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十五课▪P4

  ..续本文上一页注于所讲的内容,对掌握它会有一定的帮助。可是,我们有些学佛的道友,第一节课的时候,拿着一支很好的笔在记录,大概记了十分钟左右,从此以后再也不记了。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创造一个缘起,记几个字,以后就再也不用记了,大概已经全部通达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是把关键的道理记下来,因为我们记忆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记下来的内容,自己还应该反反复复地看,这样就有一个提醒、串习的作用。

  总之,如果以名言来宣说事物的自相,那眼等诸根就没有意义了,我们给对方发了这样一个太过。

  

外境无有关联故,诸根不能执相属,

  

衔接所谓彼即此,乃伺察故是遣余。

  颂词讲得比较清楚,外境当中实际上是没有关联的,每一个自相的外境法,都是以零零碎碎、毫不相干、毫不混杂的方式存在。当然,我们分别的时候,一个事物与其它事物事物存在着某种联系,但实际上,它们的自相是以没有任何混杂的方式而存在的。既然是以这种互不混杂的方式存在,那“瓶子”等能诠的声音,与所诠自相瓶子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在外境的本体上存在。所以,外境跟能诠的语言、名称、词句等,没有任何的关系。人们宣说它也好,不宣说它也好,外境跟能诠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作者在这里说,外境无有关联的缘故,无有分别的诸根不能将它们执为相属。相属是什么呢?相属就是关联、联系的意思。

  如果外境当中,“瓶子”的语言与瓶子的自相真的连在一起,则一说“瓶子”的时候,眼根应可以看见瓶子的自相。为什么呢?因为眼根可以了知瓶子色法方面的特点,色法是瓶子的自相,而词语又跟自相连在一起,所以眼根肯定能看见自相的瓶子,或者耳根肯定能听见瓶子发出的声音等。但外境当中,名和义(义指自相,名指能诠)的关联,的确是没有的,所以不会产生这种现象。

  不仅如此,如果外境当中真的有这种关联,那我们在一位从来不懂汉语的英国人或藏族人耳边说:“请你把瓶子给我拿来。”一说的时候,那个人虽然从来没有学过汉语,但他马上就会把瓶子拿来,因为外境当中词和义之间直接关联的缘故。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从来没有学过汉语的藏族牧童,你对他说“牦牛、瓶子”,他根本听不懂;如果你用藏语来沟通,他就会了知。这说明,从自相的角度来讲,名和义(能诠和所诠)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诸根也根本不能了知它们的相属关系。

  所以学因明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分一些角度,这是很重要的。昨天,我和齐美仁增、丹增一起在外边吃饭,当时齐美仁增堪布问:“这个饭店好不好?”丹增说:“从环境的角度来讲,那边的宾馆好。”接着,齐美仁增堪布说:“哎!你因明学得还是很不错的,因为你能从很多角度看问题。”在路上,我也问他:“你是不是个好人?”丹增说:“从修行的角度来讲,我是个坏人;从出家的角度来讲,我是个好人。”他分了很多的角度。

  没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不用分很多角度。如果在辩论场所当中,或者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这样分析。但是,在辩论场所当中,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些人根本不直接回答,从这个角度,从那个角度,一直转弯抹角地保护自己,这种方式也不太好。

  如果我真的有一个问题,比如瓶子到底是不是无常的?你就不用分很多角度,应该直截了当地说:因为所做的缘故,所以瓶子是无常的。别人心里的的确确有这种怀疑的时候,他就不愿意分很多角度,他只要知道,为什么瓶子是无常的。如果你对他说:你是从有为法的角度讲,还是从无为法的角度讲?或者,从世间的角度,还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或者,从你的角度,还是从我的角度?从无分别念的角度讲,还是分别念的角度讲?这样的话,对方可能被搞糊涂了,更加迷茫了。本来,他想通过你的语言让他清晰一点,结果你这样说来说去,把对方弄得更糊涂了。

  不过我们辩论的时候,有时还是要分一些角度;不分角度,有些问题很难辩清楚。比如分别、无分别,对方什么都分不清楚的时候,这时对他应该分角度来讲;但有时候,也没有必要分很多角度,直截了当地给他回答就可以。

  学过因明和没有学过因明的人,还是有差别的。以前,我们说的语言比较笼统,很多人可以马上抓住把柄,挑出过失;但如果因明学得比较不错了,你的语言就会比较严谨,不容易挑出毛病,这也是学因明的作用。

  上面讲到,眼等诸根根本不能将外境事物执着成相属的关系,把词句所表达的意义与能诠词句衔接起来,这是遣余的工作。比如说这是自相的瓶子,那么能表达这个瓶子的就是“瓶子”的语言,而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原来我说的瓶子,就是这个东西”,这肯定不是用根来结合的,应该是用分别念来结合,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今天所讲的内容当中,我们要知道:所说的话不是说自相。如果说自相,根识就无用了;或者外境自相上,名与义就有直接关系等等,有许许多多的过失。这些都是我们不敢承认的,也是不能承认的。以这种方式来回答对方的辩论,就会比较圆满。

  好!今天学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二十五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