意義,不如修什麼什麼法,你馬上人雲亦雲、隨聲附和,這是不合理的。如果你品嘗過它的味道,修行中便會有一種定解,這樣的話,就不容易隨外境所轉、被外緣所改變。

  丁二、思維內情衆生而修無常:

  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有頂)、下至無間地獄,六道的衆生不計其數,不像地球上有六十幾億人口這麼簡單,但如此多的衆生,沒有一個能逃脫死亡。(已獲得長壽持明果位,或者不舍肉身而直接飛往清淨刹土的極個別大德除外。)如《解憂書》雲:“地上或天間,有生然不死,此事汝豈見,豈聞或生疑?”

  任何事物有生就有死。以前一休把師父心愛的杯子打碎了,他不敢直接告訴師父,等師父回來後問:“什麼東西可以生而不死?”師父說:“一切事物有生就有死,哪有不死的?”一休從背後拿出杯子的碎片說:“那您的杯子死了。”結果師父也沒責罵他。

  世間上的任何生命,有生必然有死。從善趣天界以下,有生而不死的事情可謂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人們也絕不會有“到底死還是不死”這種模棱兩可的懷疑。《無常集》雲:“非空非海中,非入山林間,無有地方所,死主而不至。”無論是虛空中、大海裏,還是山林間,沒有死主閻羅去不了的地方,爲逃避死亡而躲到何處也沒有用。假如真有個不死之地,佛菩薩的慈悲心那麼大,必會將無量衆生安置于此,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我以前也講過一個故事:兩個學因明的僧人去某處求學,晚上因找不到落腳處,就想借宿在一個老太太家。老太太除了一個女兒,家裏沒有別人,她問:“你們是不是學因明的?學因明的人很麻煩,最好不要住在我家,不然的話,到時候會給我出難題。”他們聽後連忙懇求:“我們雖是學因明的,但肯定不給您出任何難題!我們實在是走投無路,找不到安身之地,請行行方便,讓我們歇一晚。”老太太見他們說得誠懇,就勉強答應了。

  吃過晚飯後,老太太在身上摸摸摸,摸到一只小虱子,就叫女兒說:“你趕快把它放在不死的地方(意即比較安全之處)。”一個僧人聽到了,馬上說:“老菩薩,如果有不死的地方,可不可以把我們兩個也一起放在那兒?”老太太特別不高興,生氣地說:“你們這些學因明的,嘴巴就是這樣,剛才不是說不給我挑毛病了嗎?早知如此,就不讓你倆住在我家!”

  因此,不死的地方哪裏都沒有,假如真有這樣的地方,有錢的人、有權力的人、有能力的人,花多少錢、付出多少代價都願意去。然而,人終有一天會死,這是誰都逃不脫的命運。對一般人來講,通常也有這種認識,只不過死緣不定、何時會死這種念頭,除了修行好的人以外,人們普遍都沒有。所以,我們懶惰的主要根源之一,其實就是無常觀得不好。

  尤其是生在壽命不定的南贍部洲,又時逢末世,壽量不像初劫時那樣,動辄便是六萬歲、八萬歲,如今人壽非常短暫,死亡很快就會臨頭。實際上,我們自從出生那一天起,便一步一步地向死亡靠近,壽命就像漏底的水池,從來不會增加,只有越來越少,死魔猶如夕陽西下的陰影般,片刻不停地向我們逼近。許多人過生日時特別開心,衆人都唱“祝你生日快樂”,其實這非常愚癡,就像是一頭待宰的牦牛,離屠夫越來越近時,有人在旁邊“祝你快樂”,可想而知它會不會快樂。所以,有時候人們的行爲值得觀察。

  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誰也無法確定何時何地會死,誰也沒有把握明天或今晚、甚至僅僅現在呼吸之間,自己會不會命歸黃泉。任你再智慧淵博、精通教理,但也不敢斷言“我現在肯定不會死”,最多是以懷疑心猜測“我不會死吧”,而無法舉出確鑿有力的依據,得出顛撲不破的因明推理:我現在決定不會死,因爲什麼什麼之故。

  所以,《地藏經》中雲:“無常大鬼,不期而到。”死神從不與人約定時間,他往往出乎意料地降臨,讓我們一命嗚呼。有時看到一些臨死之人,感觸還是比較大。前兩天我去上羅科瑪鄉,有人請我給一個死者超度,我去的時候她還沒斷氣,兒女親眷都圍在身邊哭,她身體雖然不能動,但心裏比較清楚,聽到我在念經,稍微會合掌一下。她的經濟條件很不錯,但辛辛苦苦了一輩子,死時什麼都帶不走,不願意也沒辦法。不過她的離開方式還可以,因爲前一兩個月病了很長時間,自己也覺得沒希望了,臨死前就做了一些准備。

  然而,很多人不一定有這種福報,誠如《入行論》所雲:“死神突然至,嗚呼吾命休。”死神突然就來了,自己根本來不及准備。所以生命真的非常脆弱,但世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沒有無常觀,天真地以爲死亡不會那麼快到來,有了這種心態,修行肯定不成功。《因緣品》中也說:“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彼死主大軍,豈是汝親戚?”明日是否會死,誰也不知道,故只要有一口氣、有一點修行機會,就務必要精進,否則,難道你跟死主閻王是親戚嗎?想通過搞關系就不用墮入惡趣,而直接前往極樂世界?

  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憶念“我會不會死”。比如你上廁所時,應該想“我會不會死在這裏”;去提水時,要想“我會不會死在路上”;晚上睡覺時,也想“我明早會不會醒不過來”……生命確實在呼吸之間。佛在《四十二章經》中,問下面的弟子:“生命有多長?”有人說是“幾天”,有人說“在飯食間”,佛陀都搖頭說不對。後來有人說:“生命在呼吸之間。”佛陀才予以首肯、點頭稱是。(1)

  人的生命極其脆弱,我們住的房子若沒遇到自然災害,差不多能保證幾十年不壞,可是我們的生命卻無法跟誰簽合同,保證它能存活幾十年。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也說:“壽命多害即無常,猶如水泡爲風吹,呼氣吸氣沈睡間,能得覺醒極稀奇。”意即我們的生命危害衆多、順緣極少,就像風中水泡一樣會瞬息破滅,晚上沈沈地睡去,平緩地呼氣吸氣,但誰也不敢肯定在此期間不會死亡。如果沒有死去而能安然醒來,真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

  這樣一說起來,沒有修行經驗的人,可能覺得沒什麼好稀奇的:“我身體好好的,又沒病,睡覺怎麼會死呢!”但你有沒有想過,假如晚上地震來了、房子塌了,突然死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前段時間就有個道友在禅房裏閉關,不知道什…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二十九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