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王,史稱“衆敬王”。(人類最早的國王,就是通過民主選舉産生的。可見,現在的民主選舉傳統,應追溯至衆敬王時代。)爲什麼叫衆敬王呢?因爲他德高望重,受到大多數人的恭敬。之後,他的後代沿襲下來,一直到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除此之外,印度東西方還有叁巴拉(6)、叁十七贊紮王(7)等地位顯赫的國王,都曾紛紛降臨于世。印度君主製度結束之後,還出現過甘地等許多人道主義者。可如今,這一切都成了輝煌的曆史,沒有一人留存于世。
所以,從整個印度的王統曆史來看,很容易了解到一切無常。
在藏地雪域,許多國王都是諸佛菩薩化身。比如,第一位國王涅赤贊布(漢譯爲肩座王),就是除蓋障菩薩的化身。他是衆敬王的後裔,天生手腳像天鵝蹼一樣,印度人覺得這是種惡兆,就把他趕出國境。他流浪到了藏地,很多牧民遇到他後,問:“你是從哪裏來的?”他用手指向虛空,人們便以爲他是從天上來的,于是對他很恭敬,將其扛于肩上,擁立他爲國王,所以叫“肩座王”。
自涅赤贊布以來,藏地出世過天赤七王、地賢六王、中德八王、初贊五王、幸福十叁代、極樂五代等許多國王——如涅赤贊布、穆赤贊布、丁赤贊布……以前我讀師範時,對藏地的曆史非常感興趣。有時候老師上漢語課或音樂課,我就在下面看曆史書,開始背這些帝王的名字。
那麼,爲何叫“天赤七王”呢?因爲這七位君王壽終時騰空而去,沒有屍骨遺留下來,他們的陵墓都建在天界中,猶如虹身成就一樣。鑒于此,現在有些人認爲,藏地最初也信上帝。(前段時間,有個美國人去北京。他坐地鐵時問一些人信不信上帝,有些人說根本沒有上帝,他就特別特別生氣:“怎麼你們連上帝都不承認!那算什麼人啊,笨得跟旁生一樣。”)
爲何叫“地賢六王”呢?因爲他們的陵墓都建在石山和草山之間,因此叫地賢六王。
爲何叫“中德八王”呢?他們的陵墓都建在建在河流之中,故又稱水德八王。
初贊五王,其陵墓都建于國中。
幸福十叁代,是從拉托托日後的下一任君王(赤甯松贊)開始的。當時拉托托日的皇宮上,降下《六字真言》、《寶箧經》、佛塔等叁寶所依,並有授記:“再過五個朝代(指松贊幹布時代),將有人精通其意義。”這標志著佛教在西藏的開始。從拉托托日之後一直到赤熱巴巾的十叁代,佛教跟以前相比頗爲興盛,如國王松贊幹布,他迎娶了兩位公主,獲得了釋迦牟尼佛等身像等諸多叁寶的加持所依,並在藏地創立了文字,金剛手菩薩化身的大臣嘎爾東贊也到很多國家,跟各國的外交關系有了長足進展。以此等原因,所以叫幸福十叁代。
幸福十叁代的後期,即從國王赤松德贊到赤熱巴巾之間,又稱爲“極樂五代”。例如國王赤松德贊,他迎請了無與倫比的蓮花生大士和菩提薩埵,翻譯了《大藏經》和許多論典,建立了藏地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等,當時佛教盛極一時。國王赤熱巴巾也是如此,他對佛教十分恭敬,平時把頭發系于兩邊,看到佛教徒就鋪在地上,一邊讓持咒的密宗瑜伽士踩在上面,一邊讓出家的僧團踩在上面,同時他對佛法的貢獻也非常大。
這些國王的豐功偉績,還可從其領土上窺見一斑。如《紅史》、《青史》、《白史》中記載,觀音菩薩化身的國王松贊幹布在世期間,依靠幻化的軍隊,征服了上至尼泊爾、下至中國的大片領域。(國王松贊幹布的威力相當大,但領土問題曆來較爲敏感,我們在這裏暫時不分析,主要是從無常的角度來觀。)
文殊菩薩的化身天子赤松德贊在位期間,也統轄了南贍部洲叁分之二的領地。(這些都有非常可靠的曆史,尤其是根登群佩研究得十分准確,他雖然活得不長,五十幾歲就圓寂了,但對曆史的研究頗具權威,這一點現在國際上也承認。)
