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量理寶藏論》,現在講共稱相違。昨天解釋共稱相違的時候講到,陳那論師有一句話“不共之故無有比量,與名詞已成之共稱相違,是故彼相違也非宗法。”這句話有兩種解釋方法。第一種解釋方法分了兩個部分,現在講認清名詞已成共稱。
巳二、認清名詞已成共稱:
可共稱于事成立,然依名稱與說意,
名詞若成即說成,故謂名成之共稱。
依于共稱比量證,相違不誤不可能。
首先我們要認識名稱共稱,然後了知名稱共稱也有比量。
“可共稱于事成立”。前面我們講了,通過分析任何一個名稱可以用于任何一個事物,我們將月亮這個名稱用在世間任何一個法上都沒有違害。當然從已共稱的角度來講,可能有些人不承認:把瓶子叫牦牛、牦牛叫柱子,這與人們已經有的傳統和習慣相違,現在用起來恐怕有世間共稱的違害。但是從可共稱的角度來講,這種共稱對任何一個事物都可以成立。當然成立也要有個條件或者原因。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對某個法可以共稱(用另一個名稱)的原因是它可以用這個名稱,因爲名稱完全是憑人們的想像而安立的——“說意”,憑想像或意圖可以對任何一個法隨便立名稱。這樣一來,一個名稱在任何一個事物上都可以成立,這就叫做名稱共稱。名稱共稱就如是而成立了。
我們對任何一個法可以加上另一名稱,爲什麼呢?因爲憑人們的想像可以在這個法上建立名稱。這種名稱可不可以用呢?從真正的名言正理的角度來講是可以的。前面也分析過,任何一個法沒有理由不能叫其他名稱。比如我們對月亮以其他任何名稱都可以稱呼,如果不能,那麼懷兔者以月亮這個名稱來表示也同樣不合理。
名稱共稱其實是一種比量,我們用一個推理論式:“任何法可以用月亮來共稱,人們憑自己的想像可以安立之故。”這種推理叫做共稱比量。也就是說對任何一個法用其他任何一個名稱都可以代替,可以共稱之故。那這種共稱會不會有另一個比量對它有害呢?比如對“月亮這個名稱在任何法上可以用,這是以世間名稱(共稱)比量成立之故。”會不會有另一個真實的比量說明在這個法上只能用月亮來表示,而其他的任何名稱不能用,有沒有這樣的真實比量來違害呢?沒有。
“相違不誤不可能”。如果有相違,那當然兩個相違的比量不可能論證一個事物:一個比量說月亮的名稱可以用在任何一個法上,任何一個法用月亮可以表示,而另一個比量說月亮只能對懷兔者使用,而在其他的法上不能使用。如果有兩個比量互相沖突,那當然不能證實一個正確的結論,這是不合理的。但是這種情況是沒有的。我們通過論證、通過名稱共稱的比量說明任何法可以用其他名稱表示。
學習這個道理之後,可以打破對名稱的實執。以前在中觀論典中也說了,我們對名稱、對世間語言的相還是很執著的。其實這種相只不過是分別念和習慣這兩者結合起來後出生的迷亂而已。真正語言的相在事物自相上是不存在的。比如一個人贊歎我,贊歎我的言辭在我身上不一定存在,如果存在,那麼這種贊歎只能在我身上用,在別人的身上不能用。如果這種贊歎只是一種虛無缥缈的言辭,那不僅在我上可以用,在別人方面也可以用。對別人的诋毀或者對別人取吉祥的名稱、不吉祥的名稱,這些完全都是以衆生的分別念假立的。
米拉日巴尊者的傳記記載,尊者跟紮普瓦格西交流的時候,當時格西特別傲慢,他想:如果我給米拉日巴頂禮的話,可能他會還禮。于是他向米拉日巴尊者頂禮,結果尊者沒有向他頂禮。後來格西不高興,就用因明的方式對尊者辯論。尊者說所謂的因明辯論實際上就是爲了摧毀世間八法的欲望,如果說深一點的話確實裏面有甚深的內涵……。與法相師達羅辯論的時候,米拉日巴尊者也說:其他的因明我是不懂的,調伏自相續就是所謂的因明。當時尊者的教言中有這樣的內容。
因此所謂的因明,如果我們說得深一點,所有的辯論歸根結底是爲了調伏我們的相續。如果我們以因明的正理推出一切名相除了虛假根本不存在實質,這樣的道理如果領悟的話,那麼事相上的辯論也不是特別重要。
