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徹底了知衆生都在做夢。
表面上看起來,這個青蓮花的顔色、形狀,我判斷得沒有錯啊!但實際上,我們衆生一直處在迷惑當中。不說別的,就說我們認爲青蓮花上有很多很多的東西存在,這些東西全部連在一起,從這一點就可了知,外境跟我們心識的關系,全部都處在迷亂當中,一定要深深認識這一點。如果你覺得沒有迷亂,這是真實的東西,那你可以站起來跟我辯論,看你有什麼樣的理由能證明不是迷亂的。如果你真能舉出一個不是迷亂的理由,一切都是真實的顯現,那當然很好。我們也不願意,這麼多的衆生都在做夢,都在癡人說夢。雖然不願意,但實在也沒有辦法,無明習氣毒藥的力量是極爲強大的。在這樣的迷夢當中獲得蘇醒,這是許許多多衆生夢寐以求的願望!
下面是對他們的真實回答:
青蓮藍色非異體,遺余分之又攝集,
分別識前乃同體,非取自相根行境。
薩迦班智達在這裏說:青蓮花和青蓮花的顔色(藍色),在外境當中並沒有以異體的方式存在;認爲它們兩個是分開的,或者以異體的方式存在,這是在分別念上安立的。
有些人可能這樣認爲:怎麼說異體不存在呢?應該是存在的。它的顔色、它的形狀、它的每一個微塵都是分開的。當然,它的性質在名言當中是存在的;但是,這種性質其實是由分別念把它分開,或者把它們結合而形成的,完全是分別念在造作,這一點必須要搞清楚。
我們的分別念或者說遣余怎麼造作呢?以對青蓮花的分析爲例:我們將青蓮遣除了其他非青蓮的部分,安立爲青蓮;遣除不是藍色的部分以後,建立一種藍色的行相;遣除非有爲法的部分,建立它是有爲法;還有,它的味道、形狀等,遣除無數個它體,建立青蓮花的本體。在遣余識面前,青蓮花可以分無數的特點,所有特點與青蓮無二無別的同體關系也可以建立。首先,用遣余的分別心把青蓮花從不同的角度分開,這樣每一個角度就成了不同的反體法;然後用遣余的心又把它們全部收回來,這樣它們就成了同體法。也就是說,在分別念面前,青蓮花可以是有爲法,也可以是藍色的東西,既是花朵,還是一個具有毀滅性的事物等等,它的一個本體,在分別念面前可以分爲無數的特點;反之,無數的特點也可以積聚在一起成爲一體。
我剛才講的例子也是這樣,這個人是漢族人,也是黃種人,也是在家人,或者出家人等等。在一個人上面,無數的特點可以安立,這種安立實際上也是合理的。確實,這個人是漢族人、是黃種人、是出家人。在分別念面前,無數的特點都可以在一個人上建立。但是,這些都是在分別念上安立的,並不是在自相上真的有這麼多特點。剛才也講了,像地上長草一樣,一個一個地分開,並且排斥外物,每個反體法的個體得以建立,這種方式在我們分別念面前可以有。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在自相當中並沒有。如果在每一個法的自相當中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分開,那麼我們應該能現量照見;但是,現量面前只有青蓮花的本體,這些分開的東西只有在遣余或者分別念面前才可安立,在自相當中,根本沒有這麼多的特點另行存在。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總相和自相分清楚。自相或總相作爲對境時,其對應的緣取方式一定是顯現或遣余。
在這裏,同體法的執著方式完全是遣余,並不是顯現的緣取方式。爲什麼呢?如果是以顯現的方式現量見到,你是分開見到還是同體見到?如果同體見到,那有許許多多的過失,比如說你的眼睛就能見到青蓮花的味道、形狀、顔色,也能了知它是青蓮花、是有爲法、是夏天産生的植物等,這樣許許多多的法,在你的眼識面前能不能成立呢?根本不可能成立。這說明,同體的法並不是我們根識的行境,也可證明同體在外境上並不是自相成立。因此,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大家一定要明白遣余的重要性。
本品最後,薩迦班智達作暫停偈:
親睹建立及遣余,淨目明慧兼備者,
徹見因明之所知,實相真理如佛陀。
世間上的任何一個衆生,他們所緣取的自相對境,是在五根識面前顯現的,即以顯現的方式緣取,這一點沒有什麼可說的;而總相的對境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緣取呢?當然是以遣余的方式來緣取。
實際上,在所有因明竅訣當中,這個遣余起到命脈般的作用,就像我們的命根一樣;如果一個人沒有命根,那麼他活在世間的希望就沒有了。同樣的道理,我們要通達因明最甚深的秘訣,首先必須要通達遣余品的要訣。對學習因明者來講,這個要訣非常重要。因此,我們今年在考試當中,也主要以觀識品和遣余品爲考試內容。如果真正懂得了遣余,以後學因明方面的秘訣,就沒有很大的困難。
