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十五课

  

第七十五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量理宝藏论》中的推理。今天讲分别的自性。

  

壬二(分别之自性)分二:一、现量相违;二、比量相违。

  

癸一、现量相违:

  

立宗即与受相悖,即是现量之相违。

  

这里的相违跟前面观相违品所讲的相违有一定的差别。这里的相违是我们在判断、推理的时候出现的一些相违的法,主要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首先讲现量相违。现量相违是指一个人在立一个宗时,他所立的宗与自己的体会(亲身的感受)完全是对立的,这就叫做现量相违。意思是什么呢?也就是当他说出一句话的时候我们马上感觉到他刚刚说的话不对,这是我用亲身的体会就可以来驳斥的。比如说我明明看见某某人是个很优秀的人,然后你说这个人是牦牛,这样的话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是那么好的人,怎么变成牦牛了呢?或者说声音本来是耳朵所闻的东西,然而对方却说:声音不是所闻,声音是眼睛所见。这样一说的话,我马上就可以用亲身体会与他的话相违来破斥。或者自己立宗:声音不是所闻,这样别人马上就想起来所说的不对,说:这是不可能的,现量相违,当面就可以驳斥。这就是所谓的现量相违。

  

癸二(比量相违)分三:一、事理相违;二、信许相违;三、共称相违。

  

子一、事理相违:

  

如若三相事势理,抵触立宗因相违。

  

如果立一个宗(也可以说宗派),我们说什么话实际上都是一种立宗,所说的立宗与三相推理的事势理相违,就叫做事理相违。这种相违在一刹那间是不会感觉到的,而刚才的现量相违是一开口也就是话音刚落的时候我们马上就能感觉得到对方说的不对,是直接相违。事理相违并不是当下就认识得到,但是我们通过推理会知道它与事实或者事物的真理背道而驰,不可能相符合。这种相违就叫做事势理相违。

  

比如我们说“声音是常有的”,当下有些人不一定马上感觉得到相违。但是实际上声音根本不可能常有,因为所谓常有是无为法的法相,我们通过推理会知道:声音是无常的,因为它是有为法之故。或者用其他的推理来进行推断也会知道声音绝对不可能是常有的。

  

总之,我们通过三相推理进行推断的时候与事物的事势理不符合的立宗就叫做事势理相违。

  

子二(信许相违)分三:一、法相;二、分类;三、分析意义。

  

丑一、法相:

  

可信之词与立宗,抵触信许之相违。

  

可信的言辞和立宗是完全对立的,这叫做信许相违。比如说我自己所说的立宗与可信的语言(不管是前后的语言也好或者圣教量也好)相抵触,意思就是自己前后的语言相抵触,这种自相矛盾就叫做信许相违。

  

丑二、分类:

  

彼分承许与自语。

  

它的分类按照《理门论》所说而分。有些论师认为《理门论》是商羯罗主论师著的,由唐玄奘在弘福寺翻译成汉文。后来由汉地的僧祥炬和藏地的一位译师通过汉文翻译成藏文,有这种版本的《理门论》。还有在萨迦寺由印度的班智达和藏地的译师共同翻译,直接从梵文翻译成藏文。所以现在藏地有几种版本。后来大多数论师认为《理门论》是陈那论师著的。藏传佛教中许多论师基本上认为是陈那论师著的,但汉传佛教有个别学者认为这并不是陈那论师著的。

  

这部论典把信许相违分为两种:一个叫承许相违,一个叫自语相违。对于承许相违,很多人也认为它叫圣教相违。我们的语言前后自相矛盾就叫做承许相违:前面我承认声音是常有的,没过几分钟就说声音是无常的。

  

有些人说话经常有承许相违,一会儿说:我对佛教很有信心,我对上师您老人家的信心真的是越来越增上,还没有两分钟又说:不知道是上师你的行为不如法还是我的业力现前,我对你越来越没有信心。这种语言前后马上就矛盾了,这种前后的语言自相矛盾就叫做承许相违。

  

