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十節課
思考題
130、怎樣思維殊勝正士而修無常?請從印度、藏地、漢地叁個角度加以分析。
131、爲什麼說佛陀在轉*輪的過程中,無常法一直貫徹始終?了解這一點,對你有何啓示?
132、什麼是二勝六莊嚴?他們在佛教曆史上分別有哪些貢獻?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現在正在講“壽命無常”。壽命無常分七個科判,今天講的是第叁個。
丁叁、思維殊勝正士而修無常:
在此賢劫中,將會出世一千尊佛,以往已出世了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的四佛,在此之前還出世了勝觀佛、寶髻佛等佛陀(1),每一尊佛不可能單獨降世,其周圍均會有不可勝數的聲聞、緣覺、菩薩等衆眷屬圍繞。這些佛來到世間,都曾以叁乘法饒益無量所化衆生。可現在,只剩下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除此之外的諸佛都已趨入涅槃,其教法也依次隱沒。比如寶髻佛,大家都會念他的名號,但他當時是怎麼轉*輪的,文字上都沒有。如今只有釋迦牟尼佛的《大藏經》,其他佛的《大藏經》聞所未聞,只不過在某些經典中,偶爾會有古佛留下的偈頌,此外根本沒見過他們的教法。
而在現今這一教法中,尤其是果法期時,五百阿羅漢、無數大菩薩等眷屬衆,紛紛現身于世,這從《毗奈耶經》、《阿含經》等中也看得出來。但他們也同樣依次于法界中趨入無余涅槃。
例如,衆生主母大愛道比丘尼,有一次見佛陀示現打噴嚏,就祈請道:“佛陀長久住世!”佛陀說:“你不應該這樣說,應該說佛法長久住世。佛陀如果長久住世,執著常有的衆生就不會生起厭離心。”如是教誨之後,大愛道比丘尼爲了忏悔,便與五百位比丘尼一起示現涅槃。(我原來講曆史時也說過,如果是凡夫,這相當于自殺,但因爲是阿羅漢,生死自在,所以想走就走了。)以此緣起,佛陀最終也示現涅槃——大愛道比丘尼示現的有些緣起不太好,剛開始出家時,對佛教住世就有影響,最後示現涅槃時也是如此。
大愛道比丘尼涅槃之後,過了幾天,目犍連、舍利子到餓鬼和地獄界去,看見外道本師在那裏受苦。外道本師求他們回人間時,轉告自己的弟子要舍棄自宗,隨學釋迦佛的教法。二位尊者回去後,舍利子先向外道轉告這番話,但因爲沒有前世業緣,外道徒沒有聽見。于是目犍連又去轉達,外道聽後怒不可遏,把他打得皮開肉綻、奄奄一息。事後,舍利子用法衣將目犍連的法體包好,背到祇陀園,悲傷地說:“對我好友目犍連死去的消息,我聽也不願意聽,何況是親眼見到了?”于是他與八萬阿羅漢先行趣入涅槃。緊接著,目犍連也與七萬阿羅漢一起入滅了。
之後,佛陀示現涅槃。有些書裏說,當時隨佛陀涅槃的,有八千萬阿羅漢。此時,按照共同乘的觀點,佛陀及其聖者眷屬已紛紛隱沒,佛法猶如火燃盡後的煙一樣,無人傳授,受到衆天人的譏毀,隨後叁藏開始逐漸結集。
由此可見,無常是誰也逃脫不了的。佛陀獲得了圓滿證悟,斷除了一切障礙,最終仍要顯示涅槃;“神通第一”、“智慧第一”的聖者,尚且抵抗不住無常沖擊,更何況是我們脆弱如螞蟻般的凡夫人了。上師如意寶在《無常道歌·瀑布妙音》中也說:“斷證圓滿能仁與佛子,雖曾示現如空群星般,正因揭示無常而涅槃,回想此意深知皆無常。”意思是,在此娑婆世界,曾出現過大量斷證圓滿的佛與佛子,其數多如夜空繁星,然而爲了向有常執的衆生顯示無常,他們皆一一示現涅槃。細思此義便會深深了知:一切萬法皆是無常的本性,任誰也無法改變。
尤其是到了印度以後,看到許多佛教聖迹,會很傷感。如《大智度論》雲:“十力世尊身光具,智慧明照亦無量,度脫一切諸衆生,今日廓然悉安在?何有智者不感傷?”具足十力的佛陀身光赫奕,智慧通達一切,度生事業也無有邊際,可如今佛陀又在哪裏呢?除了留下一些殘存的遺迹,此外什麼都沒有。一想到這些,智者豈會不感到悲傷?