法王赤熱巴巾時期,在印度恒河岸邊豎立起一塊鐵碑,作爲印度與西藏界限的標志。(根登群佩在《印度聖山記》中講過這回事,他還在《遊國記》裏說,恰譯師去印度時,晚上便住在鐵碑那裏,第二天他離開藏土,過了恒河就到了印度。由此可見,當時藏地的地界位于恒河那裏。後來我們去印度時,到處打聽鐵碑在哪兒,但恒河特別大,最終也沒有找到。)而且他也收服了印度、中國、格薩、達蘇(伊朗)等許多國家作爲附屬國,從此之後,每逢新年宴會,各國使臣需在同一天內齊聚拉薩,舉行獻禮進貢等儀式。(如果你翻開曆史,從藏地大德弘揚佛法的經曆中,也可以看出赤熱巴巾時期藏地領域及其與附近國家的關系。)
藏地這些國王,昔日統治的疆域那麼大,最後也都紛紛離開人間,盡管他們曾擁有如此威力,現在也都成了曆史,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留存下來。
漢地其實也是一樣。像夏、商、周、秦、叁國、兩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很多國王或皇帝非常有能力,尤其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皇帝,算是中國曆史上最有作爲的皇帝了,但他們如今一個也沒有活在世上,由此也看得出來,萬法確實是無常的。
我們還學過曆史、地理、天文學等知識,像物理方面的愛因斯坦、牛頓,也已不在人世;還有造紙的蔡倫、天文學家張衡、數學家祖沖之,以及郦道元、賈思勰等等,這些人雖曾出現于世,但現在已全部離開,對于他們的事迹,後人只能從書本上了知。
不說這些大人物,包括我們家裏的人,這些年來有什麼變化,自己也應該清楚。我小的時候,別人叫哪一家時,通常會以父親那代人的名字來稱呼;前幾年,則以我們這一代人的名字來稱呼;而現在我到我們村子去,我們這種年齡的已被淘汰,比我們小的那些人成了新主人。一代一代就這樣更替,如花開花落一樣,無常就在我們眼前。然而,很多人身邊雖有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的遷變,可相續中存在堅固的常有之心,根本不明白無常的真相。所以,大家必須要有深刻的無常觀,噶當派很多大德認爲“無常觀如果修得好,一切法皆不在話下”,原因就在于此。
總之,倘若思維上述道理,那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住房、受用、眷屬、權勢,自以爲是何等何等的優越,但與上述仙人、國王等比較起來,簡直就成了蜂巢一樣。
有些人修了一個繃殼房子,就認爲:“我的房子多好看啊!”然後專門在房子裏挂一些像。有些居士把房子裝修完了,就覺得好像修成了“布達拉宮”一樣,特別開心。然而,這些並不是很堅實,就像蜜蜂把蜂巢弄好了也很高興,但到了冬天時,它的命運會如何也不好說。故而,佛經中雲:“嗟乎有爲法,其性皆無常,生已死隨至,智者應深知。”
但一般來講,凡夫人無常觀特別差,除非是前世善根不錯的人,才會對無常有一種感覺。昨晚我身體不好,有點睡不著,就翻了一下《宋高僧傳》。裏面有位知玄禅師,他大概活了73歲,對漢地佛教的貢獻非常大。他很小的時候,對無常觀得相當好,在5歲時,祖父讓他寫詩詠花,他說:“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唯余一孕在,明日定隨風。”意思是什麼呢?花開的時候,滿樹都是紅紅的,花落的時候,樹枝全部空蕩蕩的,即使只剩一朵還開在樹上,明天也一定會隨風飄落下來。引申而言,我們現在活在世間時,表面看起來很興盛,可是死亡到來時,每個人都會離開,即使剩了一兩個,其生命也不可能恒存,早晚有一天會撒手人寰。
還有一位靈裕禅師,他在88歲時圓寂。當時隋文帝對他非常敬重,多次請他到朝廷當國師,都被他借故推辭了。後來皇帝見無法勉強,便經常賜給他很多財物,並爲他在山中建寺。他一生中大力弘揚佛法,將要離開人世時,提筆做詩雲:“今日做高堂,明朝臥長棘,一生聊已竟,來報將何息?”留下這個之後,過幾天就自在而逝了。