世間上的任何一個人,如果他已經通達前面建立的道理(指顯現),又通達遣余的道理,那麼世間當中,名言的所有真相,他就能如理如實地照見;在名言取舍方面,就沒有任何問題。爲什麼呢?這兩個相當于人的敏銳智慧和能辨別一切的雙目(慧眼),有了這樣的智慧和慧眼,它判斷事物就沒有任何問題。這樣的因明學者(智者)就像佛陀,世間的萬事萬物全部能無礙照見,而且在任何衆生面前,都可以無有畏懼地宣說自己的宗派。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學習因明的過程當中,如果通達遣余這一甚深要點,那麼取舍、判斷、破立方面等等,就沒有任何困難。因此,薩迦班智達用與佛陀沒有任何差別的方式,來贊歎通達遣余的論師或者智者。
當然,這並不是從與佛完全一樣的證悟來比喻的。佛陀在世間當中,已經成爲理自在,也就是通達萬法的解脫者;同樣的道理,在我們名言的領域當中,通達遣余者就像佛陀一樣。在世間當中,在因明學者的群體當中,可以無有畏懼、自由自在地辯論。在暫停偈當中,作者對遣余的重要性做了著重的強調。
這以上已經宣講了第四品。下面我們學習第五品。
第五品觀所诠能诠
丁叁(所诠與能诠之證知方式)分叁:一、破他宗;二、立自宗;叁、除诤論。
戊一(破他宗)分二:一、破許自相爲所诠;二、破許共相爲所诠。
己一(破許自相爲所诠)分二:一、破許境自相爲所诠;二、破許識自相爲所诠。
庚一、破許境自相爲所诠:
個別派系謂瓶等,外境自相是所诠。
所诠和能诠,我們這裏不作廣說,因爲下面對它們的定義和概念有專門宣說。我們這裏大多數人,是第一次學習因明,沒有大概介紹的話,可能就不知道什麼叫能诠和所诠了。
在這裏,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什麼叫做所诠與能诠。所诠是語言所诠表的內容,也就是所說的內容;下面也講所知叫所诠,所知道的內容叫做所诠。什麼叫做能诠呢?下面講能知叫能诠,能令人明白的詞句、詞語、語言叫做能诠。比如我口裏說瓶子無常,實際上外境瓶子的無常是我所诠的內容,我口裏面說出來的“瓶子無常”,這個詞語就是能诠的詞句。簡單說,就是所說的內容和能說的詞語,所诠和能诠應該這樣來理解。
這裏有一個辯論。我們剛才已經知道了,人們在互相交往和溝通的過程當中,說者會說出一些話,聽者也能聽到別人所講的話。那這個能诠的話所表達的內容或所诠,到底是自相還是總相?我們今天的辯論,主要在這個問題上。
大家不要打瞌睡,聰明的人沒打瞌睡都聽不懂,不太聰明的人,你打瞌睡更聽不懂。所以,一定要心不散亂。剛才有沒有打瞌睡的
我的咳嗽聲起作用的舉手。你看,這麼多人!全部在往後看!其實,剛才我一個人也沒看見。
學了因明以後,大家在說話上,有時候會互相挑毛病,這種現象會比較多。這樣也可以,不過就是互相溝通的時候,有點困難。今天給別人講:“你給我做飯。”對方說;“你要做自相的飯,還是總相的飯?”
好,下面我們講正題。
聲論外道爲主的論師(包括佛教中的犢子部),他們認爲:瓶子等外境自相就是所诠。理由是什麼呢?當我叫別人“把瓶子給我拿過來”的時候,別人根本不會認爲,我在說瓶子的總相,對方知道我在說瓶子的自相,馬上會把自相的瓶子拿過來。如果所诠不是自相,那我說“把瓶子給我拿過來”的時候,別人根本不知道是指自相的瓶子,他不可能把自相的瓶子拿過來的。通過這個事例說明:人們所說的語言就是在說事物的自相,並沒有說事物的總相。如果是說事物的總相,對方不可能拿出總相的瓶子,將心裏面瓶子的概念掏出來,這是非常困難的,誰也沒辦法;正因爲說的是自相的瓶子,對方就能將自相的瓶子拿過來。因此,肯定是在說自相,外道是這樣認爲的。
我們表面上看起來:“ 對啊! 真的是這樣!我們平時與別人溝通的時候,不是說總相,就是直接說瓶子的本體。”但實際上,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怎麼不合理呢?
自相分開而確定,無邊無法立名稱,
縱是運用名言時,亦難獲得初自相。
對方這種說法不合理,爲什麼呢?如果所诠是自相,會有許許多多的過失,有什麼過失呢?因爲所謂的自相,實際上是互相不混雜、分開而住的。就拿瓶子來講,有東方的瓶子、西方的瓶子等,在同一個時間當中的瓶子,就有無數之多;西方的瓶子又分爲加拿大的瓶子和美國的瓶子等;這些國家的每一個城市當中,都有無數的瓶子存在;城市當中的每一個家庭,也會有許許多多的瓶子。所以,從地點的角度來講,瓶子有無量無邊,而且是全部分開的。從時間的角度來講,過去的瓶子、現在的瓶子、未來的瓶子等,也是無邊無際的。從形象或質地等角度來講,有大瓶子、小瓶子、白瓶子、紅瓶子,或者金瓶、銀瓶等等,也有無數。
一般因明當中,…
《第二十五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