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三十课

  

第三十节课

  

思考题

  130、怎样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请从印度、藏地、汉地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131、为什么说佛陀在转*轮的过程中,无常法一直贯彻始终?了解这一点,对你有何启示?

  132、什么是二胜六庄严?他们在佛教历史上分别有哪些贡献?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正在讲“寿命无常”。寿命无常分七个科判,今天讲的是第三个。

  丁三、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

  在此贤劫中,将会出世一千尊佛,以往已出世了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四佛,在此之前还出世了胜观佛、宝髻佛等佛陀(1),每一尊佛不可能单独降世,其周围均会有不可胜数的声闻、缘觉、菩萨等众眷属围绕。这些佛来到世间,都曾以三乘法饶益无量所化众生。可现在,只剩下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除此之外的诸佛都已趋入涅槃,其教法也依次隐没。比如宝髻佛,大家都会念他的名号,但他当时是怎么转*轮的,文字上都没有。如今只有释迦牟尼佛的《大藏经》,其他佛的《大藏经》闻所未闻,只不过在某些经典中,偶尔会有古佛留下的偈颂,此外根本没见过他们的教法。

  而在现今这一教法中,尤其是果法期时,五百阿罗汉、无数大菩萨等眷属众,纷纷现身于世,这从《毗奈耶经》、《阿含经》等中也看得出来。但他们也同样依次于法界中趋入无余涅槃。

  例如,众生主母大爱道比丘尼,有一次见佛陀示现打喷嚏,就祈请道:“佛陀长久住世!”佛陀说:“你不应该这样说,应该说佛法长久住世。佛陀如果长久住世,执著常有的众生就不会生起厌离心。”如是教诲之后,大爱道比丘尼为了忏悔,便与五百位比丘尼一起示现涅槃。(我原来讲历史时也说过,如果是凡夫,这相当于自杀,但因为是阿罗汉,生死自在,所以想走就走了。)以此缘起,佛陀最终也示现涅槃——大爱道比丘尼示现的有些缘起不太好,刚开始出家时,对佛教住世就有影响,最后示现涅槃时也是如此。

  大爱道比丘尼涅槃之后,过了几天,目犍连、舍利子到饿鬼和地狱界去,看见外道本师在那里受苦。外道本师求他们回人间时,转告自己的弟子要舍弃自宗,随学释迦佛的教法。二位尊者回去后,舍利子先向外道转告这番话,但因为没有前世业缘,外道徒没有听见。于是目犍连又去转达,外道听后怒不可遏,把他打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事后,舍利子用法衣将目犍连的法体包好,背到祇陀园,悲伤地说:“对我好友目犍连死去的消息,我听也不愿意听,何况是亲眼见到了?”于是他与八万阿罗汉先行趣入涅槃。紧接着,目犍连也与七万阿罗汉一起入灭了。

  之后,佛陀示现涅槃。有些书里说,当时随佛陀涅槃的,有八千万阿罗汉。此时,按照共同乘的观点,佛陀及其圣者眷属已纷纷隐没,佛法犹如火燃尽后的烟一样,无人传授,受到众天人的讥毁,随后三藏开始逐渐结集。

  由此可见,无常是谁也逃脱不了的。佛陀获得了圆满证悟,断除了一切障碍,最终仍要显示涅槃;“神通第一”、“智慧第一”的圣者,尚且抵抗不住无常冲击,更何况是我们脆弱如蚂蚁般的凡夫人了。上师如意宝在《无常道歌·瀑布妙音》中也说:“断证圆满能仁与佛子,虽曾示现如空群星般,正因揭示无常而涅槃,回想此意深知皆无常。”意思是,在此娑婆世界,曾出现过大量断证圆满的佛与佛子,其数多如夜空繁星,然而为了向有常执的众生显示无常,他们皆一一示现涅槃。细思此义便会深深了知:一切万法皆是无常的本性,任谁也无法改变。

  尤其是到了印度以后,看到许多佛教圣迹,会很伤感。如《大智度论》云:“十力世尊身光具,智慧明照亦无量,度脱一切诸众生,今日廓然悉安在?何有智者不感伤?”具足十力的佛陀身光赫奕,智慧通达一切,度生事业也无有边际,可如今佛陀又在哪里呢?除了留下一些残存的遗迹,此外什么都没有。一想到这些,智者岂会不感到悲伤?

