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十五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彻底了知众生都在做梦。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青莲花的颜色、形状,我判断得没有错啊!但实际上,我们众生一直处在迷惑当中。不说别的,就说我们认为青莲花上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存在,这些东西全部连在一起,从这一点就可了知,外境跟我们心识的关系,全部都处在迷乱当中,一定要深深认识这一点。如果你觉得没有迷乱,这是真实的东西,那你可以站起来跟我辩论,看你有什么样的理由能证明不是迷乱的。如果你真能举出一个不是迷乱的理由,一切都是真实的显现,那当然很好。我们也不愿意,这么多的众生都在做梦,都在痴人说梦。虽然不愿意,但实在也没有办法,无明习气毒药的力量是极为强大的。在这样的迷梦当中获得苏醒,这是许许多多众生梦寐以求的愿望!

  下面是对他们的真实回答:

  

青莲蓝色非异体,遗余分之又摄集,

  

分别识前乃同体,非取自相根行境。

  萨迦班智达在这里说:青莲花和青莲花的颜色(蓝色),在外境当中并没有以异体的方式存在;认为它们两个是分开的,或者以异体的方式存在,这是在分别念上安立的。

  有些人可能这样认为:怎么说异体不存在呢?应该是存在的。它的颜色、它的形状、它的每一个微尘都是分开的。当然,它的性质在名言当中是存在的;但是,这种性质其实是由分别念把它分开,或者把它们结合而形成的,完全是分别念在造作,这一点必须要搞清楚。

  我们的分别念或者说遣余怎么造作呢?以对青莲花的分析为例:我们将青莲遣除了其他非青莲的部分,安立为青莲;遣除不是蓝色的部分以后,建立一种蓝色的行相;遣除非有为法的部分,建立它是有为法;还有,它的味道、形状等,遣除无数个它体,建立青莲花的本体。在遣余识面前,青莲花可以分无数的特点,所有特点与青莲无二无别的同体关系也可以建立。首先,用遣余的分别心把青莲花从不同的角度分开,这样每一个角度就成了不同的反体法;然后用遣余的心又把它们全部收回来,这样它们就成了同体法。也就是说,在分别念面前,青莲花可以是有为法,也可以是蓝色的东西,既是花朵,还是一个具有毁灭性的事物等等,它的一个本体,在分别念面前可以分为无数的特点;反之,无数的特点也可以积聚在一起成为一体。

  我刚才讲的例子也是这样,这个人是汉族人,也是黄种人,也是在家人,或者出家人等等。在一个人上面,无数的特点可以安立,这种安立实际上也是合理的。确实,这个人是汉族人、是黄种人、是出家人。在分别念面前,无数的特点都可以在一个人上建立。但是,这些都是在分别念上安立的,并不是在自相上真的有这么多特点。刚才也讲了,像地上长草一样,一个一个地分开,并且排斥外物,每个反体法的个体得以建立,这种方式在我们分别念面前可以有。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在自相当中并没有。如果在每一个法的自相当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分开,那么我们应该能现量照见;但是,现量面前只有青莲花的本体,这些分开的东西只有在遣余或者分别念面前才可安立,在自相当中,根本没有这么多的特点另行存在。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总相和自相分清楚。自相或总相作为对境时,其对应的缘取方式一定是显现或遣余。

  在这里,同体法的执著方式完全是遣余,并不是显现的缘取方式。为什么呢?如果是以显现的方式现量见到,你是分开见到还是同体见到?如果同体见到,那有许许多多的过失,比如说你的眼睛就能见到青莲花的味道、形状、颜色,也能了知它是青莲花、是有为法、是夏天产生的植物等,这样许许多多的法,在你的眼识面前能不能成立呢?根本不可能成立。这说明,同体的法并不是我们根识的行境,也可证明同体在外境上并不是自相成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明白遣余的重要性。

  本品最后,萨迦班智达作暂停偈:

  

亲睹建立及遣余,净目明慧兼备者,

  

彻见因明之所知,实相真理如佛陀。

  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众生,他们所缘取的自相对境,是在五根识面前显现的,即以显现的方式缘取,这一点没有什么可说的;而总相的对境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缘取呢?当然是以遣余的方式来缘取。

  实际上,在所有因明窍诀当中,这个遣余起到命脉般的作用,就像我们的命根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命根,那么他活在世间的希望就没有了。同样的道理,我们要通达因明最甚深的秘诀,首先必须要通达遣余品的要诀。对学习因明者来讲,这个要诀非常重要。因此,我们今年在考试当中,也主要以观识品和遣余品为考试内容。如果真正懂得了遣余,以后学因明方面的秘诀,就没有很大的困难。

