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十八課▪P3

  ..續本文上一頁現量的智慧。但是我們自宗,下面馬上會說的,現量和比量這兩者都不能離開,兩者都需要,自宗這樣承認。

  首先,我們看克什米爾大班智達能樂歡喜論師,他是這樣認爲的:這是憑借伺察意來確定的,因和果之間暫時的相屬雖然是依靠量來決定的,但真正的自相相屬完全是依靠伺察才能決定。在薩迦班智達的《自釋》當中已經說了,這是已決識。因爲在一個清淨的地方,首先二者均未看見,然後見到火,最後看見冒煙;看見這些以後,最後作一個決定,那麼這就是一種已決識。

  還有印度東方尼洪派的班智達,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認爲:以伺察意來決定不一定合理,因爲它沒有見到真相,應該說是現量來決定。因爲,首先看見這裏沒有火和煙,然後看見了火,最後又看見了煙;或者是,逆轉的叁層也可以通過現量來了知。因此,這是現量的正量來決定的。

  他們兩派有不同的說法。下面,薩迦班智達自己覺得:一方面,現量的智慧也必須要具足;另一方面,決定識也必須具足,這兩者結合的情況下可以確定相屬,這就是確定相屬的量。下面是第二個科判。

  壬二、兼收並蓄之自宗:

  

依量之力所産生,具有遣余決定性,

  

錯亂伺察一實法,由此決定彼相屬。

  我們自宗是這樣說的:首先必須有現量,現量的叁層力量不可缺少。因爲在清淨的地方,首先沒有火和煙,然後有火,最後有煙;或者說,首先是從火當中冒出煙,然後火不見了,最後煙不見了。不管是同品還是逆品的叁層關系,或者說隨存和隨滅的叁層關系,現量的識都是不能離開的,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具有遣余意識,遣余的決定識面前,可以將自相和共相混爲一體。也就是說,是以決定性的遣余作爲有境,這樣的有境以錯亂的方式將自相和共相錯認爲一體。比如火是煙的因,火裏面一定會産生煙,這是現量見到的;現量見到以後,心裏面馬上産生這樣一種分別意識,所以分別識和現量識不能離開。也就是說,外境當中的無則不生是現量見到的,現量見到以後,以分別念來進行操作,就決定知道火和煙之間有因果關系。

  單獨的一種,剛才尼洪派所講的那樣,僅有現量也不行的。如果現量能見到因和果之間的關系,那麼相屬應該在事物的自相上存在,有這個過失。然後,克什米爾班智達所認爲那樣,全部是依靠分別念來決定,這也不現實;如果前面沒有現量見到,那光憑自己的分別念,很有可能會有錯誤。因爲分別念,有時候也有估計的分別念,也有比量,但是這裏不屬于比量。爲什麼呢?因爲,比量必須要以判斷的某一個事物作爲有法,然後在立宗上面成立它的因,比量必須要具足這叁個條件。可是你們認爲的,火和煙之間的無則不生的關系,這裏面並沒有立出來一個特定的有法,所以比量的推理沒辦法展開。這樣一來,比量也不是,現量也不是。如果比量和現量的正量都沒有,那一般的分別念,我們前面所講的伺察意那樣,很有可能有錯誤的現象。因此,根本不能成爲了知因果關系的正量。

  所以薩迦班智達自宗,既要有現量,也要有一種分別念。有了現量,在這個現量的基礎上,又有分別念,這是合理的。

  總結偈:

  

有實外境無相屬,二種相屬皆增益,

  

共相誤認爲自相,由此生起相屬念。

  我們前面也再叁觀察過,在有實法的外境事相上,彼生相屬和同性相屬根本不可能存在。這個道理,前面以很多文字已經宣說過,所以我們在這裏不再宣說。如果事物的自相上有彼生相屬和同性相屬,那有許許多多的過失。在事物的本質上,不管是火與煙之間的關系,或者是柱子上面的無常和所作之間的關系,都決定是沒有的。而兩種相屬——彼生相屬和同性相屬,實際上是衆生的分別念來假立的。這種分別念的假立,我們前面所講那樣,一定是符合實際道理。

  我們有些人也不要認爲:符合實際道理就不叫假立、不叫增益,這是一種真實。會不會這樣想呢?但是,在因明中,後面還會講的,所有分別念是本體錯亂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分別念只是假立,只是增益。因爲,所有分別念真正與自相比較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偏執。雖然符合實際道理,但是,這只不過是我們的意念來假立的,並沒有像現量見到那樣真實。但假立的方式是共相誤認爲自相,比如剛才無則不生的關系,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完全是一種共相,將這種共相誤認爲在火和煙中有一種真實的關系;又比如,瓶子的無常和所作之間有一種同性相屬,這種共相的概念,也誤認爲真正在自相上有一種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也就産生了兩種相屬的分別念。

  實際上,這一品所講的所有內容,以這個偈頌作了總結。

  好!《量理寶藏論》第六品觀相屬已經講完了。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第叁十八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