如果我們也像這些大德一樣,把無常深深地刻在心中,那修行就會很容易。這些大德一輩子想的都是佛法,不圖名也不求利,畢生中一直認真修行。可我們現在不是這樣,很多人對世間的執著特別強,口頭上說要修行佛法,實則無法擺脫各種誘惑。所以,有時候看了漢地有些大德的傳記,真的令人心生慚愧。包括《敦珠佛教史》(又名《藏密佛教史》)中,也有許多伏藏大師、密宗瑜伽士及藏地修行人,他們一輩子是怎麼過的?我們又是怎麼過的?兩相對比之下,確實我們不管是居士還是出家人,實在無法與古人相提並論。
漢地有一位澄觀大師(即清涼國師),他曾在生前發了十大願:一、長期依止一丈四方之室,除了叁衣一缽,不留任何財物;二、對名利猶如鼻涕般抛棄;叁、目不視女人;四、不到在家人的家裏走動;五、長期誦《法華經》;六、長期讀誦大乘經典,普濟群生;七、常宣講《華嚴經》;八、一生晝夜不臥;九、不爲虛名而欺惑衆生;十、不退失慈悲菩提心。
我看了以後對照自己,白天晚上不睡覺也做不到,除了叁衣以外不接觸金錢也做不到,名利全部抛棄好像也做不到……跟前輩大德比起來,我們心力特別差,實在是值得羞愧。但即便如此,自己還是要有信心,對佛法應盡量修學。在此世間上,除了修行佛法和利益衆生,世間欲妙沒有任何意義,對此理當深信不疑,因此,我們要發願盡心盡力以佛法來利益衆生,有時間的話,好好修持無常爲主的一些妙法。
對于以上道理,大家應該深深思維,並加以觀修。根登群佩在《修行教言》中也說:“無常之身無絲毫實質,今當勤修精藏勝妙法。”我們這個身體無有絲毫恒常性、穩固性,因此一定要利用它,精進修持最甚深的妙法。這對每個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
同時,還要經常祈禱上師叁寶,讓無常的境界盡快在相續中生起,若能如此,對世間法就不會有興趣,對佛法也不會天天找借口推脫。現在外面有些居士,金剛道友整天給他打電話:“你可不可以認真聽課啊?不要去那裏啊。”如果他有了無常的動力,就會覺得世間法不重要,修學佛法才最重要,如此一來,聽課便會主動前往。但如果他無常修得不好,就會像調皮的孩子一樣,成天需要別人督促,然而再怎麼提醒,有時候他也很難轉過來,只有對無常生起定解,自己對自己進行鞭策,修行才會真正有成效。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1)由旬(逾繕那):古印度長度單位名。五屍爲弓,五百弓爲一俱盧舍,八俱盧舍爲一由旬,約二十六市裏許。
(2)聞距(俱盧舍):古印度長度單位名。古印度以人壽百歲時代所用弓之長度爲一弓,一俱盧舍爲五百弓,相當于二十五市尺。
(3)五種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缺少漏盡通。
(4)梵志: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婆羅門。3、一切外道之出家人。
(5)《印度佛教史》:印度佛教史籍。藏傳佛教覺囊派學者多羅那他(又名慶喜藏)著于1608年。全書以王朝的更疊爲經,以佛教著名大師的傳承爲緯,記述自釋迦牟尼去世後,直到印度波羅、斯那兩王朝覆滅時,佛教在印度流傳及盛衰演變情況。
(6)叁巴拉:嘎薩巴拉、得瓦巴拉、熱薩巴拉。
(7)贊紮王:東印度帖木噶拉(今孟加拉)的贊紮部族中産生的著名國王,如阿嘎夏贊紮王、紮雅贊紮王、塔瑪贊紮王、噶瑪贊紮王、比喀瑪贊紮王、噶瑪贊紮王、比瑪拉贊紮王,等等。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叁十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