自语相违就是自己的语言跟自己的语言有直接或者间接的相违(直接并没有驳斥但是实际上间接驳斥了自己的观点)。比如说,我的身体非常不错,只不过天天吃药。那身体非常好的话,吃药是什么原因呢?或者,我的母亲是石女,表面上看来是真的:我的母亲是石女,我是石女的儿子,但间接还是有相违之处。这种现象就叫做自语相违。

  

丑三(分析意义)分三:一、真实说明差别;二、以圣教之差别而分说;三、遣除于彼之诤论。

  

寅一、真实说明差别:

  

余谓圣教与自语。

  

有些因明前派的论师认为承许相违和自语相违是分开的。所谓的承许相违就是与圣教相违,自语相违是立宗者的语言自相矛盾。

  

承许相违是所说的立宗的语言与他的圣教有直接违背。比如,我说布施没有得财的功德,而圣教里已经说布施得财,这是完全相违的。这种相违就叫做承许相违。而我先立一个宗然后紧接着用另一个语言来推翻,这是自语相违。这两者完全是分开安立的,因明前派的个别论师是这样认为的。

  

法称论师怎么安立呢?

  

阿阇黎许语差异。集量论以一比喻,

  

阐示圣教与自语。理门论教另说喻。

  阿阇黎法称论师并不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没有必要把两者完全分开。阿阇黎在《定量论》中是这么说的。所谓的承许相违和自语相违是完全分开还是没有差别?没有差别。没有差别的话,为什么各自分开表达呢?这是因为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导致的。意思就是说承许相违与自语相违只不过是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前者是以前后承许相违而安立的,后者是自语有直接或者间接的相违,其实两者都是与自己的语言自相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这种方式推翻了自己的观点。因此法称论师《定量论》的观点是这二者只不过是语言上的差别而已。

  陈那论师的有些论典也可以这样解释。在《集量论》就是用一个比喻来宣说的:具所量之义的量不存在。承许相违和自语相违都用了这个比喻。承许相违的话,所衡量的量是不具足的,自语相违也是具所量之义的量是不合理的。比如,不管说我的母亲是石女(自语相违)还是说声音是常有声音是无常(承许相违),这两者衡量的量都不具足,是违背正理的。因此《集量论》用一个比喻来宣说的原因是这样的。

  不过在《理门论》中对圣教相违另行宣说了一个比喻:既是善法又是命终之后不赐予安乐之果。意思是我们行持善法作功德,死了以后不可能产生安乐的果,作者认为这样的语言就是圣教相违。当然,这个与圣教相违的立论是不可能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作了善法命终之后肯定会得殊胜的果。所以按照《理门论》的观点二者是稍微分开的,但稍微分开实际上也不相违,因为圣教相违与自语相违也有不相同之处。

  其实这些观点我们分析起来,只不过在说它们到底是分开还是一体的,别的意义可能没有。当然我们自己应该清楚自语相违跟承许相违还是有一点不同,就像反体不同一样。所以像萨迦班智达所讲的那样,二者以前后的语言和自语直接间接的相违来安立是非常合理的。

  

寅二、以圣教之差别而分说:

  

二量不害二所量,自语不害隐蔽事,

  

即是佛语我等教,说为归摄比量内。

  

下面讲什么是圣教量。圣教量我们以前也经常提及,释迦牟尼佛的语言应该归属在量当中,因为它是真实不虚的。真实不虚的语言我们一定要安立在正量中。

  

有些论典说现量、比量、圣教量,讲三种量。那这三种量要不要包括在二量当中呢?因为因明七论当中经常讲所有的量包括在现量和比量当中。这样的话,圣教量到底是包括在现量还是比量当中呢?本论的意思是圣教量可以包括在比量当中。

  

所谓的圣教量其实叫做“三察清净圣言量”——三观察清净的圣者的语言量。什么是三观察清净呢?就是以现量和比量以及自己语言的前后承许不违这三者均不会有矛盾。意思就是对明显的部分以现量不会有害;对隐蔽的部分以比量不会有相违;极其隐蔽的部分如环境、形象或者时间等方面我们一般…

《第七十五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第七十六课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