有些論師在顯現上並沒有用論式(用比量進行論證),而是以對話的方式摧毀別人的邪分別念。這種情況也是有的。以前倓虛大師跟一個人(是個外道)在交談的過程中,對方對自己的上師非常恭敬,他說我的老師境界非常高,他修道的功夫非常不錯。大師問,你所謂的道到底是什麼?對方說我們的道超越你們的佛教。我的上師的道是怎麼樣呢?有幾個方面,第一是七天當中他不吃不喝,很厲害;第二是夏天的時候可以穿皮襖;第叁是冬天的時候可以在雪地裏赤腳而行,你們佛教有沒有這樣的道啊……。後來大師淡淡地對他說,一方面你們的大師也很了不起,但是這一點不一定成爲道。爲什麼呢?因爲這種現象在自然界中相當多。比如說不吃不喝,一般來講知了(蟬)在地下很多年不吃任何東西,後來因緣成熟的時候它就從地下鑽出來,它的身體成熟後整天都在樹上叫,它的生活除了風和露水以外什麼都不享用。所以七天不吃飯也不一定有道,也許過了七天以後吃得更多了。(因爲七天當中肚子一直空空的,那七天後可能吃得更多,他也會補充的。)這是第一個道理。第二個道理,夏天穿皮襖也不一定是道的征相,世間的狗每天都是穿著皮襖,但是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衆生已經熱死了;還有冬天赤腳也不一定有道,因爲鴨子冬天也在冰冷的水裏遊泳,還高興得呱呱叫,還有麻雀等也是一生下來就赤腳而行,而且它們趴在電線上不會觸電,這種現象在旁生界相當多。它們與人在業力方面有一些差別。所以佛教所謂的道不一定體現在外面的形象上,像幾天不吃不喝或者作比較特殊的行爲等。這一點的確大師說的是對的。
現在很多特異功能者具有一些世間神通,以前古印度很多婆羅門和仙人這方面的神通神變也是非常多的,但是這不並是很關鍵的。最關鍵的是什麼呢?就是從內心當中真正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發大乘菩提心,尤其是斷除自相續中貪嗔癡的煩惱,這就是所謂佛教的道。這樣的在內心調伏和調柔方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道在別的宗派是很難得的。很多居士對外境很執著:這個人能飛!這個人能作特殊的事……。現在很多人就是對事物的外相比較執著,實際上對佛教的信心相當薄弱。他們覺得佛教真正的特點到底在什麼上體現呢?認爲外面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境相出現,這就是道。其實這種觀點不一定正確。
總之,通過這樣的道理應該明白,這樣的名稱完全以世間共稱(名稱共稱)成立。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駁倒我們的正理。認爲這個法只有這個名稱來表示而其他的名稱不能用或者這種名稱在其他法上不能用,這樣有力、正確的道理誰也說不出來。如果無誤比量不合理、相違的話,那這種無誤比量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法,可是這一點是不能承認的。因爲這樣的無誤比量——共稱比量可以涉及任何一個法,在輪涅所攝的一切法上用不同的名稱來稱呼完全是可以的,這一點是沒有妨害的。
有時候我也這樣想,以因明詳細分析的時候,我們也害怕與世間的傳統、規矩相違。但是真正按照法稱論師的理論來分析,其實沒有相違。當然從世間的共稱、人們已經習慣的角度來講可能有違害。但是,不要說以勝義的空性,我們以名言的正理觀察、真正以智慧分析也沒有什麼相違的。一個人叫吉祥,人們平時都叫他吉祥,當有一天稱呼他不吉祥時,可能他很不高興:爲什麼叫我不吉祥?我從母胎出生以後一直叫吉祥。我們回答說,從以前你來到世間之後共稱的角度來講是這樣的,但是以後我們用不吉祥這個名稱,對你來講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我們有些道友以前在家的時候用一個名稱來表示,出家以後用法名來表示,名稱完全變了。這可不可以呢?完全可以。所以名稱在任何法上都可以用。而我們在腦海中有一種人們共稱的習慣,以前一直都這樣稱呼,現在一下子改變適應不過來,但是從正理上考慮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這是以第一種情況來解說《集量論》教義,下面以第二種情況來解說。
卯二(第二種說法)分叁:一、宣說事理比量是可說共稱以外異體對境;二、破他宗之觀點;叁、說明阿阇黎之意趣。
辰一、宣說事理比量是可說共稱以外異體對境:
共稱若由事理成,如比量境成決定。
依欲說意所命名,諸名無有何不用。
《第七十七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