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注于所講的內容,對掌握它會有一定的幫助。可是,我們有些學佛的道友,第一節課的時候,拿著一支很好的筆在記錄,大概記了十分鍾左右,從此以後再也不記了。可能剛開始的時候創造一個緣起,記幾個字,以後就再也不用記了,大概已經全部通達了。正確的學習態度,應該是把關鍵的道理記下來,因爲我們記憶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記下來的內容,自己還應該反反複複地看,這樣就有一個提醒、串習的作用。
總之,如果以名言來宣說事物的自相,那眼等諸根就沒有意義了,我們給對方發了這樣一個太過。
外境無有關聯故,諸根不能執相屬,
銜接所謂彼即此,乃伺察故是遣余。
頌詞講得比較清楚,外境當中實際上是沒有關聯的,每一個自相的外境法,都是以零零碎碎、毫不相幹、毫不混雜的方式存在。當然,我們分別的時候,一個事物與其它事物事物存在著某種聯系,但實際上,它們的自相是以沒有任何混雜的方式而存在的。既然是以這種互不混雜的方式存在,那“瓶子”等能诠的聲音,與所诠自相瓶子之間的關系,就不會在外境的本體上存在。所以,外境跟能诠的語言、名稱、詞句等,沒有任何的關系。人們宣說它也好,不宣說它也好,外境跟能诠沒有任何關系。因此作者在這裏說,外境無有關聯的緣故,無有分別的諸根不能將它們執爲相屬。相屬是什麼呢?相屬就是關聯、聯系的意思。
如果外境當中,“瓶子”的語言與瓶子的自相真的連在一起,則一說“瓶子”的時候,眼根應可以看見瓶子的自相。爲什麼呢?因爲眼根可以了知瓶子色法方面的特點,色法是瓶子的自相,而詞語又跟自相連在一起,所以眼根肯定能看見自相的瓶子,或者耳根肯定能聽見瓶子發出的聲音等。但外境當中,名和義(義指自相,名指能诠)的關聯,的確是沒有的,所以不會産生這種現象。
不僅如此,如果外境當中真的有這種關聯,那我們在一位從來不懂漢語的英國人或藏族人耳邊說:“請你把瓶子給我拿來。”一說的時候,那個人雖然從來沒有學過漢語,但他馬上就會把瓶子拿來,因爲外境當中詞和義之間直接關聯的緣故。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一個從來沒有學過漢語的藏族牧童,你對他說“牦牛、瓶子”,他根本聽不懂;如果你用藏語來溝通,他就會了知。這說明,從自相的角度來講,名和義(能诠和所诠)之間沒有任何關系;諸根也根本不能了知它們的相屬關系。
所以學因明的時候,我們還是應該分一些角度,這是很重要的。昨天,我和齊美仁增、丹增一起在外邊吃飯,當時齊美仁增堪布問:“這個飯店好不好?”丹增說:“從環境的角度來講,那邊的賓館好。”接著,齊美仁增堪布說:“哎!你因明學得還是很不錯的,因爲你能從很多角度看問題。”在路上,我也問他:“你是不是個好人?”丹增說:“從修行的角度來講,我是個壞人;從出家的角度來講,我是個好人。”他分了很多的角度。
沒有必要的時候,我們也不用分很多角度。如果在辯論場所當中,或者有必要的時候,可以這樣分析。但是,在辯論場所當中,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有些人根本不直接回答,從這個角度,從那個角度,一直轉彎抹角地保護自己,這種方式也不太好。
如果我真的有一個問題,比如瓶子到底是不是無常的?你就不用分很多角度,應該直截了當地說:因爲所做的緣故,所以瓶子是無常的。別人心裏的的確確有這種懷疑的時候,他就不願意分很多角度,他只要知道,爲什麼瓶子是無常的。如果你對他說:你是從有爲法的角度講,還是從無爲法的角度講?或者,從世間的角度,還是從出世間的角度?或者,從你的角度,還是從我的角度?從無分別念的角度講,還是分別念的角度講?這樣的話,對方可能被搞糊塗了,更加迷茫了。本來,他想通過你的語言讓他清晰一點,結果你這樣說來說去,把對方弄得更糊塗了。
不過我們辯論的時候,有時還是要分一些角度;不分角度,有些問題很難辯清楚。比如分別、無分別,對方什麼都分不清楚的時候,這時對他應該分角度來講;但有時候,也沒有必要分很多角度,直截了當地給他回答就可以。
學過因明和沒有學過因明的人,還是有差別的。以前,我們說的語言比較籠統,很多人可以馬上抓住把柄,挑出過失;但如果因明學得比較不錯了,你的語言就會比較嚴謹,不容易挑出毛病,這也是學因明的作用。
上面講到,眼等諸根根本不能將外境事物執著成相屬的關系,把詞句所表達的意義與能诠詞句銜接起來,這是遣余的工作。比如說這是自相的瓶子,那麼能表達這個瓶子的就是“瓶子”的語言,而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原來我說的瓶子,就是這個東西”,這肯定不是用根來結合的,應該是用分別念來結合,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
今天所講的內容當中,我們要知道:所說的話不是說自相。如果說自相,根識就無用了;或者外境自相上,名與義就有直接關系等等,有許許多多的過失。這些都是我們不敢承認的,也是不能承認的。以這種方式來回答對方的辯論,就會比較圓滿。
好!今天學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第二十五課》全文閱讀結束。