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十五课▪P3

  ..续本文上一页经常以瓶子为例来说明问题。原来有两位出家人,就是以瓶子为例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辩论,这样一直争执不息。有一位从来没有听过辩论的在家人,在旁边听了很长时间,他认为:这两位出家人从早到晚,一直说瓶子无常什么的,他们肯定是为了一个瓶子在吵架。于是,这位在家人劝那两位出家人:“你们两位作为出家人,在别人面前这样吵架非常不好;我劝你们,为了瓶子的纠纷最好平息下来,不要再争了;虽然我很穷,但是我可以买一个瓶子给你们,请你们再不要争了。”(众笑)

  就像这个故事中所讲的一样,差不多每一堂课,我们都有关于瓶子或柱子的辩论。有时候,我也想用一些现代的名词,但可能是因明学家的加持吧,现代的名词,一会儿就用不上了。瓶子是最适合的,也许是我们以前瓶子说得比较多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样,世间的瓶子无边无数,并且它们的自相全部分开而住。如果真的要对自相取名字,那对无边无际的瓶子,人们就无法安立它的名言,就没办法命名了。比如从现在的角度来讲,我要给瓶子取一个名字,对现在这个瓶子,我可以给他取名为“瓶子”,以前它没有名字,现在我给它命名为瓶子,这是可以的。但是,我要给无边无数的自相瓶子安立名称,这是没办法的,因为根本找不到它们的自相。

  从时间的角度来讲,瓶子的自相在一秒当中有很多刹那,产生又毁灭,产生又毁灭……是这样的,所以在我说出“瓶子”的当下,这个瓶子实际上早已灭完了。因此,所谓取名的这个瓶子,是从一个比较粗大的概念来讲的。就像我刚刚给一个小孩取了名字,这个小孩马上就死了,如果我们把这个名字用在其他的小孩上,那肯定不合理。因为,我是针对特定自相取名的缘故。虽然他已经死完了,他的名称也不能用在别人的身上。所以从时间的角度来讲,仅仅是给现在的瓶子取名,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从形象的角度来讲,有白色、红色等无数的瓶子,我们也无法立名。所以,我们自宗认为:对自相立名,肯定是不能的。因为自相是分开而住、无边无际的。那这样,最初的时候,名称就没办法安立。

  即使你有办法,将世界上所有的瓶子,用这个“瓶子”来命名,但是你在用的时候,也很难得到。为什么很难得到呢?因为,你原来取名的自相瓶子,现在都已经没有了。既然没有,现在你想得到,这肯定是不能的。比如说昨天有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大师,已经把世界上所有的瓶子取名为“瓶子”;而我在今天想用的时候,对别人说“把瓶子拿来”,但是始终得不到。为什么呢?因为,昨天的瓶子全部都已经灭完了,我现在用的这个已不是原来命名的瓶子了,因为自相是刹那生灭的。

  既然不能给自相命名,那在现实中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我们是把自相和总相误认为一体,给它立名的,这是合理的。比如一个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别人说:请你给他取一个名字。我给他起名叫张三或者李四等等,这个人还没有死之前,大家都可以用这个名字叫他;即使人死了以后,假如脑海当中还有他相续的总相,我们也可以给他超度,也可以说他的名字。但如果你真的要给自相取名,首先是很难找到这个自相;纵然找到自相,也给自相取了名,但到了第二天,你也不会承认这是那个人昨天的自相,因为第一天的自相已经灭完了。即使说,这一辈子当中,他的自相不灭,但人死了以后,他的自相、他的尸体就没有了,他的名字也应该同时毁灭。但现量当中并不是这样,我们取了任何一个名称以后,只要没有取错,始终可以用这个名称来代替某个事物或某个人。因此,并不是对自相来取名的。

  对自相取名有许许多多的过失,首先没办法立名;然后,即使立名,但在运用的时候,你原来取名的这个事物,现在根本找不到。你原来虽然对世界上所有的法取过不同的名称,但是你后来真的运用的时候,根本得不到先前立名的自相。因为,所有的事物不可能刹那停留,更不要说停留到第二天。只不过在我们分别念的相续当中,有一种事物的行相存在而已,这就是所谓的相续,也是分别念的遣余。除此之外,自相是根本找不到的。

  总之,如果要给自相取名,第一个时间上面没办法;第二个,环境上面没办法;第三个,形象上面没办法。并且,下面还会讲到其它比较大的过失。

  

过去未来非所诠,彼者无有自相故。

  如果按你们所说,对事物的自相取名,那过去的法已经灭完了,它的自相现在一点一滴也不存在,所以它根本不能作为所诠,不能作为所说的内容了;未来的法,现在它的自相一点也没有产生,如明年的花朵,现在一点微尘还没有,所以你也不能说了。总之,过去未来的法完全不存在,你都不能说。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未来过去的法我们现在也可以称呼。未来的弥勒佛,未来如何如何等,都可以说;过去的迦叶佛,过去的什么人物等,我们也可以说。这说明我们的所诠(所说的内容),并不是事物的自相。如果是事物的自相,那么以上过失就在所难免。

