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十五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的人無法了知,以佛陀自己所說的前語後語或者直接間接方面根本不會有任何相違。這叫做叁觀察清淨量。這個問題很重要,大家務必要記住。爲什麼我們對佛陀的語言如是誠信不疑呢?原因就是佛陀的語言不會有任何違害、不會有任何過失。怎麼沒有過失呢?佛陀對現量部分所說的道理以現量不會有違害;佛陀對稍微隱蔽部分也宣說了一些教言,對此我們通過比量來進行推斷也不會有任何違害;然後佛陀對非常隱蔽深奧的前世後世、業因果、空性以及如來藏的實相等一般世間人沒辦法了知的方面也宣說過,所宣說的這些道理也根本不會有任何違害。

  

所以法稱論師在《釋量論》當中也這樣說“信許語無欺,總此地隱蔽,亦無時機故,慧許比量中。”意思是佛陀所承許的語言(信許語言)始終都是不欺的。對哪些方面不欺呢?在總的一些非常隱蔽的部分,也就是在五道十地以及四谛等極爲隱蔽的、世間凡夫人根本沒有辦法了知的道理上,佛陀所宣說的語言永遠是不會欺惑的。這些語言宣講、抉擇之後,任何邪魔外道都無機可乘,也不會有違害的時候。所以佛陀的智慧——聖教量可以包括在比量當中。因此佛陀的聖教量不包括在二量中的過失是沒有的。

  

我們大家一定要對佛陀所宣說的語言生起誠信。這並不是像有的人認爲我的父親所說的緣故或者外道認爲我們的本師所說的緣故而盲信。有很多人就是因爲對上帝或自己的長老有一種尊敬的態度,進而以這種尊敬的心態來承許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佛教並不是這樣的,佛陀在佛經中也說了:諸比丘,你們不要因爲我是佛陀而對我恭敬,對我的語言要像磨煉純金一樣,經過再叁觀察以後才可以接受。

  因此,只要佛陀一說我們大家就應信受奉行。自古以來世間出現過如群星般的無數智者,對佛陀的語言他們也絞盡腦汁以自己的所有智慧分析過,但是佛陀的教言當中,不管是現量的部分也好,比量的部分也好,還是極其隱蔽的部分,都根本找不出任何缺點。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深信不疑。

  所以我覺得大家在聞思的過程中一定要知道什麼是叁觀察清淨的聖言量,這一點一定要知道,而且我們對佛陀在任何經典裏面所說的話都應相信。爲什麼要相信呢?因爲佛陀的語言誰也找不到任何過錯,是十全十美、千真萬確、沒有任何缺陷的。如果世間有一位比較可靠、比較誠實的人,那大家都會說:“這個人非常老實,他所說的話肯定不會欺惑我們,一定要相信他,一定要信任他。”所以我們應相信佛陀所說的話。而世間這些人畢竟是凡夫,他們相續中還是有一定的過錯、有一定的煩惱,很有可能遇到關鍵問題的時候他們會說一些謊話。而佛陀並不是這樣,《釋量論》說:相續當中過失完全斷掉的緣故,佛陀從來都不會說妄語。不說妄語的原因就是他沒有說妄語的因,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因此我們佛教徒對聖教量一定要有信心。世間所謂的聖教倒是比較多,但是有些並不是真正的聖教,所以我們對這個問題要進行分析。

  

是故以理成立教,乃是正量若不成,

  

則與自語等同故,即承許爲能障性。

  通過以上分析,大家一定要知道聖教量一定要與現量和比量的事勢理不相違,如果與現量和比量相違,那我們就沒有承許的必要。比如佛陀說柱子是無常的,如果我們一看柱子根本不是無常,柱子應該是常有,那佛陀的話就沒有什麼可信任的了。這麼簡單的道理佛陀都說不出來,那他肯定不是遍知。如果佛陀宣說的有些比量,以我們能推出來的一些道理就能推翻,那我們馬上可以說佛陀肯定不是遍知、不是全知。可是,不要說我們這些普通人,就是世間出現過的許多名人,他們也根本沒有這個能力。

