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十七课

  

第七十七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量理宝藏论》,现在讲共称相违。昨天解释共称相违的时候讲到,陈那论师有一句话“不共之故无有比量,与名词已成之共称相违,是故彼相违也非宗法。”这句话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解释方法分了两个部分,现在讲认清名词已成共称。

  

巳二、认清名词已成共称:

  

可共称于事成立,然依名称与说意,

  

名词若成即说成,故谓名成之共称。

  

依于共称比量证,相违不误不可能。

  

首先我们要认识名称共称,然后了知名称共称也有比量。

  

“可共称于事成立”。前面我们讲了,通过分析任何一个名称可以用于任何一个事物,我们将月亮这个名称用在世间任何一个法上都没有违害。当然从已共称的角度来讲,可能有些人不承认:把瓶子叫牦牛、牦牛叫柱子,这与人们已经有的传统和习惯相违,现在用起来恐怕有世间共称的违害。但是从可共称的角度来讲,这种共称对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成立。当然成立也要有个条件或者原因。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对某个法可以共称(用另一个名称)的原因是它可以用这个名称,因为名称完全是凭人们的想像而安立的——“说意”,凭想像或意图可以对任何一个法随便立名称。这样一来,一个名称在任何一个事物上都可以成立,这就叫做名称共称。名称共称就如是而成立了。

  

我们对任何一个法可以加上另一名称,为什么呢?因为凭人们的想像可以在这个法上建立名称。这种名称可不可以用呢?从真正的名言正理的角度来讲是可以的。前面也分析过,任何一个法没有理由不能叫其他名称。比如我们对月亮以其他任何名称都可以称呼,如果不能,那么怀兔者以月亮这个名称来表示也同样不合理。

  

名称共称其实是一种比量,我们用一个推理论式:“任何法可以用月亮来共称,人们凭自己的想像可以安立之故。”这种推理叫做共称比量。也就是说对任何一个法用其他任何一个名称都可以代替,可以共称之故。那这种共称会不会有另一个比量对它有害呢?比如对“月亮这个名称在任何法上可以用,这是以世间名称(共称)比量成立之故。”会不会有另一个真实的比量说明在这个法上只能用月亮来表示,而其他的任何名称不能用,有没有这样的真实比量来违害呢?没有。

  

“相违不误不可能”。如果有相违,那当然两个相违的比量不可能论证一个事物:一个比量说月亮的名称可以用在任何一个法上,任何一个法用月亮可以表示,而另一个比量说月亮只能对怀兔者使用,而在其他的法上不能使用。如果有两个比量互相冲突,那当然不能证实一个正确的结论,这是不合理的。但是这种情况是没有的。我们通过论证、通过名称共称的比量说明任何法可以用其他名称表示。

  

学习这个道理之后,可以打破对名称的实执。以前在中观论典中也说了,我们对名称、对世间语言的相还是很执著的。其实这种相只不过是分别念和习惯这两者结合起来后出生的迷乱而已。真正语言的相在事物自相上是不存在的。比如一个人赞叹我,赞叹我的言辞在我身上不一定存在,如果存在,那么这种赞叹只能在我身上用,在别人的身上不能用。如果这种赞叹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言辞,那不仅在我上可以用,在别人方面也可以用。对别人的诋毁或者对别人取吉祥的名称、不吉祥的名称,这些完全都是以众生的分别念假立的。

  

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记载,尊者跟扎普瓦格西交流的时候,当时格西特别傲慢,他想:如果我给米拉日巴顶礼的话,可能他会还礼。于是他向米拉日巴尊者顶礼,结果尊者没有向他顶礼。后来格西不高兴,就用因明的方式对尊者辩论。尊者说所谓的因明辩论实际上就是为了摧毁世间八法的欲望,如果说深一点的话确实里面有甚深的内涵……。与法相师达罗辩论的时候,米拉日巴尊者也说:其他的因明我是不懂的,调伏自相续就是所谓的因明。当时尊者的教言中有这样的内容。

  

因此所谓的因明,如果我们说得深一点,所有的辩论归根结底是为了调伏我们的相续。如果我们以因明的正理推出一切名相除了虚假根本不存在实质,这样的道理如果领悟的话,那么事相上的辩论也不是特别重要。

