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十五課

  

第六十五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量理寶藏論》,現在講同品異品遍之觀待事同品與異品,這分叁個方面講:破他宗、建立自宗、遣除于此诤論。其中破他宗已經講完了,現在講建立自宗。建立自宗中,分析同品異品又分叁個方面,其中同品異品的法相和認識相同對境已經講完了,今天開始講遣除于此诤論。

  

我想大家都應該清楚,這一品主要是講自利比量,其實自利比量真正的用途是在于佛教徒與外道之間的辯論,或者佛教徒內部觀點之間的辯論。依靠什麼樣的比量呢?就是依靠這裏所講的叁相齊全的因來進行推斷。

  

在藏傳佛教中這一品非常關鍵,很多高僧大德宣講因明的時候也極爲重視。但漢傳佛教的曆史上曆來都沒有因明的正式辯論,最多是一種研討。這樣,我覺得很多知識分子會不會知道這一品的重要性呢?我不敢說、也不能說很多人非常重視這一品。

  

今天我剛好看到一本《廣東佛教》,上面有一篇文章專門講漢傳佛教的因明,講了當年唐玄奘如何弘揚因明,一直到目前漢傳因明的狀況,當然我剛開始講《量理寶藏論》的時候也給大家作過介紹,基本的內容是相同的。但是文章裏面引用的照片是藏傳佛教的兩位小僧人在互相辯論。當時我想了一下,漢傳佛教如果有因明的辯論,最好引用兩位和尚辯論的照片可能好一點,或者兩位在家人辯論也可以。

  

但藏傳佛教也有一個比較奇怪的事,是什麼呢?一般來講只有寺院裏面的僧人辯論的場景,而在家人辯論的場景是看不到的。所以每個地方的傳統都不相同。

  

總而言之,學習因明當然要辯論。從本論的作者薩迦班智達來講,他在辯論方面非常厲害。大家也看過曆史吧,以前薩迦班智達在藏地弘揚佛法的時候,與印度外道綽傑噶瓦互相辯論,後來通過因明的辯論獲得勝利。

  

當然不同的曆史有不同的一些說法。《藏密佛教史》講普巴金剛(金剛橛)的傳承在藏地傳得特別廣,其中在講薩迦派傳承的時候提過這個故事。當時有一位上師叫朵拉·香曲多吉,他從小就遭遇很大的困難,就像米拉日巴尊者的遭遇一樣,後來他獲得金剛橛的傳授,並一直傳下來。其中有一位大成就者叫做達夏熱巴,達夏熱巴在清淨的顯現中曾多次見過蓮花生大師,蓮花生大師對他親自予以授記,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達夏熱巴前後住在很多山洞裏修行,當他住在金城的一個山洞的時候,薩迦班智達前往那裏,剛好遇到這位上師。

  

這個故事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我大概是六七歲的時候,隔壁放牦牛的一位老出家人給我講過。但是他當時講的跟曆史書裏面有點不相同。有時候我們一起到山上放牦牛,他沒有事的時候就讓我看一看周圍有沒有人,然後說:“沒有人的話,我給你隨便講一些佛教的故事。”那個時候政策也沒有開放,我們也特別害怕。有時候我想起當時放牦牛的夥伴,隔壁一家人叁兄弟以前都出過家,但後來兩個還俗了,還俗以後相續中佛教教育的習氣還是非常濃厚。當時我們大概六七年都在山上作鄰居,我個人來講受他們的影響是非常非常的深,不管是放牦牛還是在家裏,整天都是拜佛等。在那種社會環境中,他們的信心非常非常的強烈。所以我有時候想:不管有些人的出家戒律圓滿也好,不圓滿也好,凡是出家學過佛,那麼他晚年相續中的習氣和行爲與一般在家人完全不相同。當然這是課外話題,意思是說當時我聽到的故事與別的曆史有點不同。

  

當薩迦班智達到山谷裏的時候,整個山山水水全部都發出金剛橛的聲音。金剛橛的咒語本來是“嗡班雜兒格勒格拉雅吽啪”,但是山山水水、所有的草木全部發出“嗡班雜兒叽哩叽哩雅吽啪”的聲音。本來是格勒格拉雅吽啪,但一直聽到叽哩叽哩雅吽啪。薩迦班智達覺得這裏可能有一位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觀察後發現山洞裏面有一位瑜伽士一直在念這個咒語。薩迦班智達就告訴他,你這樣的念法是不對的。因爲薩迦班智達是顯密精通、對印藏所有佛法都了如指掌的大班智達,肯定會很標准地念一個咒語。他說,你這樣的念誦方法是不對的,應該念嗡班雜兒格勒格拉雅吽啪。薩迦班智達教他的時候,好像怎麼也教不會,後來好不容易教會了,但那位瑜伽士念的時候,所有草木發出的聲音已經停止了。薩迦班智達有點害怕:那算了,你念錯了也還是念你自己的吧。過了一會兒,瑜伽士一邊念一邊把金剛橛拿出來插在岩石裏面,就像是橛插入泥地裏面一樣直接而入。那個時候薩迦班智達才發現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後來薩迦班智達說,我剛好與印度的外道相約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希望大成就者多多幫助我。當時瑜伽士也答應了,跟著薩迦班智達去了金城——一般藏地叫做傑契。(九○年法王如意寶去印度的時候,我們路過那個地方,上師講了這個故事,在那裏也念了金剛橛等等,有很多好的回憶,但是我在這裏不廣說。)他們到了當時外道的地方——在曆史上是印度和藏地交界的地方,現在是尼泊爾和中國交界的地方。