  因此我觉得,学习因明可以增长很多知识,仅仅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能诠所诠方面,就包括很多的内容。以前我们在没学因明的时候,虽然从小到大,一直在说什么瓶子、柱子,或者电筒、电灯等等,但是你根本不知道,到底在说自相还是在说共相。如果有人问你,你一定会认为,这是在说自相,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这种所谓的语言沟通,全部是处在一种迷乱当中。平时,说者会这样认为,我正在说事物的自相;然后听者也认为,他已经说了事物的自相。但是,这些认为全部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学习因明以后应该了知,世间名言当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肯定是在迷乱当中进行的,并没有一个真实可靠的交流。包括我们口里说的话,别人耳朵听到的话,它们之间并没有一种真实的关系。对这一点,应该会通达的。所以,我们一旦真实通达能诠所诠,那么对语言学,对语言的实际操作等,肯定会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体悟。

  

若依名言诠自相,眼根等则无所需。

  作者向外道为主的对方,又发出这样一个太过:若按你们所说,名言真正能宣说一切事物的对境自相,那除了具有以上过失之外,还有下面这个最不可排除的过失:你们的眼根、显现、作意以及其他的耳根等,全部都没有用了。

  怎么会有这个过失呢?这个跟下面的有些内容结合起来讲,可能会比较方便一点,因为要讲这里的内容,首先要了知什么叫做能诠所诠、能知所知。所了知的就叫做所诠,能了知的就叫做能诠。这样一来,如果语言真正能宣说事物的自相,那所了知的事物,通过你的语言已经说出来了,如是你们的眼等诸根就没有必要了。

  为什么没有必要呢?因为,眼根是了知柱子等色法的自相,耳根是判断对境声音的自相,舌根是知道对境味道的自相等等。本来是通过现量才能了知的对境,但现在通过语言就已经显现出来了,你已经知道了,这样根肯定没有用了。比如一说柱子的时候,柱子的颜色、声音,味道、香气以及触尘,全部在你的心识面前了然呈现。了然呈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无分别念面前现前;另一种是分别念面前,以总相的方式现前。但是,以总相的方式现前,算不算真正的了知呢?不算的,分别念只是大概地想一想而已,不能算是直正的了知。如果一说柱子的时候,柱子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已经全部在你的心中了然呈现的话,那么此时你的眼等诸根还有没有必要呢?没有任何必要了。因为眼根的作用是知道柱子的颜色,耳根的作用是听到它的声音……但是,当你能诠的语言一说“柱子”的时候,这种语言已经说出了对境的自相(所诠)。而上面已经讲了,所诠的法相就是所知,这说明你已经了知了对境的自相,即通过能诠的方式,你已经知道了。既然你已经知道了,那你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还有什么用呢?肯定没有用了。

  我们前面讲到,如果遣余在事物的自相上存在,那就会有盲人断绝的过失。这个过失的推理跟这里的推理,是比较相同的。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对这个推理可能不太理解,有人会想:为什么宣说事物的自相,就会导致眼根等不需要的过失?刚开始学的时候,可能会有这样的一种疑惑。外面有些人说:我听了一遍因明,实在不太懂,因明好像有点难啊!我觉得肯定是有点难!因为外面的人,学习的环境比较差,外境干扰的力量比较强,而且自己心里闻思修行的力量也比较薄弱,再加上以前对因明方面的专业术语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一边忙着工作,一边随随便便地听一听,这肯定很难深入。学习因明并不像听流行歌曲那样轻松,听一些世间歌曲的时候,首先这方面的习气比较浓厚,再加上内容也比较简单,你的心很容易就被诱惑过去了;而因明的学问,在名言的学说当中,应该说是比较深的,如果没有下一定的功夫,我觉得不可能很容易就了解。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不要刚一听因明就认为:因明有点不好懂,算了,就放弃了吧!不应该这样,学任何一个知识,肯定有一种磨合阶段,刚开始的时候,不一定与你特别相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这些知识学懂了以后,就会对自己的相续有很大利益。真的,我有时候会这样想:现在自己对任何一法,虽然不能说是通达了,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学问,凡是世间上的任何一种知识,自己都很有兴趣;而且在判断方面,自己好像也有一种把握;包括与人说话时,自己也有一种勇气,很多方面都有所助益。我想,这些都是因明加持的结果。因此,各位在学习因明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花一定的时间,一方面自己觉得很重要的道理,应该记录下来。世间上学知识的态度,也应该是这样的,比如说世间当中开会的时候,一个领导在讲话,下面很多人马上会把他的讲话记录下来。实际上,这样的记录能使心专…

《第二十五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