  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他已经通达前面建立的道理(指显现),又通达遣余的道理,那么世间当中,名言的所有真相,他就能如理如实地照见;在名言取舍方面,就没有任何问题。为什么呢?这两个相当于人的敏锐智慧和能辨别一切的双目(慧眼),有了这样的智慧和慧眼,它判断事物就没有任何问题。这样的因明学者(智者)就像佛陀,世间的万事万物全部能无碍照见,而且在任何众生面前,都可以无有畏惧地宣说自己的宗派。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学习因明的过程当中,如果通达遣余这一甚深要点,那么取舍、判断、破立方面等等,就没有任何困难。因此,萨迦班智达用与佛陀没有任何差别的方式,来赞叹通达遣余的论师或者智者。

  当然,这并不是从与佛完全一样的证悟来比喻的。佛陀在世间当中,已经成为理自在,也就是通达万法的解脱者;同样的道理,在我们名言的领域当中,通达遣余者就像佛陀一样。在世间当中,在因明学者的群体当中,可以无有畏惧、自由自在地辩论。在暂停偈当中,作者对遣余的重要性做了着重的强调。

  这以上已经宣讲了第四品。下面我们学习第五品。

  

第五品观所诠能诠

  丁三(所诠与能诠之证知方式)分三:一、破他宗;二、立自宗;三、除诤论。

  戊一(破他宗)分二:一、破许自相为所诠;二、破许共相为所诠。

  己一(破许自相为所诠)分二:一、破许境自相为所诠;二、破许识自相为所诠。

  庚一、破许境自相为所诠:

  

个别派系谓瓶等,外境自相是所诠。

  所诠和能诠,我们这里不作广说,因为下面对它们的定义和概念有专门宣说。我们这里大多数人,是第一次学习因明,没有大概介绍的话,可能就不知道什么叫能诠和所诠了。

  在这里,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什么叫做所诠与能诠。所诠是语言所诠表的内容,也就是所说的内容;下面也讲所知叫所诠,所知道的内容叫做所诠。什么叫做能诠呢?下面讲能知叫能诠,能令人明白的词句、词语、语言叫做能诠。比如我口里说瓶子无常,实际上外境瓶子的无常是我所诠的内容,我口里面说出来的“瓶子无常”,这个词语就是能诠的词句。简单说,就是所说的内容和能说的词语,所诠和能诠应该这样来理解。

  这里有一个辩论。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了,人们在互相交往和沟通的过程当中,说者会说出一些话,听者也能听到别人所讲的话。那这个能诠的话所表达的内容或所诠,到底是自相还是总相?我们今天的辩论,主要在这个问题上。

  大家不要打瞌睡,聪明的人没打瞌睡都听不懂,不太聪明的人,你打瞌睡更听不懂。所以,一定要心不散乱。刚才有没有打瞌睡的

  我的咳嗽声起作用的举手。你看,这么多人!全部在往后看!其实,刚才我一个人也没看见。

  学了因明以后,大家在说话上,有时候会互相挑毛病,这种现象会比较多。这样也可以,不过就是互相沟通的时候,有点困难。今天给别人讲:“你给我做饭。”对方说;“你要做自相的饭,还是总相的饭?”

  好,下面我们讲正题。

  声论外道为主的论师(包括佛教中的犊子部),他们认为:瓶子等外境自相就是所诠。理由是什么呢?当我叫别人“把瓶子给我拿过来”的时候,别人根本不会认为,我在说瓶子的总相,对方知道我在说瓶子的自相,马上会把自相的瓶子拿过来。如果所诠不是自相,那我说“把瓶子给我拿过来”的时候,别人根本不知道是指自相的瓶子,他不可能把自相的瓶子拿过来的。通过这个事例说明:人们所说的语言就是在说事物的自相,并没有说事物的总相。如果是说事物的总相,对方不可能拿出总相的瓶子,将心里面瓶子的概念掏出来,这是非常困难的,谁也没办法;正因为说的是自相的瓶子,对方就能将自相的瓶子拿过来。因此,肯定是在说自相,外道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表面上看起来:“ 对啊! 真的是这样!我们平时与别人沟通的时候,不是说总相,就是直接说瓶子的本体。”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怎么不合理呢?

  

自相分开而确定,无边无法立名称,

  

纵是运用名言时,亦难获得初自相。

  对方这种说法不合理,为什么呢?如果所诠是自相,会有许许多多的过失,有什么过失呢?因为所谓的自相,实际上是互相不混杂、分开而住的。就拿瓶子来讲,有东方的瓶子、西方的瓶子等,在同一个时间当中的瓶子,就有无数之多;西方的瓶子又分为加拿大的瓶子和美国的瓶子等;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城市当中,都有无数的瓶子存在;城市当中的每一个家庭,也会有许许多多的瓶子。所以,从地点的角度来讲,瓶子有无量无边,而且是全部分开的。从时间的角度来讲,过去的瓶子、现在的瓶子、未来的瓶子等,也是无边无际的。从形象或质地等角度来讲,有大瓶子、小瓶子、白瓶子、红瓶子,或者金瓶、银瓶等等,也有无数。

  一般因明当中,…

《第二十五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