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十六课

  

第七十六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学习《量理宝藏论》当中的自利比量。自利比量里面现在讲立宗里的四种相违。今天所讲的内容是遣除诤论里的遣除能障不成所立的诤论。

  

卯二、遣除能障不成所立之过:

  

若谓自语及论义,障碍之中仅生疑,

  

彼乃无咎之所立,故非宗法之过失。

  

如果与自己的语言(自语)或者论典相违(承许相违、圣教相违),按照自宗来讲就是自己的语言前后矛盾、自己的语言有直接间接的矛盾,有这种矛盾则不能建立所立。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能构成障碍之故。昨天也讲了,如果产生障碍的话,所要建立的法就不能被证成。不能被证成的原因是对所立产生怀疑。比如说,前面我说声音是无常的,紧接着就说声音是常有的,到底所立是常有还是无常,听者会产生一种怀疑。这样犹豫不决的心能不能建立你的宗派呢?不可能的。

  

假设对方认为,自语相违和论典相违的障碍当中能产生怀疑,正因为只是在所立方面产生一种怀疑,而没有过失,所以这并不是宗法的过失。意思是自语相违和论典相违虽然对所立方面有障碍,但是这样的怀疑不会构成真正的所立的过失。

  

下面我们遮破对方的观点。

  

此非由依障碍中,生起怀疑成为过,

  

是由彼词不证成,所立安立为过失。

  

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既然已经产生了怀疑,那它肯定不能成立立宗。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在证成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并不只是从词句之间的障碍而产生怀疑的角度安立为立宗的过失。而是对立宗产生了一种怀疑,具有怀疑性的词句实际上对立宗的成立有一定的障碍、有一定的过失,有障碍则不能成立立宗。

  

我刚才讲了,如果前面说声音无常,后面紧接着说声音常有,那常有实际上对无常的建立起了障碍,因此立宗就不能成立。立宗不能成立的话,这种推理无法建立。因此,并不是单单从产生怀疑的角度来安立为过失,而是具有怀疑性、障碍性的词句根本不能证成所立。所以成为所立的过失应该是有的。并不只是从具有障碍中产生怀疑而成为过失的,而是因为这种词句根本不能证成所立。

  

具有障碍、怀疑性的词句怎么能证成所立呢?比如我给你问一个问题,你回答的时候自己心里还是犹豫不决、没有肯定下来,一会儿说存在,一会儿说不存在,那怎么行呢。再比如我问前世后世存不存在?你一会儿说存在,一会儿说不存在,这样的语言能不能在名言中建立存在前世后世的道理呢?无法建立。因此具有怀疑性、能障性的语言其实对立宗的建立还是有害的。我们在这里为什么把它安立为有过失呢?这从前面的科判也可以看得出来,实际上它有对立宗妨害的过失。

  

昨天我们也讲了有障与有害的差别。如果有障,间接说明对建立立宗方面还是有害的,因为它根本不能成立所立。当然如果你光是说说而已,不需要证成的话,那么有障碍而不能违害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我们推理的时候,只要想建立立宗,那么任何一个有障碍的法间接来讲或者从最终的角度来看都不能证成立宗。

  

立宗表明自意乐,如若相违毁立宗。

  

是故有过之言词,辩论之时招自负。

  

一般来讲在辩论的场合中,任何一个立论者会立下自己的宗,而这种立宗实际上表明了他的意乐——承认什么样的观点、不承认什么样的观点。这一点通过他的语言能表明。如果自己的语言直接间接或者前后产生了一些相违,那么就毁坏了自己的立宗。比如我前一刹那说黄牛具有项峰垂胡,后一刹那说黄牛不存在这些法相,这是很明显的相违。当然有些不一定有如是明显的相违,而是间接的相违,但间接相违也可以推出来他的话有矛盾。

  