  我有時候研究一些世間的名人,尤其是站在科學頂峰的智者,像愛因斯坦、牛頓,當然他們的有些觀點我們也並不是特別精通,只不過有一些好奇心,越來越觀察的時候感覺到他們深深地墮入生老死病的痛苦當中,看了他們的傳記之後感覺到自己非常幸運,你們也可以看看世間上這麼多的名人面對死亡、面對病苦的時候是什麼樣?但是對佛陀的教言越來越學習、越來越研究,心裏面就會有一種勇氣,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在座所有人的幸運!有些人得到了一點財富或者名聲,就認爲自己福報很不錯、運氣很好,實際上這些都不算什麼福報、運氣,我們今生遇到了這麼好的釋迦牟尼佛的聖教,這才是我們的真正福報和運氣。

  依理對聖教進行觀察,如果依理成立,那就是聖教,就是正量;如果依理證根本不能成立,那就與我們自己的語言前後相違完全相同。雖然你口裏說這是我們的聖者、我們的上帝所說的話,但實際上你的聖者、你的上帝所說的語言跟凡夫人的語言一模一樣,處處都有毛病,處處都有過失。所以它根本不能算真正的正理,要建立爲真正的正理就會有障礙,有障礙就不能建立。

  在建立正理方面有害和有障有一定的差別。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無害有障,比如聲音本來是無常的,但有一個人說聲音是常有,其實聲音是常有對聲音是無常沒有任何違害,因爲聲音本來是無常的,所以你說常有不會有害,但是有障礙。障礙是有的,因爲他不承認,不承認就無法建立聲音是無常。一種有害有障,比如說一個人建立聲音是常有,而另一個人說是無常,那麼無常對聲音常有既有障礙也有害處。爲什麼呢?因爲聲音本來是無常的,成立無常的道理的時候,對方建立的常有就完全被否定了,所以既有害也有障礙。無障無害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理,比量的正理。而有害無障的情況是沒有的。

  所以,我們建立任何一個觀點的時候要觀察到底你所立的宗是有害還是有障,如果有害有障就不能建立,如果無害無障就可以建立,應該這樣來安立。因此,如果依理無法成立聖教是正量,那麼建立正理方面就有一定的障礙,就沒辦法進行建立。

  暫停偈:

  

非凡共稱教皆量,以量成立即聖教,

  

先許後察愚者舉,先察後許智者軌。

  並不是凡是人們共稱的教全部都是正量。世間當中人們共許的教比較多,比如說基督教有它自己承認的教量,天主教也有它自己承認的教量,其它的外道宗派也承認自己的祖師或者一些名人所說的話是聖教。但是世間上的人們所承認的所有教是不是真正的正量呢?雖然外道也有的經典論典,但這些語言是不是全部都是無欺的正確的量呢?不一定。人們所謂的教並不一定都是真正的聖教。

  什麼是真正的聖教呢?如果以真正的智慧進行觀察、以理進行推斷沒有違害,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矛盾,這種教就是真正的聖教,就像釋迦牟尼佛的聖教一樣。佛陀的聖教任何一位智者再怎樣觀察也找不出半點過失,因爲它是以理成立的,以理成立的教就是聖教量。

  對教是否是正量、聖教,我們應該先觀察,然後才承許。如果先承許然後才進行觀察,那就不合理。比如我沒有先觀察就輕率地說基督聖教非常好,而且自己還入了基督教,但是過後進行觀察:這裏面有一些不符合邏輯的地方,所以我現在不皈依了,然後就退出來,這是愚者的行爲。你應該先進行觀察,所有的宗教你都要觀察,最後你就會確定釋迦牟尼佛的教既與邏輯相適合,也與現量相適合,就是極爲深秘的部分也完全符合道理,所以我承許釋迦牟尼佛的教是世間第一教,然後開始以精進心皈依,這就是智者的選擇。所以說我們應該先觀察哪一個教是真正的聖教,然後自己再承認,這一點很重要。