  

有些论师在显现上并没有用论式(用比量进行论证),而是以对话的方式摧毁别人的邪分别念。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以前倓虚大师跟一个人(是个外道)在交谈的过程中,对方对自己的上师非常恭敬,他说我的老师境界非常高,他修道的功夫非常不错。大师问,你所谓的道到底是什么?对方说我们的道超越你们的佛教。我的上师的道是怎么样呢?有几个方面,第一是七天当中他不吃不喝,很厉害;第二是夏天的时候可以穿皮袄;第三是冬天的时候可以在雪地里赤脚而行,你们佛教有没有这样的道啊……。后来大师淡淡地对他说,一方面你们的大师也很了不起,但是这一点不一定成为道。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相当多。比如说不吃不喝,一般来讲知了(蝉)在地下很多年不吃任何东西,后来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就从地下钻出来,它的身体成熟后整天都在树上叫,它的生活除了风和露水以外什么都不享用。所以七天不吃饭也不一定有道,也许过了七天以后吃得更多了。(因为七天当中肚子一直空空的,那七天后可能吃得更多,他也会补充的。)这是第一个道理。第二个道理,夏天穿皮袄也不一定是道的征相,世间的狗每天都是穿着皮袄,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众生已经热死了;还有冬天赤脚也不一定有道,因为鸭子冬天也在冰冷的水里游泳,还高兴得呱呱叫,还有麻雀等也是一生下来就赤脚而行,而且它们趴在电线上不会触电,这种现象在旁生界相当多。它们与人在业力方面有一些差别。所以佛教所谓的道不一定体现在外面的形象上,像几天不吃不喝或者作比较特殊的行为等。这一点的确大师说的是对的。

  

现在很多特异功能者具有一些世间神通,以前古印度很多婆罗门和仙人这方面的神通神变也是非常多的,但是这不并是很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就是从内心当中真正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大乘菩提心,尤其是断除自相续中贪嗔痴的烦恼,这就是所谓佛教的道。这样的在内心调伏和调柔方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道在别的宗派是很难得的。很多居士对外境很执著:这个人能飞!这个人能作特殊的事……。现在很多人就是对事物的外相比较执著,实际上对佛教的信心相当薄弱。他们觉得佛教真正的特点到底在什么上体现呢?认为外面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境相出现,这就是道。其实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

  

总之,通过这样的道理应该明白,这样的名称完全以世间共称(名称共称)成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驳倒我们的正理。认为这个法只有这个名称来表示而其他的名称不能用或者这种名称在其他法上不能用,这样有力、正确的道理谁也说不出来。如果无误比量不合理、相违的话,那这种无误比量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法,可是这一点是不能承认的。因为这样的无误比量——共称比量可以涉及任何一个法,在轮涅所摄的一切法上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完全是可以的,这一点是没有妨害的。

  

有时候我也这样想,以因明详细分析的时候,我们也害怕与世间的传统、规矩相违。但是真正按照法称论师的理论来分析,其实没有相违。当然从世间的共称、人们已经习惯的角度来讲可能有违害。但是,不要说以胜义的空性,我们以名言的正理观察、真正以智慧分析也没有什么相违的。一个人叫吉祥,人们平时都叫他吉祥,当有一天称呼他不吉祥时,可能他很不高兴:为什么叫我不吉祥?我从母胎出生以后一直叫吉祥。我们回答说,从以前你来到世间之后共称的角度来讲是这样的,但是以后我们用不吉祥这个名称,对你来讲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我们有些道友以前在家的时候用一个名称来表示,出家以后用法名来表示,名称完全变了。这可不可以呢?完全可以。所以名称在任何法上都可以用。而我们在脑海中有一种人们共称的习惯,以前一直都这样称呼,现在一下子改变适应不过来,但是从正理上考虑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这是以第一种情况来解说《集量论》教义,下面以第二种情况来解说。

  

卯二(第二种说法)分三:一、宣说事理比量是可说共称以外异体对境;二、破他宗之观点;三、说明阿阇黎之意趣。

  

辰一、宣说事理比量是可说共称以外异体对境:

  

共称若由事理成,如比量境成决定。

  

依欲说意所命名,诸名无有何不用。

  

《第七十七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第七十八课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