佛陀在轉*輪的過程中,其實無常法一直貫徹始終。噶當派的教言中說: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轉四谛*輪時,無常、苦、空、無我四谛中,第一個就是無常。佛陀轉完叁轉*輪,最後要示現涅槃時,先宣講了一部《涅槃經》,之後說:“諸比丘,一切皆由因緣而生。”同時解開上身的袈裟,讓弟子觀看如來身相,並教誨道:“如來出世猶如昙花現世,你們以後要常觀一切萬法皆爲無常。”說完之後,前往薩拉雙樹中間,以吉祥臥示現涅槃。《阿含經》中也記載,佛陀要接近涅槃時,跟弟子們說:“諸比丘,世間無一法可依靠,應當舍棄世間,尋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無有恩愛別離的寂滅涅槃,汝等應常念無常遷變之理。”因此,佛陀的最後遺囑,就是讓我們長期憶念無常遷變之理,這也是佛法的最深教義。
自古以來,許多大德爲什麼強調無常法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所以你們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相續中一定要生起無常的觀念,當然光是生起還不夠,還要爲了後世有所准備,精進行持善法,只有這樣,修行才會成功。如果沒有這種觀念,雖然表面上希求大法,但實際上佛法不一定成就。
在無常面前,不管聖者還是凡夫,終將無一存留,統統被無常吞沒。(當然,聖者只是一種示現而已。)阿那律古佛示現涅槃時,曾留下一首偈頌言:“有爲法如雲,智者不應信,無常金剛來,摧聖主山王。”意即一切有爲法就像浮雲般無有堅實,智者不應對其産生信賴,一旦無常金剛到來,即使是聖者佛陀的色身、堅固的須彌山王,也會被摧毀無余。
當然,對佛陀示現涅槃,我們不能說“佛陀死了”。個別法師講法時,講的意思雖然對,但表達方式不合適。有些人說“佛陀80歲的時候走了”,好像在描述一個老年人;還有些人說“佛陀臨終時剛好80歲,老態龍鍾,非常可憐”,這樣來形容佛陀很不合理。要知道,佛陀是金剛身,其本體不生不滅,示現無常只是爲了鞭策衆生。
現在有些學者對佛陀進行研究時,遣詞用句非常非常不對,他們只是把佛看成一個王子,到80歲時人老了,無奈只有離開人間,好像跟孔子、孟子沒什麼差別,只不過智慧高一點、傳法多一點而已。這種認識是很大的誤解。我們作爲佛教徒,應明白小乘中認爲佛是什麼樣的,大乘中認爲佛是什麼樣的,大乘的金剛藏乘又認爲佛是什麼樣的,對此充分認識之後,才能對佛有全面的了解。我以前之所以翻譯《釋尊廣傳》,就是想讓大家對佛陀有全面認識,明白佛陀多生累劫的發心,否則,很多人只是把佛當成普通人來對待,示現涅槃就好像一個老年人去世了一樣,這肯定是不合理的。佛陀在《大般涅槃經·金剛身品》中,曾很明確地說過:“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佛陀在衆生面前顯現涅槃,只是一種示現,實際上真正的佛陀就是法身。因此,對佛陀的本來面目,大家應從各方面來了解。
如今認識佛教、懂得佛教的人不是特別多,但我們既然是佛教徒,就應通過學習曆史,全面、整體地了解佛陀與佛法。比如說,要想了解藏傳佛教,就必須通達藏地各大教派的傳承曆史;要想了解漢傳佛教,就應懂得淨土宗、禅宗等各宗祖師弘法利生的事迹。然而現在末法時期,有些人對藏傳佛教一竅不通,卻開口閉口說藏傳佛教不如法,有些人對佛教也一無所知,以分別念隨便臆測佛教,然後對佛教的言行思想加以诋毀,這都是非常愚癡的行爲!
以上講了佛陀及其眷屬的無常。此外,在佛教發祥地印度,從《印度佛教史》等曆史上看,往昔出世過許多具足地道功德、神通無礙、結集經教的阿羅漢。這些阿羅漢曾對佛教典籍作過叁次結集。
一般來講,論典中第一部是《大毗婆沙論》,共同乘認爲由許多阿羅漢所作;經典中第一部是《般若八千頌》,它是蓮花王朝後期,在月護國王的王宮裏出現的,顯宗稱爲《般若八千頌》,密宗則叫做《真如續》,很多史學家認爲它是最早的經典。敦珠法王在《敦珠佛教史》中也講過:有些人認爲,通過叁次結集,佛經才全部立成文字。這種說法不合理,因爲《般若八千頌》是叁次結集之前就出現于世的。
我家鄉那一帶有種習俗,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作爲在家人,每家要請一部《般若八千頌》。至于其中原因,我曾問過一些老年人,但他們也不知道,說是以前就有這個傳統。在“文革”期間,佛教基本上在每家每戶隱沒了,後來宗教稍微開放時,街上有賣《般若八千頌》,聽說一下子就被請光了。具體什麼原因也不是特別清楚,反正一家人重新立一個家的話,首先要請一部《般若八千頌》。
除了叁次結集的阿羅漢以外,印度還出現了二勝六莊嚴、八十大成就者等許多聖者。
何爲二勝六莊嚴呢?
在大乘佛法中,佛陀授記的龍猛菩薩是中觀創始人,佛陀授記的無著菩薩是唯識創始人,面見文殊菩薩的陳那論師是因明創始人,這叁位稱爲叁大造論鼻祖。而解釋他們觀點的,蓮花中降生的聖天論師,解釋龍猛菩薩的中觀;能背誦九十九萬部經典的世親論師,解釋無著菩薩的唯識;獲得自在、面見聖尊的法稱論師,解釋陳那論師的因明,後面這叁位叫做叁大注釋開創者。
其中,“二勝”是指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其余四位加上功德光和釋迦光(造論者和注釋者),稱爲“六莊嚴”。也有史書中說,“二勝”是功德光和釋迦光,其他六位則是“六莊嚴”。這八位尊者,大乘佛教中沒有不承認的,他們在人間廣弘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故叫“二勝六莊嚴”。此外,有時候還會…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叁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