这种情况在我们说话中也是有的。任何一个人的说话和立宗其实也能表明他的智慧。如果他前后的语言直接或间接产生一些矛盾,那么他的立宗以及自己所安立的道理完全就被毁坏。就像在一锅牛奶中放一点点酸奶,酸奶会使全部的牛奶腐烂。如果你的语言当中有一句比较关键的话前后矛盾,那么所说的话就全部以此而毁坏。所以有过失的语言在辩论的场合当中一定要值得注意,否则自己会对自己带来失败。就像一个人拿着宝剑反过来砍自己的头一样非常危险。我们在辩论的时候言辞方面一定要注意,哪些词能用,哪些词不能用。如果用了那些词,那自己要记住,自己已经立了这样的宗派,那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都不能违越前面的立宗。否则对方马上就可以提出:你刚才不是承认这一点了吗,那现在为什么反过来说?就像自己用刀砍自己的头一样,这是极为危险的。所以我们在辩论场合中对语言的严谨性、逻辑性要特别注意。

  

世间当中也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话说完了以后,一些语言你要想收回来也有一定的困难。我们说话的时候也应该对自己的语言负责,自己的承诺不能忘记。有些事情自己在别人面前是怎么样答应的,这些问题自己应该有一种自证。如果没有自证,今天说这个,明天说那个,那这样你的语言就没有可信度。如果你的语言没有可信度的话,那不要说到辩论的场合中,就是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也会对你的所作所为产生怀疑。有关这方面的道理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的语言品当中也叙述了。

  

尤其是在辩论场中,既要有逻辑性,也要有严密性,以这样的语言才能表达立论者和敌论者的想法,同时也能建立起自宗无垢的观点。

  

下面讲第三个相违——共称相违。一般来讲共称相违在我们讲的几个相违当中稍微难一点,希望大家注意。

  

子三(共称相违)分二:一、法相;二、决定彼之自性。

  

丑一、法相:

  

立宗与世共称悖,即是共称之相违。

  

这里的立宗不一定是三相推理的立宗,平时自己说一句话也算一种立宗。立宗和人们共称的道理完全相违就叫做共称相违。比如说世间上人们共称的:大腹的东西叫做瓶子,具有项峰垂胡的动物叫黄牛……,如果违越了这种原则、违越了这样的世间轨则,这就是共称相违。当然共称相违的道理也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本来我叫慈氏而别人叫我天授。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可能也会想这是不是共称相违呢?但这是不同的理解方法,对此我们也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下面主要的问题是跟外道和内道有一定的辩论,大家应该清楚。

  

总的来讲所谓共称相违是人们对某个法已经有固定的名称,但是我们不叫这个名称反而叫另一个名称。在轨道上奔驰的东西叫做火车,然而我们称之为飞机,这样的话,人们都觉得这是天大的笑话:不可能的!火车怎么能叫飞机。

  

当然从以前人们已经共称了的角度来讲,的确在人间没有火车叫做飞机的传统和说法。但是从将来可以共称的角度来讲,这也是可以的:为什么火车不能叫飞机?火车刚开始只是命名者凭他的意乐和想法来安立的,既然没有任何理由就将轨道上奔驰的这种车叫火车,那么天上飞的飞机也可以叫火车,以安立世间的名称的方式来推理的时候也完全可以这样命名。

  

我们取名有一些是有原因而取,也有没有任何原因随随便便取名的情况。比如人的名称,一般藏族人取名字好像是为了某人一生吉祥就故意给他取吉祥的名字,而有些国家的人则随便想什么就取什么名字,他们对意义根本不考虑,这两种情况都是有的。但这些其实都是凭人们的想像而取的,所以吉祥的人也可以叫不吉祥,不吉祥的人也可以叫吉祥。没有任何人规定说这个人必须要取吉祥这个名字,因为他是吉祥之故,没有这样的说法。我们的法名、俗名,从将来的角度来讲或者可共称的角度来讲取什么样的名字都可以。人可以叫牦牛,牦牛可以叫拖拉机,但是大家往往觉得:这是特别可笑的。当然,从人们的传统称呼的角度来讲的确有点不习惯。我们说牦牛来了,但实际上是拖拉机来了,这样可能大家都觉得有种接受不了的感觉,然而我们以理观察应该是可以的。

  

丑二(决定彼之自性)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寅一、略说:

  

声论派师所承许,名义直属前已破。

  

随意所说已证实,是故共称亦成立。

  

从广义讲世间共称基本上前面已经叙述完…

《第七十六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第七十七课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