  辯論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情況,比如:《釋量論》裏面所講的道理你承不承許,你先說承許,承許完了以後你再進行觀察:原來我承許錯了,其實這是不合理的。有些人依止上師也是這樣,根本不觀察,聽說一位上師來了馬上就去灌頂、聽法,再過一段時間卻說:“聽說這位上師破戒了,聽說這個人是騙子。”然後才進行調查,並開始誹謗——在網上公布或者寫論典等等,這是愚者的行爲。聽到別人說以後你沒有必要先去灌頂,也沒有必要在網絡上公布或寫文章進行毀謗,很多人的行爲非常愚癡,這種作法極爲不合理。你先要好好地觀察,觀察完了以後你再開始依止。學習也一樣,先要好好地觀察,哪一部論典你應該學習,認定以後你才去學習,之後也不要觀察過失。當然內容方面自己分析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要:我以前學過這部論典,現在覺得它不合理,所以我現在要將它抛之腦後。以前有些道友(當然是因爲智慧不夠造成的),先入密宗學習一段時間,後來因一些邪知識的引導就把密宗的書全部扔在湖泊裏,再重新撿起原來的顯宗書,這是極爲愚癡的行爲,這種作法不合理。

  寅叁(遣除于彼之诤論)分二:一、遣除等同他宗;二、遣除能障不成所立之過。

  卯一、遣除等同他宗:

  

謂違他教亦成彼。貪等非法離貪法,

  

非斷見者一致說,沐浴貪等因不違,

  

如此諸論非聖教。

  對方認爲,吠陀書中說依靠沐浴可以清淨罪業,如果與這種道理相違背,那也應該成了與聖教相違,因爲吠陀是聖教的緣故。他們認爲,凡是與個別宗教裏面所說的道理背道而馳,那就是與聖教相違,也會犯下錯誤。也就是說,如果違背了基督教或者其它宗教裏面所說的道理,或者說這些道理我們沒有執行,那就是與聖教相違,因爲它們也是聖教之故。

  對這種說法進行分析就知道它不合理。爲什麼呢?因爲通過沐浴清淨罪障的說法並不合理。實際上貪嗔癡等五毒煩惱是非法,離貪、離嗔等是正法,這一點除了順世外道斷見派以外,其它各宗各派的論師們都異口同聲地共同承許。當然,這個時候有些人可能這樣認爲,承許遍入天的宗派不是也承認嗔恨心是正法嗎,承許自在天的宗派不是也承認貪心是正法嗎,他們並不承認離貪、離嗔是正法。當然,從我們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這樣說,但是按照他們的觀點或者以他們的論典來講,他們也認爲自己的作法是正法。除了順世外道以外,自他宗派都承認離貪是正法,具有貪心、嗔心非正法,因此你們所說的沐浴跟貪等完全不相違。如果通過沐浴能遣除自相續中的貪心、嗔心等煩惱,那就應該要麼它們的本體相違,要麼它們的因相違。相違的話,通過沐浴就可以遣除罪業,可是它們根本不相違。因爲貪心實際上就是心的一種執著,而沐浴是對身體的洗滌,那這樣,對身體進行沐浴怎麼會遣除心裏面的貪等煩惱呢?因此外道爲了遣除障礙而到恒河裏面去沐浴的做法不合理,這並不是真正以叁觀察清淨的聖教量,因爲這既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因果道理。

  這個時候有些道友可能會這樣想,那是不是我們佛教的沐浴儀式也不能清除罪業?可是在灌頂的時候我們卻經常見到上師爲了清淨弟子的業障邊念金剛薩埵心咒和百字明邊進行沐浴,或者以摧破金剛的咒語來沐浴,那這不是已經說明我們佛教也承認沐浴可以遣除罪障嗎?這是不是相違呢?並不相違。因爲,我們佛教雖然有這些儀式,但是這些儀式並不是光以水作一個沐浴就馬上使罪業清淨,不是這個意思。通過儀軌、咒語,再加上瑜伽士的手印、等持等各種各樣的因緣具足才能清淨我們的罪障。在這個過程中水只不過是中間的一個因緣,衆緣聚合的一個部分,根本沒有起主要的作用。而外道並不這樣認爲,他們口裏也沒有念什麼,其它的手印、禅定也沒有,只是說在恒河裏面沐浴就能遣除自相續當中的貪嗔等一切障礙,因此他們這樣的說法不合理。《釋量論》講,慈悲等與我不相違,因此它們無法遣除我執,也有這方面的教言。

  因此我們一定要知道,自己信奉的佛教才是真正的聖教,而世間其它各種教派並不是真正的聖教,所以即使已經與它們相違,我們也不用擔心、害怕。

  好,講到這裏吧!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第七十五課》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第七十六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