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量的智慧。但是我们自宗,下面马上会说的,现量和比量这两者都不能离开,两者都需要,自宗这样承认。
首先,我们看克什米尔大班智达能乐欢喜论师,他是这样认为的:这是凭借伺察意来确定的,因和果之间暂时的相属虽然是依靠量来决定的,但真正的自相相属完全是依靠伺察才能决定。在萨迦班智达的《自释》当中已经说了,这是已决识。因为在一个清净的地方,首先二者均未看见,然后见到火,最后看见冒烟;看见这些以后,最后作一个决定,那么这就是一种已决识。
还有印度东方尼洪派的班智达,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认为:以伺察意来决定不一定合理,因为它没有见到真相,应该说是现量来决定。因为,首先看见这里没有火和烟,然后看见了火,最后又看见了烟;或者是,逆转的三层也可以通过现量来了知。因此,这是现量的正量来决定的。
他们两派有不同的说法。下面,萨迦班智达自己觉得:一方面,现量的智慧也必须要具足;另一方面,决定识也必须具足,这两者结合的情况下可以确定相属,这就是确定相属的量。下面是第二个科判。
壬二、兼收并蓄之自宗:
依量之力所产生,具有遣余决定性,
错乱伺察一实法,由此决定彼相属。
我们自宗是这样说的:首先必须有现量,现量的三层力量不可缺少。因为在清净的地方,首先没有火和烟,然后有火,最后有烟;或者说,首先是从火当中冒出烟,然后火不见了,最后烟不见了。不管是同品还是逆品的三层关系,或者说随存和随灭的三层关系,现量的识都是不能离开的,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具有遣余意识,遣余的决定识面前,可以将自相和共相混为一体。也就是说,是以决定性的遣余作为有境,这样的有境以错乱的方式将自相和共相错认为一体。比如火是烟的因,火里面一定会产生烟,这是现量见到的;现量见到以后,心里面马上产生这样一种分别意识,所以分别识和现量识不能离开。也就是说,外境当中的无则不生是现量见到的,现量见到以后,以分别念来进行操作,就决定知道火和烟之间有因果关系。
单独的一种,刚才尼洪派所讲的那样,仅有现量也不行的。如果现量能见到因和果之间的关系,那么相属应该在事物的自相上存在,有这个过失。然后,克什米尔班智达所认为那样,全部是依靠分别念来决定,这也不现实;如果前面没有现量见到,那光凭自己的分别念,很有可能会有错误。因为分别念,有时候也有估计的分别念,也有比量,但是这里不属于比量。为什么呢?因为,比量必须要以判断的某一个事物作为有法,然后在立宗上面成立它的因,比量必须要具足这三个条件。可是你们认为的,火和烟之间的无则不生的关系,这里面并没有立出来一个特定的有法,所以比量的推理没办法展开。这样一来,比量也不是,现量也不是。如果比量和现量的正量都没有,那一般的分别念,我们前面所讲的伺察意那样,很有可能有错误的现象。因此,根本不能成为了知因果关系的正量。
所以萨迦班智达自宗,既要有现量,也要有一种分别念。有了现量,在这个现量的基础上,又有分别念,这是合理的。
总结偈:
有实外境无相属,二种相属皆增益,
共相误认为自相,由此生起相属念。
我们前面也再三观察过,在有实法的外境事相上,彼生相属和同性相属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个道理,前面以很多文字已经宣说过,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再宣说。如果事物的自相上有彼生相属和同性相属,那有许许多多的过失。在事物的本质上,不管是火与烟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柱子上面的无常和所作之间的关系,都决定是没有的。而两种相属——彼生相属和同性相属,实际上是众生的分别念来假立的。这种分别念的假立,我们前面所讲那样,一定是符合实际道理。
我们有些人也不要认为:符合实际道理就不叫假立、不叫增益,这是一种真实。会不会这样想呢?但是,在因明中,后面还会讲的,所有分别念是本体错乱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分别念只是假立,只是增益。因为,所有分别念真正与自相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偏执。虽然符合实际道理,但是,这只不过是我们的意念来假立的,并没有像现量见到那样真实。但假立的方式是共相误认为自相,比如刚才无则不生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完全是一种共相,将这种共相误认为在火和烟中有一种真实的关系;又比如,瓶子的无常和所作之间有一种同性相属,这种共相的概念,也误认为真正在自相上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也就产生了两种相属的分别念。
实际上,这一品所讲的所有内容,以这个偈颂作了总结。
好!《量理宝藏论》第六品观相属已经讲完了。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三十八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