  佛陀在转*轮的过程中,其实无常法一直贯彻始终。噶当派的教言中说: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转四谛*轮时,无常、苦、空、无我四谛中,第一个就是无常。佛陀转完三转*轮,最后要示现涅槃时,先宣讲了一部《涅槃经》,之后说:“诸比丘,一切皆由因缘而生。”同时解开上身的袈裟,让弟子观看如来身相,并教诲道:“如来出世犹如昙花现世,你们以后要常观一切万法皆为无常。”说完之后,前往萨拉双树中间,以吉祥卧示现涅槃。《阿含经》中也记载,佛陀要接近涅槃时,跟弟子们说:“诸比丘,世间无一法可依靠,应当舍弃世间,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有恩爱别离的寂灭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理。”因此,佛陀的最后遗嘱,就是让我们长期忆念无常迁变之理,这也是佛法的最深教义。

  自古以来,许多大德为什么强调无常法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所以你们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无常的观念,当然光是生起还不够,还要为了后世有所准备,精进行持善法,只有这样,修行才会成功。如果没有这种观念,虽然表面上希求大法,但实际上佛法不一定成就。

  在无常面前,不管圣者还是凡夫,终将无一存留,统统被无常吞没。(当然,圣者只是一种示现而已。)阿那律古佛示现涅槃时,曾留下一首偈颂言:“有为法如云,智者不应信,无常金刚来,摧圣主山王。”意即一切有为法就像浮云般无有坚实,智者不应对其产生信赖,一旦无常金刚到来,即使是圣者佛陀的色身、坚固的须弥山王,也会被摧毁无余。

  当然,对佛陀示现涅槃,我们不能说“佛陀死了”。个别法师讲法时,讲的意思虽然对,但表达方式不合适。有些人说“佛陀80岁的时候走了”,好像在描述一个老年人;还有些人说“佛陀临终时刚好80岁,老态龙钟,非常可怜”,这样来形容佛陀很不合理。要知道,佛陀是金刚身,其本体不生不灭,示现无常只是为了鞭策众生。

  现在有些学者对佛陀进行研究时,遣词用句非常非常不对,他们只是把佛看成一个王子,到80岁时人老了,无奈只有离开人间,好像跟孔子、孟子没什么差别,只不过智慧高一点、传法多一点而已。这种认识是很大的误解。我们作为佛教徒,应明白小乘中认为佛是什么样的,大乘中认为佛是什么样的,大乘的金刚藏乘又认为佛是什么样的,对此充分认识之后,才能对佛有全面的了解。我以前之所以翻译《释尊广传》,就是想让大家对佛陀有全面认识,明白佛陀多生累劫的发心,否则,很多人只是把佛当成普通人来对待,示现涅槃就好像一个老年人去世了一样,这肯定是不合理的。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中,曾很明确地说过:“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佛陀在众生面前显现涅槃,只是一种示现,实际上真正的佛陀就是法身。因此,对佛陀的本来面目,大家应从各方面来了解。

  如今认识佛教、懂得佛教的人不是特别多,但我们既然是佛教徒,就应通过学习历史,全面、整体地了解佛陀与佛法。比如说,要想了解藏传佛教,就必须通达藏地各大教派的传承历史;要想了解汉传佛教,就应懂得净土宗、禅宗等各宗祖师弘法利生的事迹。然而现在末法时期,有些人对藏传佛教一窍不通,却开口闭口说藏传佛教不如法,有些人对佛教也一无所知,以分别念随便臆测佛教,然后对佛教的言行思想加以诋毁,这都是非常愚痴的行为!

  以上讲了佛陀及其眷属的无常。此外,在佛教发祥地印度,从《印度佛教史》等历史上看,往昔出世过许多具足地道功德、神通无碍、结集经教的阿罗汉。这些阿罗汉曾对佛教典籍作过三次结集。

  一般来讲,论典中第一部是《大毗婆沙论》,共同乘认为由许多阿罗汉所作;经典中第一部是《般若八千颂》,它是莲花王朝后期,在月护国王的王宫里出现的,显宗称为《般若八千颂》,密宗则叫做《真如续》,很多史学家认为它是最早的经典。敦珠法王在《敦珠佛教史》中也讲过:有些人认为,通过三次结集,佛经才全部立成文字。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般若八千颂》是三次结集之前就出现于世的。

  我家乡那一带有种习俗,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作为在家人,每家要请一部《般若八千颂》。至于其中原因,我曾问过一些老年人,但他们也不知道,说是以前就有这个传统。在“文革”期间,佛教基本上在每家每户隐没了,后来宗教稍微开放时,街上有卖《般若八千颂》,听说一下子就被请光了。具体什么原因也不是特别清楚,反正一家人重新立一个家的话,首先要请一部《般若八千颂》。

  除了三次结集的阿罗汉以外,印度还出现了二胜六庄严、八十大成就者等许多圣者。

  何为二胜六庄严呢?

  在大乘佛法中,佛陀授记的龙猛菩萨是中观创始人,佛陀授记的无著菩萨是唯识创始人,面见文殊菩萨的陈那论师是因明创始人,这三位称为三大造论鼻祖。而解释他们观点的,莲花中降生的圣天论师,解释龙猛菩萨的中观;能背诵九十九万部经典的世亲论师,解释无著菩萨的唯识;获得自在、面见圣尊的法称论师,解释陈那论师的因明,后面这三位叫做三大注释开创者。

  其中,“二胜”是指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其余四位加上功德光和释迦光(造论者和注释者),称为“六庄严”。也有史书中说,“二胜”是功德光和释迦光,其他六位则是“六庄严”。这八位尊者,大乘佛教中没有不承认的,他们在人间广弘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故叫“二胜六庄严”。此外,有时候还会…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三十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