  

在那個地方外道綽傑噶瓦與薩迦班智達辯論。在辯論的時候,他們按照印度的傳統,誰贏了就樹立起他的經旗,另外一個人就皈依他的教派。這樣約定之後就開始辯論,在長達十叁天的時間裏展開辯論,最後薩迦班智達以他無比的雄辯辯服了外道。這完全是按照因明來辯論的。外道失敗之後,薩迦班智達要求他歸入佛教,但是外道不願意,他說:這是從邏輯上辯論的,現在我們開始在成就相上進行比賽。說完之後外道把自己的發髻往後一甩,兩只手叉開好像變成翅膀一樣直接飛到虛空中。這時候,薩迦班智達連忙要求達夏熱巴:快快快!用你成就的力量盡快降伏外道。那個時候,瑜伽士逍遙自在地慢慢走過來,當時外道在空中一直飛來飛去,他的黑乎乎的影子落在地上。達夏熱巴瑜伽士一邊念錯誤的叽哩叽哩雅吽啪,一邊把金剛橛插在影子上,這時外道就像石頭擊到鳥的身上一樣直接掉在地上。這樣,通過瑜珈士的成就已經降伏了外道。(在這個故事中,薩迦班智達好像沒有成就,但是從後來他到漢地當國師的曆史看,薩迦班智達也有很多的成就相,在不同曆史中也有不同的說法。)後來外道不得不皈依佛教,因爲他已經承諾過。這樣之後,薩迦班智達准備把外道帶到藏地,到了邊界地方的時候,因爲蓮花生大師囑咐過十二地母不能讓外道進入藏地,當時綽傑噶瓦口吐鮮血而亡。後來薩迦班智達把外道的發髻拿到薩迦寺,有些曆史上是這樣講的。聽說現在薩迦寺中好像沒有那個發髻。有些曆史說達夏熱巴的金剛橛到目前爲止還在薩迦寺,但是有沒有也不太清楚。

  

法王去印度的時候本來路過那裏,但當時時間比較急所以也沒有去薩迦寺。如果你們以後去薩迦寺首先要問這兩個。這是簡單說明在辯論上作者薩迦班智達勝過外道的故事。

  

其實漢地佛教雖然沒有以因明的推理方式進行辯論的傳統,但是與其他宗教通過辯論而獲得勝利的曆史也是有的。比如說《影塵回憶錄》中,倓虛大師與一個姓劉的外道在從北塘到天津的路上一直辯論。那個外道是基督教的,他說上帝是萬能的。倓虛大師說,你們的上帝並不是萬能的,如果是萬能的,那麼耶稣受到損害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上帝也沒有製止的能力,而且現在世間有很多壞人也沒辦法製裁,也沒辦法使他們獲得解脫的能力。後來外道說,如果這樣,那你們的佛陀也不是萬能的。倓虛大師說,所謂佛陀萬能是可以說的,因爲佛陀爲大家所宣說的真理是:如果有人作惡事就會轉到叁惡趣,如果有人受持叁皈五戒就能獲得人天的果報,如果有人行持六度萬行就能獲得菩薩的果位,如果以自他醒悟爲目標而修行最終能獲得佛陀的果位。並且佛陀告訴我們,每一個衆生都有如來藏,每一個衆生都平等可以獲得如來的果位,這是唯一的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所以天上天下唯有釋尊是萬能的。而你們的上帝,他只能自己成爲上帝,其他衆生卻沒有能力、沒有權利或者資格成爲上帝,所以這就是你們的不足之處。從文字記載看,應該說漢地佛教以辯論勝過對方的曆史是有的。當然根據曆史,根據現在的狀況來看,也應該通過教理來辯論,自古以來這都是非常正常的。

  在座的道友,我們學因明的目的不是爲了和別人吵架,也不是爲了自相續生起邪見——挑毛病。目的是什麼呢?我以前也講過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自相續真正生起以理引發的對佛和佛法的正信,也就是說定解;第二個目的,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有人對佛教進行辯駁、毀謗的時候,作爲佛教徒如果我們連運用基本的佛理來說服別人的能力都沒有,那我們自己實在慚愧,所以爲了保護整個佛教並使之興盛,大家應該學好因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想這一品大家都應該了解一下。

  不管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在辯論方式上,我覺得應該沒有什麼差別。我們這裏的很多道友在世間智慧方面非常聰明,當遇到因明這種真理的時候,很多人基本上都能接受。尤其比較聰明的人,講完之後基本能跟得上因明的思路,同時自相續中也會生起對佛教不可…

《第六十五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第六十六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