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義慧劍
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仁波切 譯
宗正盡斷過,叁義無懷疑,
妙慧智寶藏,文殊尊前禮。
深廣難通曉,佛教之甘露,
何者欲品嘗,賜彼智慧光。
諸佛所說法,真實依二谛,
世間世俗谛,超凡勝義谛。
二谛之自性,無謬解慧入,
修成淨二量,勝妙之慧目。
顯現此等法,皆依緣起生,
無所觀待法,不現如空蓮。
因緣齊全故,起生果作用,
諸具果性法,皆待各自因。
故知因與果,處及非處理,
行止諸作爲,宗派工巧等,
皆源彼根本,是故彼者攝,
世間之學問,出世之學處。
緣起生諸法,皆具依自體,
住不共法相,堅硬濕熱等,
名言此法爾,不可否認也。
一法由異法,建立遣余名,
安立無邊義,以自體性住,
現量所取境。何者以反體,
假立似異法,分別識分析,
實體反體立,由此二方式,
亦了諸所知,彼廣多安立。
因果體之法,真實中觀察,
能生不可得,觀待生亦無。
雖現各自體,體性本爲空,
叁解脫法界,勝義之法爾。
作用觀待理,有實之法爾,
理終歸法爾,緣由無所覓。
二谛之法爾,隨同而衡量,
事勢理成故,即是證成理。
現相與實相,自體現量顯,
或依現量見,無欺比量他。
現量共有四,無誤根現量,
以及意現量,自證及瑜伽,
現彼境自相,是故無分別。
設若無現量,無因無比量,
因生彼滅等,凡現皆不容。
若爾彼空等,依于何者知?
不依名言谛,不得證勝義。
五根所生識,明了受自境,
根現量彼無,如盲不覺境。
意根所生者,明斷內外境,
意現量彼無,共知法識無。
依教善修行,終明受自境,
瑜伽現量無,不見超凡境。
現量領受色,如實除增益,
自心若有彼,知彼他無窮。
故以明知體,猶如知對境,
無待而自明,此即稱自證。
依他現量受,能定現量者,
唯自證彼無,依他皆不成。
比量本現量,現量自證定,
歸不誤心受,而無余能立。
故依離分別,不錯現量已,
于現前諸法,能除諸增益。
取境義共相,混合名能知,
是有分別識,圓行異名言。
不谙名言士,心現義共相,
依可混名念,于境行取舍。
若無分別識,破立名言無,
故比量學處,誰亦無法示。
分別衡量證,尋後等隱事,
分別比量無,皆成如嬰兒。
依何能知何,即因彼宗法,
同品異品遍,叁相全無誤。
現量所抉擇,因中能推測,
個別隱蔽分,依系證所立,
果因自性因,不得相違得,
破所破不得,如是歸叁因。
真實諸顯現,本來等性故,
心淨見清淨,住淨自性中。
有實依緣生,無實依假立,
是故實無實,自之體性空。
實相義空基,空性無異故,
現空離說一,各別自證知。
所有諸建立,歸集證有是,
所有諸遮破,無遮非遮攝。
依量破立理,如理確定已,
他前亦合理,能說破與立。
破者即運用,叁相自續因,
依于他承許,以應成語破。
名言亦有二,實現[1]符不符,
依于清淨見,不淨觀現世,
二種名言量,如天及人眼。
彼二之差異,體因果用分,
似義無欺心,如理取境生,
觀現世對境,遣除諸增益,
盡持分位義。廣大之智慧,
緣如法性生,不可思議境,
遣除諸增益,具盡所智果。
勝義有二種,相似真實理,
能量觀勝義,彼量亦成二。
依前而入後,猶如患目愈,
正量明目淨,現見淨等義。
無分別分別,二月夢繩蛇,
有錯未錯分,故成量非量。
若無量非量,誤妄無誤真,
永不可分故,宗派不容有。
真性中析已,現量及比量,
非量如何立,如是之戲論,
皆成體性空,故離諸戲論,
如火之熱性,住名言戲論。
是故現與空,無離住萬法,
方便方便生,遮一另不證。
不析量非量,唯依世人見,
趣入勝義谛,此說雖不遮,
見此生彼果,世間之現量,
依之比量故,未稱不舍義。
無二名言量,淨見成虛妄,
不淨見海螺,白黃真假非。
無二勝義量,不知二谛融,
勝義墮戲邊,自我毀滅矣。
所量世俗無,能量心自證,
析無如水月,終無別一谛,
涅槃真實際,諸法究竟故,
識境無別身,智相離中邊。
如此深與廣,慧眼睜開已,
定見佛佛子,諸具大慧者,
由經之妙道,顯密乘法理,
難得誰已獲,莫令空無果。
具此四種理,具備妙慧光,
不隨他轉智,定生四法依。
不具如此慧,如盲依盲人,
爲名句易了,四依成顛倒。
是故不依人,而當依正法,
由說理成道,解脫說者非。
何者若善說,說者縱如何,
如佛爲化衆,幻現屠夫等。
違大乘義說,說者縱現似,
賢善亦無益,如魔化佛陀。
聞法而思維,依義不依句,
通達所诠義,何說皆無違。
爲了義欲說,命名而知彼,
複勤戲論句,如得象尋迹。
耽著詞句繁,妄念增無盡,
由此背離義,凡愚徒勞因。
用樹之一詞,境等外無止,
僅此亦知彼,名言必要已。
手指示明月,愚童視手指,
唯耽句愚者[2],想知亦難知。
悟入意義時,知了不了義,
不依不了義,而當依了義。
佛陀遍知已,隨衆界根意,
猶如階之梯,宣說乘次第。
念及何用意,秘密意趣八,
依詞以量害,必要說亦有。
是故四派至,究竟金剛乘,
下未證悟分,上者明抉擇,
依教理更成,見而持了義,
天鵝水析乳[3],智者遊教海。
甚深金剛乘,六邊四理印,
傳承竅訣伴,無垢理抉擇。
諸法本清淨,大等性雙融,
依憑二正量,抉擇之真義。
顯宗及生起,圓滿大圓理,
詞總隱究竟,無違入此要。
深得解了義,勝慧諸佛子,
持無盡法藏,教法證法幢。
實修了義時,不依隨詞語,
分別二取心,而依無二智。
有緣之本性,二取自性心,
彼緣彼虛妄,不證法性義。
緣有實無實,緣二緣非二,
如何緣亦緣,緣取是魔境,
此乃經中說。依憑何破立,
無法壞所緣,見無破立解。
離諸所能取,自然智自明,
遮諸四邊戲,此說殊勝智。
如盲前日色,凡夫前未見,
如何思不知,凡愚皆生懼。
然依真聖教,破諸邊之理,
上師竅訣力,如得目自見。
爾時得品嘗,佛法甘露味,
百倍信喜眼,專注佛智身。
于此諸正法,究竟歸等性,
得無說確信,說無盡法藏。
精通二谛理,見二谛融義,
如爲精除皮,知勤諸方便。
故佛巧方便,方便稱正道,
于師彼聖教,起不退轉信。
得勝不住智,自解有寂邊,
無勤大悲心,遍及時空際。
依擇二谛理,四理而深思,
作用四法依,無垢勝因中,
甚深智慧果,普照遍一切,
印持覺性界,八種辯才開。
先前聞思義,不忘正念藏;
彼彼深廣義,盡辨智慧藏;
所有經續義,通達了悟藏;
無余所聞義,不忘總持藏;
善說令衆生,滿足辯才藏;
妙法大寶庫,普護正法藏;
叁寶之種族,不斷覺心藏;
無生等法性,得忍修行藏。
自在富不離,無盡八大藏,
佛菩薩贊歎,成叁界怙主。
量因佛陀語,依量成立故,
量道生定解,見量語谛果。
所見極清淨,大悲臻究竟,
善逝示道言,我得甘露味,
願依四道理,四依得品嘗。
分享此甘露,然于此濁世,
由反其道致,難嘗法妙味,
見此以淨意,最敬教心著。
願此思所生,無垢慧生理,
略說之善根,衆成文殊果。
蒙文殊語日,心蓮以信啓,
溢此善說蜜,願善緣蜂喜。
此《解義慧見》,我本有書寫之意,近日承蒙智者淨意幢(拉色丹畢嘉村)勸請,而于護地年叁月二十九一日內,文殊歡喜(麥彭仁波切)撰寫,願吉祥!共有一百零四頌,善哉!
[1] 實現:實是指實相,現是指現相。
[2] 原文是唯耽句不取義之愚者,限于字數僅能省略而譯。
[3] 天鵝水析乳:原文本是像水中析乳的天鵝之義,但限于字數只能以此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